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梵高:与心灵对话的人,并不孤独

 半个春秋0709 2018-12-01

人类高尚的、人道的、慷慨的、正义的思想,不是群居所能赋予的,只能够通过孤独来得到升华。有灵感的地方就会有孤独,拉斐尔、安吉洛·西奇、德莱顿、司汤达都身居于人群之中,然而灵感闪烁的那一瞬间,人群便在他们眼中暗淡消隐。他们把目光投向那遥远的地平线,投向那茫茫的空间,身边空无一人,只有孤独地思考。孤独并非与世隔绝,而是保持一种精神的独立(独立思考),可以适时与心灵对话。——爱默生

欧文·斯通在梵高传记《渴望生活》中说:“ 文森特·梵高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家庭是梵高人生悲剧的开始,因为缺少亲人的关爱;贫穷也伴随了一生,因为他所执着的艺术,在有生之年,并没有换来地位、尊严和财富。

梵高用生命诠释着对艺术的信仰,但其中究竟蕴藏的是疯狂的艺术,还是生命的孤独与痛苦?他热爱生活,却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只能将生活的激情藏于画作。他也热爱艺术,并选择了献身艺术,而这却是一条艰难的不归之路。

展开剩余76%

我们不知道梵高是怎么死的,但知道他为什么而活:为了证明自己所追求的、爱好的那份“真实”。梵高对真实的执念,正如陈丹青的评价——他的好在于“憨”!而梵高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于内心的纯真和对艺术的执着。每一幅画就像被注入了他双面的灵魂,一面是那样的安静、细腻、温柔,一面却是那样的孤独、失落、忧郁。

很多时候,当我们对这个世界心怀不满,便会去找他人的悲剧人生作为参照,以此对比一番、侥幸一番、安慰一番。消费他人的苦难,来掩盖或舔舐自己的创伤。梵高的人生遭遇被我们读着,梵高的不幸被我们感受着,梵高的艺术被我们孜孜不倦地欣赏着,他是一个艺术家,但也是一个能够缓解我们自身痛苦的虚幻图腾。艺术所创造的都是虚妄的幻象,就是那种“似是而非”的幻象,守护着艺术的真实,守护着现世中一切的真相。

卡夫卡说:“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梵高的欢乐,便是对艺术的执着,或许是过于执着,痛苦才会如卡夫卡所言始终环绕着他的生活。

梵高的生命如此短暂,人生也是那么的不幸,但梵高的画,却有着那样浓烈的色彩,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和律动,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无论多少矛盾冲突在他的画中交缠纠结,都无法磨灭他心中那片热烈而狂野的天地。在那些画里,我们会看到一个执着、细致、温柔的男人,令人赞叹,让人尊敬。

梵高是善良的人,因为从他的艺术中能感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梵高是不幸的人,因为在他曲折的人生中,看到了他生前的孤独,还有死后的辉煌。死亡,可以让生命中的一切变得毫无意义。今天,无论多么的推崇梵高,哪怕把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放置在艺术的殿堂,让他的艺术成为比黄金还要耀眼的宝藏,但是梵高死了,这些对于梵高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梵高是孤独的,因为“知己者”太少;梵高并不孤独,因为所展现出的心灵是如此的多彩丰富,他常与心灵为伴,沉浸其中,享受其中。我们始终都在寻找着幸福的人生,也曾乐观的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理解人生、会实现理想、会掌控命运,但是要等到那一天,我们首先要懂得与心灵对话,让心灵赋予我们勇气,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梵高这样评价自己:“我在他人眼中是这样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自大而又郁郁寡欢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并且永远都不会有,一言概之,是一个在社会中没有存在感的小角色。

也许人们对我的评价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一天我要用我的作品向世人展示,这样一个自大又无足轻重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就是我的雄心,不是出于愤恨,也不是一时激动,而是内心的理智和平静。

虽然我总是在苦难的深渊中沉沦,但我内心依然存在着安静、纯洁、和谐。我在最穷苦的乡村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作画,我的内心总受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带领着我来到这些地方。”

梵高死后,他的弟弟提奥给他母亲的信中说:“一个生无可恋的人是无法向人诉说他的痛苦的,文森特的离开让我万分痛苦,这苦痛将常伴随我活着的每一天。有人可能会说他最终找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解脱,或者对他来说活着是一种负担,然而现在,对欣赏梵高画作的人越来越多,他是我最亲、最亲的哥哥。”(梵高死后六个月,他的弟弟提奥也在悲痛中死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