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议《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明池

 石拙斋 2018-12-01
第5次再版《新编 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第5次再版《新编 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于2016年9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再次出版。该书创下了5次再版,是读者对该书的肯定、支持与厚爱。在此我对广大的读者表示由衷感谢。
    该书为2008年6月第一版出版。
    该书实际是我为2008年在《中国书法》刊物发表一篇关于我如何破解《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的一篇论文的论证,以及针对该帖的经历的一些看法以及个人观点。该论文“也议《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原载《中国书法》总第 185 期 / 2008 年 第 9 期 / 学术栏目(第98页)。内容见本博客目录。
第5次再版《新编 <wbr>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第5次再版《新编 <wbr>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第5次再版《新编 <wbr>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中国书法》总第 185 期 / 2008 年 第 9 期 / 学术栏目(第98页)。内容
第5次再版《新编 <wbr>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第5次再版《新编 <wbr>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第5次再版《新编 <wbr>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作者 朱庆礼(明池)2016

也议《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文/明池

原载《中国书法》总第 185 期 / 2008 年 第 9 期 / 学术

原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乾隆年被收录为《三希堂法帖》第一册第三帖,目录名为:晋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传)。其后有乾隆在其否定为真迹之后的题跋:“笔意精到,而结构特为谨严”。帖上历代藏印很多,可知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历代对其真伪也阐述不一。

一九八三年五月《中国书法》总第二期曾发表对该帖考证的文章《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后简称文章),对该帖的流传脉络给予了历史总结性的分析考证,这对今后人们的继续研究,无疑提供了非常珍贵的依据。文章描述“原帖纸本,凡八接……纵26.3cm,横322cm,行书,共一〇八行,计九七四字。字大小不一”,且“辞语杂凑,不能克读”;“其文内容与世传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千字文》迥异”。“一九八一年,故宫博物院曾邀请启功先生,及本院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及有关人员,进行联合鉴定,经对原迹仔细观察,一致认为是唐、宋间人所作”。“大体此帖在用笔结体上,严守矩矱而不逾于法,雍容大度而无小家气”。针对原帖墨迹,文章论述并不都是集王羲之的所书,有字为双钩填墨,或临、摹、采摘、自造。就帖文内容,文章援引专家:“王羲之祖父名正,父亲名旷,所以在他的书牍中曾以“初月”代替正月,正是避家讳所致,而此帖中“正”、“政”、“旷”字,均未讳改。”来证明不是王羲之所书。这是文章中专家对该帖从几个方面的考证并对其“真伪”判定的主要依据。

笔者以为,该帖以《钟繇千字文》内容面目出现,与周兴嗣版本《千字文》最大区别是语句难以读懂(见原帖图)。笔者以周版《千字文》读文为标准,就原帖帖文顺序进行全面拆分组合的方式探究,尝试能否“克读”,目的是为得到一个看得见的真实依据,当然结果可能会是:可读,部分可读、或根本都不可读。但哪一种结果都会影响对这两部《千字文》之间历史关联的思考方向。经过对逐字逐句再三推敲,然后尝试重新组合,竟发现与周兴嗣版本《千字文》读文可以一致。原帖共九百七十四字中,残字仅二十个,缺字补充仅为四十五个。探究的结果证明原帖是可以“成文”的。

     也议《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克读“成文”后 《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原帖对比


探究的过程象是做一个文字游戏,字面的“语句不通”难道是故意的藏而不露,或是对阅读者的一个附加要求?还是另有隐情。据《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当时周兴嗣韵文的过程是“编”。现读该帖的过程是需要“解”,两者前后关联是什么。周版《千字文》流传至今只有纯文字版,王羲之那一千字墨迹又到哪去了?即使是摹本或传本也没有看到,这是不合常理的。《钟繇千字文》是否存在过?
    探究结果表明“辞语杂凑”但是可以“克读成文”。该“成文”会把《钟繇千字文》与周兴嗣《千字文》的关系拉得更紧。如果确实“不能克读”,两部《千字文》之间的关系可能又是另外的分析了。
    另上述专家文章中就原帖几个方面的考证及对其“真伪”的判定依据,例如:帖中哪些墨迹为双钩,哪些是临、摹、摘采、自造、集字?如能以字为例地提供对比资料,对于今后学习研究会为更好。可能发表过而我没有看到?就原帖内容与“他的书牍”内容关系,(《钟繇千字文》本身的真伪是另一个概念)该原帖文开头已标明王羲之是在书写《钟繇千字文》的原文内容,这与“他的书牍”书写情况是否有所区别。王是否会在他的“书牍”之外有所书写内容,因要“避家讳”,而都不会去忠实于原文内容的书写?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以上是拜读专家文章后随感一二,这并不夹杂笔者对原帖真伪与否的任何表达。感性的认识有些可能是不确定的,它还需要理性科学方法的正确推断。当今科技时代已不同于过去,如果对原帖自身的“纸”和所用的“墨”借鉴现代高科技手段给予分析,会得到什么数据结果?

      也议《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与冯承素版《兰亭序》字迹之间的粗略对比,这种对比可以列出很多,还可更加精细地拆分比较。朋友问原帖中的“文”字很像是兰亭序中的“文”,通过两帖中“文”字的对比,证明是各自独立的字(见右图)。该帖中有很多类似的玄机,深入探讨应是很有意趣的。怎样理解古人,与古人对话。通过研究,其深藏的艺术价值更值得人们挖掘。探究的目的在于应用,节省时间类似延长生命。针对学习,原帖阅读困难,难以背默。新编成文不仅阅读可朗朗上口,且更利于读写互动及临习后背默的实效性。即可达到快速熟悉,记忆和掌握。

原载《中国书法》总第 185 期 / 2008 年 第 9 期 / 学术文/明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