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黄元章5533 2018-11-30

《道德经》直译 每天一章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直 译 :

其安易持,(事物在安静时容易把持,)

其未兆易谋。(事物在还没有预兆时容易谋划。)

其脆易泮,(事物在脆弱时容易化解,)

其微易散。(事物在微小时容易遣散。)

为之于未有,(防范要防在没有出现之前,)

治之于未乱。(治理要治在还未开始动乱。)

合抱之木,(合抱的大树,)

生于毫末;(出生于幼小的嫩芽;)

九层之台,(九层的高台,)

起于累土;(筑起于累积的石土;)

千里之行,(千里的远行,)

始于足下。(开始于脚下的一步。)

为者败之,(有所作为的都会败毁,)

执者失之。(抓在手里的都会失去。)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因此,圣人没有作为所以不会败毁,)

无执故无失。(没有去抓所以不会失去。)

民之从事,(人们所做的事情,)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常都在接近成功时而失败。)

慎终如始,(谨慎到最终一直像刚开始那样,)

则无败事。(则不会造成失败的事情。)

是以圣人欲不欲,(因此,圣人想的是什么都不想,)

不贵难得之货;(不看重难得的财货;)

学不学,(学的是什么都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包容众人所犯的过错。)

以辅万物之自然,(以辅成万物的自然生灭,)

而不敢为。(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有所作为的都会败毁,抓在手里的都会失去。因此,圣人没有作为所以不会败毁,没有抓住所以不会失去。

自古以来,不管谁有多大的作为,无论哪个建立了怎样的功绩,也不管什么人创造了何等的财富和价值,都没有能够长久的。最后统统败毁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销声匿迹。

抓在手里的,无论是权力还是荣誉,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甚至连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暂时现象。没有一个人能从这个世界上带走分毫,凡是有所作为的事物,终究全都逃不过流失的命运。

这是一个铁定的规律,恒古不变的法则。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有改天换地之能的人不计其数,曾经翻江倒海者也大有其人。可是,他们的那些辉煌,都伴随着故事书一页一页地翻过,留下的除了戏论就是笑谈。

有为的造作本来具有生灭的属性,生灭的因所结出的只能是生灭的果。制造一个生灭,靠不住。抓住一个生灭,更靠不住。生了,仿佛存在,那只是一种心理的寄托。灭了,连心念也荡然无存,只留下淡淡的回忆。只要还在追求,还有所得,都规避不了劫难一般的败毁与消亡。

有生有灭的东西,哪里有实际存在?随生随灭,流转无住,仅仅是一念虚妄心在摇恍。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原本才真实不虚。就像一个精神病患者恢复了正常,错乱的幻觉一去不再复返,从此觉醒,明道也是如此。人唯有抛弃生灭的假相,那个恒久不变的真心才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大道,不需要造作也不需要抓取,原本富足。只要保持一心不乱,它就静静安恬在那里,永远不曾失去什么。本来具足,又何须求得。

圣人不造生灭无常的因,因此心不安住在生灭中;圣人不抓虚幻不实的果,所以心不接受外界诱惑。是故,圣人根本不存在败毁,从来也谈不上损失什么。

因此,圣人想的是什么都不想,不看重难得的财货;学的是什么都不学,包容众人所犯的过错。

只要有所求,心就有所欲,心有所欲就不可能不妄动、不迷惑。所以,圣人所求的是无欲无求,所想的是不想之想,以此来达到自心的清净。普通人的最大欲望,就是想方设法得到更多的财物。财物就像一个磨盘,它逼使着人们不停地围着它拉磨转圈,永远没有止境。财物又是修道的最大障碍,人一旦拥有了财物,修道就会华而不实,或者根本不思虑后患,不理睬大道。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修道之人,没有一个不是以清贫自居,与苦行为伴。不管多么贵重的财物,在圣人眼里都视若粪土,那些东西不但不是真价值,而且常常还拉人下水。

圣人所学的是不去接触新生事物,不对任何现象产生兴趣。圣人学会不去辨别是非,不去增长知见。他们学习澄清心境,既不建立一心也不保留一物。圣人学离开有为的生灭法,不被幻相所迷,不随妄境而动。

圣人的心清净,看到的现象也清净。面对众人的过错,圣人不是责怪,也不是惩罚,而是对他们进行庇护和包容。因为圣人的心中从来就没有是非观念,有的只是仁慈和怜爱,所以,不去看众人的过错。圣人的心量广大无边,因此,圣人的包容也没有半点条件。

面对他人的过错,还有没有明显的分别心?这是对一个人修道晋德的考验。只要还能看到他人的过错,就说明自己的心正处在人我是非当中。如果还在指责他人的毛病,与人争辩,恰恰是自己的矛盾心理在捣鬼。如果还在想要纠正他人的观点,就是自己一念执著不肯放下的最好证明。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本章总结

这一章的主要精神,讲的是扼杀祸患于摇篮之中。一来是当事物的苗头出现了,要在早期抓紧治理;二来是事物还没有暂露头角时,要提前预备防范。而治理和防范的最佳办法,莫过于无为无执。治理和防范本身,也不外乎有为即有败,有执即有失的事情,这是最根本最直接的要害。

前面两句,老子先讲事物发展的早期形态,再说各种现象产生的过程。运用它们的生长规律来戳中事物的软肋,以帮助人们找到合理控制的切入点。然后,再利用眼前的各种实例来说明,一切现象都由积累而成,以此来唤起人们对事物发展初期的高度关注。

老子在接下来的两句中,就直接推翻了所有的行为造作。既然有所作为的事情最终都会败毁,抓在手里的也要失去,那么,一切所作所为又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为什么还要使出浑身解数去追求终究留不住的东西?圣人当然可以不为不执,不存在败毁也没什么失去。但是,作为凡夫毕竟要面对生活,肯定得维持生计呀。而且每个人都会牵涉到家人、亲友、社会责任等诸多因素。不作为不去抓到底行不行?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多数人对道产生困惑和置疑的难点。

这就是明显的业相,一切业都因造作而有。摆在眼前的不可能逃避,也根本就逃避不掉,唯一的就是了结。好比一堆正在燃烧的熊熊大火,想要让它一下子熄灭绝对不可能,但是只要不再往里添加柴薪,后面它自己就会慢慢熄灭。这种事情不是人们做不好,而是人们做不久,或者根本不愿做。如果不能一如既往的持续谨慎,这样,就只能遗憾的与成功无缘对面不相逢,这也是一般人做事的最大特点和通病。所以,许多人常常在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时,选择了向失败妥协。

本章后面的一句,圣人用自己的处事风格来作为示范,让人们看清到底应该怎么去行动。圣人也有欲望,他们的欲望是不希望产生丝毫欲望,正是这种动力起到了以毒攻毒的作用。然后,不去珍视喜爱的东西,也不去追求贵重之物。所谓学以致用,圣人无需所用,因此,圣人学的是什么都不学。所以,正像不给人心中的欲火添加柴薪一样,圣人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思想,也不插手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心行当然无咎。

值得引起每个人重视的是,面对众人的过错,圣人视而不见,包容有嘉。其实,人们的任何过错都有前因后果,它们也在万物自然发展的行程中,也属于道性的挥洒使然。众生的因缘,圣人尚且不敢轻易改动,还何况凡夫,凭什么要蛮横干预呢?圣人不违背万物的规律,任其自主,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不住于事相。圣人辅助自然现象的发展,尊重规律,随心自在,主要是在圣人的心中万法无滞,无需对治。

当对事物的随顺达到了毫无条件可言,那就是纯正的道性显现。到了这时,人不安分的欲火还剩下多少熄灭不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