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人园林中的植物与士人的隐逸情怀:以竹为例

 芸斋窗下 2018-12-01
摘要:竹子是士人园林的重要景观要素,之所以能够被众多的园林所种植,外在的表象是为了美化园林。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竹子刚毅正直、宁折不屈、节节向上、凌云虚心的品性与文人傲然不群、超尘拔俗的风骨神韵酷似,既是文人气质的赋形与写照,又是文人追求淡泊与清高的精神原型。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士人的雅致情趣,士人将自身感情溶入竹子,将竹子作为“清高、气节、坚贞”的象征,在与竹子相处的环境中寻找一种精神上隐逸。
  关键词:园林;植物;竹子;隐逸
  中图分类号: I10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90―02
  
  一、竹子与士人园林
  
  春秋时期卫国的淇园就已经种植竹子,魏晋南北朝时竹子开始被应用于造园之中,在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杨炫之在其所著《洛阳伽蓝记》记录了当时洛阳官宦贵族的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唐宋时期,由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国力的鼎盛,促进了造园兴盛,利用竹景造园也随之步入了鼎盛时期。唐代文人王维所建的“辋川别业”中就有大片竹林环绕着一座幽静建筑物的“竹里馆”,以及山岭上遍种竹林,一弯溪水绕过,一条山道相通,满眼青翠掩映溪水涟漪的“斤竹岭”。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比较著名的一十九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十座宅园的竹子景观作了专门描述,并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说。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李德容的“平泉别墅”、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杜工部的“成都草堂”、苏轼的“东坡园”等等,大种庭园竹,与绿树花草天成景物流芳百代。明清在造景的手法上,比较注重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等建筑的结合,这一时期的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
  有关竹子造景艺术手法在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中曾多有提及,如“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竹坞寻幽,醉心即是”;“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藉以粉壁为纸……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以圆窗,宛然镜中游也”等。这些艺术手法无显示出古人对于植物与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等景观元素之间关系的巧妙处理。如白居易《竹窗》描写在屋檐下当窗种竹,以竹为画框的景象,“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移竹当窗的手法以“框景”为基础,把一个空间的景物引入另一个空间,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了幽远深邃的意境。明清时期的著名造园理论书籍如《群芳谱》、《山斋清闲供笺》、《长物志》等都对竹类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
  竹子之所以能够被士人用来美化园林,其美自有异与其他植物。竿竿绿竹,如同碧玉,青翠如洗,为其色泽之美。清秀挺拔,竿劲枝疏,凤尾森森,摇曳婆娑,为其姿态之美。摇风弄雨,滴沥空庭,打窗敲户,萧萧秋声为其音韵之美。含露吐雾,翠影离离,倩影迎窗,墨竹如画,为其意境之美。竹子能与自然景色融成一体,在庭园布局、园林空间、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上均有显著的效果,以竹配置的庭园具有典型的东方园林韵味,易形成优雅清静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依竹之特性及具体环境要求在园林配置中,可以群植、片植形式创造较为独立的竹林景观;可与亭、堂、楼、阁及其他建筑配植,既可衬出建筑物之秀丽,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还可为居室带来“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之妙境;可利用竹子之不同形态,以群植、孤植来抑景、障景、框景等,用以阻隔庭园空间,创造幽静环境;亦可与山石及其他植物组景,如竹与桃混栽,可形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意境。以竹造园,风格多种多样,诸如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青、竹外怡红、竹水相依等景观艺术,无不遍及中国古代士人园林。
  随着诸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成熟,士人已不满足于在庭院造景中种植竹子,于是,就产生了能在室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竹子盆景。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就已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
  
  二、士人园林的竹子与士人的隐逸精神
  
  种竹本来就是文人雅事,“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坞寻幽”等园林美景,也只有文人才配欣赏与享用。“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簧”等远古的诗句,表明文人爱竹的风尚自古而然。文人爱竹风气的成因,一是文人偏爱隐逸生活,“竹林”就成了归隐的代名词。二是竹子刚毅正直、宁折不屈、节节向上、凌云虚心的品性与文人傲然不群、超尘拔俗的风骨神韵酷似,既是文人气质的赋形与写照,又是文人追求淡泊与清高的精神原型。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只为“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三是竹林构建了宁静清幽的环境氛围,“竹风声若雨,山虫听似蝉”,也有利于修身养性,捷悟人生真谛。
  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竹也”。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符合文人的雅致情趣。“竹子比德”源于秦时代流行的“君子比德”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化自然”哲学,《诗经》中的比兴和《楚辞》中的香草喻美人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开比德之先河,人们把思想品格赋予大自然景物,即自然人格化是我国造园的基本理念。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士人的雅致情趣,士人将自身感情溶入竹子,将竹子作为“清高、气节、坚贞”的象征。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竹景配置手法,合理配置即成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如“岁寒三友”、“四君子”、“三益之友”等等。或通过以竹文化为内容的景名、匾额画龙点睛,提醒、诱导游人去领悟竹子“清高、气节、坚贞”的优秀品格,深化了园林意境的内涵。
  竹子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的形态特征与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相契合,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士人爱竹不仅由于竹子独特的自然美特征,竹子种植在士人生活与思考的园林中,更多意义上是士人精神的一种象征,一种人格的激励,是中华民族创作的美的生活领域,在有限的空间里,创作出视觉有限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士人营造的园林凭借他们自己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的哲理体验、宦海沉浮的感怀溶注于造园艺术之中。于是,士人把对竹子的一种认知,当作自己的精神归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蔽阴迎风的竹在中国士人园林艺术里,是不可缺少的搭配,那种清气萧爽,往往令人偃仰之间,俗虑早忘。唐朝著名的造园理论家白居易在《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明确指出竹子的挺拔,象征着君子刚直不屈而内在的空与节,意味着君子的操守名行,夷险一致。绿竹栉风沐雨,心有灵犀。故士人普遍认为,以竹为友,以竹为师,会使人悟天地之正气,育崇高之美德,激人生之理想。
  竹是一个象形字,在《说文》中作“�H”,“冬生�H也”,其所指便是竹子在寒冬愈挫愈奋,不凋谢的精神。于是,竹子成为士人如何在面对各种纷扰时坚持自己操守的一个标尺,故而对竹子持有一份执著和深切的憧憬。如被士人奉为“竹林七贤”的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徂徕山竹溪隐居的“竹溪六逸”:李白、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他们性之所至,高风绝尘。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放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那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因而,种植在士人园林中的竹子与其说一种装饰,不如说是士人不能到深山中隐逸而只能选择在闹世的“壶中天地”求得自我隐逸的一个寄托。竹子容易使人激发联想,产生共鸣,领悟园林景象所蕴涵的情思,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达到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
  隐逸与士人园林是士大夫为在集权制度下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手段,因此它的基调是避世的。竹子的特性和园主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幽雅、冷洁、宁静”的基调。士人园林的造园主人一般都是富有学识的士人或官宦,大多有过辛酸的生活经历,品尝过仕途凶险的苦楚,怀着壮志未酬的感慨。残酷的现实,使人心情抑郁、彷徨、苦闷,渐渐在心灵深处滋生了向往淡泊宁静、自然闲适生活的想法,希望通过隐逸的生活,来缓解内心的苦闷与抑郁。因此,园林的主题往往是表现园主人直抒胸臆的隐逸之情,同时表现出园主人谦抑中和、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以及游山玩水、陶醉于清风明月之中的畅游之情。因而,作为园林景观的竹子也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欣赏对象,而成为园主的精神体现和情感的物化形式。
  士人爱竹,把自己的这种隐逸的情怀附注在竹子之上,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与画作。如苏轼在《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五代后唐的李夫人首创了临摹窗上竹影的墨竹图,此后墨竹园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画体,用以表现竹子神韵,象征文人士大夫的气节。此后元代的倪瓒,明代的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等皆为一代画竹大师,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
  
  参考文献:
  [1]周武忠.心境的栖园――中国园林文化[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2]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吴凤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