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主托孤、无名之王亨利三世 | 金雀花王朝(25)

 陆一2 2018-12-01

       “无地王”约翰死后,扛起英格兰国王这杆大旗的是约翰的长子—亨利,被称为亨利三世。亨利三世继位的那一年,才仅仅九岁,一个九岁的小孩子怎么能治理的了父亲给他留下的这一堆烂摊子呢?


   约翰生前明白自己的儿子尚不足以执掌国事,因此,将托孤的重任交给了当时德高望重的彭布罗克伯爵威廉·马歇尔。马歇尔是四朝元老,在亨利三世时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但是宝刀不老,身兼要职,文治武功,样样在行。当他审慎地接过先王交给自己的任务时,内心充满着对国家和王权尽忠的使命,即使在活到这一把年纪时,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当初成为骑士时所立下的誓言,作为一名铁杆的保王党,有生之年,在英格兰处于危机时,总是能在王室的帐幕下看到他挥洒汗水的身影。因此,这一次的男爵叛乱,念及新国王年龄尚小,除了马歇尔作为英格兰的摄政外,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


   此时,叛乱的贵族在法国路易王子的统帅下,侵凌着英格兰的北部地区,占据了大部分城堡,形势对亨利三世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马歇尔带着亨利三世一路策马奔腾,来到了英格兰西南部的格洛斯特修道院,在教皇的使节以及诸位教会和贵族权贵的见证下,由温彻斯特主教亲自为亨利三世举行了加冕仪式。仪式很简陋,从王冠到礼服整一系列的用具,都是临时搜罗的,因为王室正式加冕的器具都存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而此地正掌控在叛军的手里,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否认亨利三世的王位继承权。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鞭炮齐鸣,我依旧称王。


   涂油礼一过,亨利三世就宣布重新遵守他的父亲约翰在位时所立下的誓言,效忠教皇,并继续把整个英格兰献上作为教皇的领地。从约翰开始宣誓效忠教皇之后,教廷一直是英格兰的英勇保护人,在路易王子率兵非法登上英格兰的土地时,教皇就曾发布文书对这一行为进行指责,并在言语间进行了威胁,因此,在马歇尔的建议下,亨利三世继续遵循这一政策,毕竟自己面临着紧张的局势,要抓住可以利用的一切机会来保护自己。由于马歇尔在保王党一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本人也是刚毅果断,文韬武略,因此,在不久之后举行的一次仪式会上,大家共同选举他为护国公,来正式承认他摄政王的角色。


   马歇尔知道贵族们叛乱的缘由,他们恐惧于王权的无限膨胀,由此导致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威严的王权逼迫之下,会让他们失掉自己的权利伸张自由。因此,面对着约翰治世的情况,他们宁肯武力起兵,甚至不惜于引进外国国王,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可想而知,贵族们对王权的恐惧到了如何的地步。马歇尔自己作为一名大贵族,本身也在约翰时期受到过他的一些伤害,他能明白贵族们想要什么,他也知道如何停止这场纷争。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大宪章


   于是,马歇尔同自己的领导班子达成建议,要重新修订和颁布《大宪章》,他要让贵族们知道,王室很重视在约束自己权利这一方面的的做为,同时,他也要让贵族们看到,《大宪章》的重新颁布,彰显了王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是以武力相威胁,而是以理智协商来达到目的。在这次的《大宪章》修订中,马歇尔站在贵族的角度,对相关的条约进行了修改,比如取消了神职人员的充分选举权以及在征收补助金和免役税必须经过大议事会的同意,后一条表达了贵族们的担心,他们其实更加警惕王室权力的侵凌而不是普遍的征税。


   《大宪章》重新确认颁布之后,对全国的人民都有很大的冲击。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再单纯以武力的征服为统治的政府,而是愿意遵循先前订立的条约,以和平的手段来进行打破壁障的阻挡。马歇尔趁机开始活动那些叛乱的贵族,一方面向他们承诺约翰时期国王所犯下的错误,如何如何伤害了他们,一方面又对他们灌之以希望,新王继位,他们向往的自由皆可得到保障,不可把对先王的憎恨转移到新王身上,他们该如何如何对国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几番下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许多叛乱的贵族开始暗中联系马歇尔,商讨重新效忠王室一事。最著名的是叛军贵族统领罗伯特·菲茨·沃尔特向路易提出索要一处城保的财产时,遭到路易的拒绝,这给那些叛乱贵族泼了一盆凉水,路易王子根本没有把那些英格兰本地的贵族真心实意的当作自己的封臣,都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路易王子身边的英格兰叛乱贵族开始偷偷的投靠了亨利三世的阵营,路易王子本人也察觉到这个变化,但是他心里也没有真正相信过这些叛乱贵族,他从老家法兰西带来了更多的雇佣兵,同时派军舰在海上进行扫荡,封锁了沿岸的海岸线。


亨利三世

   当法兰西的佩尔什伯爵率军侵犯林肯郡时,马歇尔立即开始组织军队救援林肯郡。1217年5月20日,马歇尔带着406名骑士和317名弩手出现在林肯郡,佩尔什伯爵正在攻打城堡。英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将法军逼入了市镇,并配以云梯进行登城作战,英军在这一天的作战中很是勇猛,前来的伯爵们都亲自投入战斗,马歇尔更是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威风不减壮年时,因为马歇尔急于冲入敌阵,冲锋前差点忘记带上头盔,幸好身边的随从提醒了他。在最后战斗的关头,法军基本已丧失战斗力,他们的佩尔什伯爵也在战斗中被一支长矛从眼睛穿入,直达后脑,惨烈牺牲,英军俘虏了将近400号人,这次战斗的胜利,给了新国王的新政府很大的信心,而这还是胜利开端的一部分。


   8月初,马歇尔从前线收到消息,称有一艘来自法国的运兵船正逼进肯特海岸,马歇尔身边的幕僚休伯特·德·伯格—此人也是一名摄政大臣,后期影响较大立刻快马加鞭赶到肯特,组织海军进行防御。当法军在下游游弋时,英军占据上游,并且风势吹向法军,伯格于是命令准备好充足的弓箭以及生石灰,趁着风势,冲向法军,一阵箭雨过后,英军把生石灰扔向法军,法军被生石灰灼伤,眼睛都睁不开,最后被迫投降了英军。


   路易王子当初的美梦现在变成了噩梦,他再也不想把金钱和时间浪费在这块土地上了,自己玩够了,愿意拿一笔钱走人,因此,在1217年9月,路易王子和马歇尔签订了兰贝思条约,撤出了英国。


   法国人走了之后,亨利三世政府面临的危机就减小了许多,马歇尔对那些叛乱的贵族网开一面,并且重施恩宠,向他们承诺和平条约,归还他们的财产。


   从约翰时期开始的,第一次贵族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贵族的叛乱的表面上看起来对国家的稳定是个威胁,但实际上,正是在贵族的叛乱中,英国人对王权的限制逐渐深入民心,在亨利三世的后期,爆发了第二次更惨烈的贵族叛乱,第二次贵族的叛乱更是直接导致了英国议会的产生,这样一步步的进程,就将个人极权的范围越缩越小,并且给国王的统治中带上手铐,使其不能随心所欲。


   威廉·马歇尔在这次叛乱平定不久后就撒手人寰,结束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这位高贵的骑士,在临终时,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了圣殿骑士团,当侍者用玫瑰花瓣水给他洗脸时,马歇尔给他的成员做了简短的告别仪式:“我正在死去,我把你们托付给上帝,我不再与你们生活在一起,我不能免于一死。”1219年5月14日,威廉·马歇尔双手握持十字架,永远闭上了双眼。马歇尔逝世的消息传到腓力二世的手中时,他这样评价这位骑士:“在我看来,威廉·马歇尔是我见过的最忠实,最真诚的人。”


   马歇尔去世的时候,亨利三世年仅 11岁,接替马歇尔主持政府工作的是温彻斯特大主教彼得·德·罗什和大法官休伯特·德·伯格。这两位显贵在马歇尔生前就曾辅佐他,在马歇尔死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王国的摄政大公。可是,这两位即使有着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却没有马歇尔那样的品德和操行,他们在亨

利三世尚未亲政的时期内,利用自己的权利,营私舞弊,争权夺利,分裂政府的团结,对亨利三世的辅佐工作就是一个差评。究竟在马歇尔死后,英格兰又发生了什么,使得亨利三世在亲政的路上姗姗来迟?


注:亨利三世被称为最无名的英格兰国王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