分享

绍兴师爷(上)

 cxag 2018-11-30

   幕僚制度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其名称五花八门。明清时期,更是多了师爷这一称谓。师爷并无官衔,只是受聘于幕主官员的佐治人员,双方以宾主相待,幕主常称师爷为“老夫子”,因而对官员下属而言,他们是自己长官的师宾,便尊称为“师老爷”,简称“师爷”。这或许便是“师爷”的由来。

              


绍兴师爷这个幕僚群体,以绍兴命名,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在师爷队伍中,绍兴人出道最早,数量最多,名声最大,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无绍不成衙”这句谚语,在清代时十分流行。而绍兴师爷作为一个特殊的幕僚群体,经历了蓄势待发、顺势而生、因势而衰的漫长过程。


范蠡

绍兴历史上本就代出名幕,章学诚认为,绍兴人“治文书、托官府为幕客,盖天性然也”。文种、范蠡辅助句践成就了复兴越国的伟业; 谢灵运、沈约,既是南朝著名文人,又是重要幕宾人;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誉为五绝; 贺知章被人尊称为贺秘监; 陆游一生相当长的时间都在为人作幕。


徐渭

绍兴人作幕,到了明代,更是大有人在。嘉靖年间的徐渭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为幕宾,他为抗倭平寇出谋划策。“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堪称绍兴师爷的源头。


沈文奎

清初,绍兴师爷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其中最有名的代表,非沈文奎莫属。他“为明崇祯会稽邑庠生,家贫如洗,又值世乱年荒,于是北游满洲。时满伐蒙,大营驻磐石,竟投满营,充教授轻(经)年者中文,兼行营文牍”。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他为后来的绍兴师爷树立了样板:一是游,游幕; 二是在教授工作的同时兼行营文牍,即后来的书启、挂号师爷的行当。这可以算得上是绍兴师爷群体的发端。



未完待续


本文内容来自于冯建荣《一个特殊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