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我父母和他们创造的房子

 自省真人 2018-12-01

本文参加了【重阳话亲情】有奖征文活动

小时对家的记忆是后院的四棵大桐树,这四棵大桐树承载了我很多美好的童年。

四棵大桐树是父亲生我的时候种的,虽说和我的年龄一般大,但记忆中这些树我仰头总看不到它们的枝头。

春天的时候后院的石榴花会开,好红好红的像挂在树梢上的小灯笼一般可爱。

夏天的时候,桐树叶盖满了整个后院,不管外面的太阳再大,在树荫下总会感觉凉爽。特别是下暴雨的时候,我在屋檐下看着暴雨洗打着大大的桐树叶子落在地上,一会儿地面上就积满了水,形成一个大大的小湖。水很清澈,我的小鼻子和眼睛也被清晰的映了出来。

暴雨停了,而从树上落下的雨水还没有停,大滴的水珠从树叶上滑落下来掉在面前大大的小湖上,激起一轮一轮的水波,湖面就像煮沸的水一样激烈跳动着。慢慢的水滴越来越少,湖面变得平静起来,这时偶尔一大滴水落在湖面上激起的水波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

在我们放暑假的时候,夜里我最喜欢就是在桐树周围转悠,因为可以找到“肉蛋”。一直到现在对它的记忆还是满嘴的馋味。说起它,其实就是晚上出来要变成“蝉”的前身。现在知道蝉在黑黑的地下要生存十年以上才能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蜕变成会飞的蝉,在阳光下飞舞,在树梢上高歌,度过自己最后两个月的时光。小时后不知道这些,只是认为它是一种美味,用盐水泡一晚上,第二天用油炸,那个味道让我觉得一晚上抓“肉蛋”太值了。

秋天,后院堆满了从地里拉回来的玉米棒子。屋檐下放不下,就把剩余的玉米吊在大桐树上,四个桐树从树冠垂下两串长长的玉米棒子做成的金黄挂坠,感觉很漂亮。

冬天树叶掉的光光的,吊在树上的玉米棒子显得暖暖的,特别是当阳光照在一个个玉米棒子上时,更好看,更暖。

这个时候玉米下面总是有老鼠啃咬的玉米粒大片散落在地上。这些玉米粒中大部分被老鼠只吃了中间营养价值最高的部分,剩下的就被丢弃。也许是粮食丰收的缘故,老鼠坐在玉米中都变得挑食起来。那个时候见到的老鼠都很大,大部分都比我脚大好多,可能是那个时候老鼠的伙食好或者家里地面都是泥土的缘故。有时会看见在盖满积雪的玉米棒上有几只松鼠翘着高高的尾巴双手拿着玉米棒啃。大多时候我不会赶他们,我觉得看着他们吃玉米的样子很好玩。

妈妈看见松鼠会把它们赶走,让我回家做作业。看着远去的松鼠,我的心思也随着它们去探索新的天地。

这个时候妈妈大多时候坐在电动缝纫机前,每天几乎都是如此。有时候早上起来上学妈妈已经在上面干了一个多小时活。有时晚上看着妈妈夜里很晚了还在灯光下,坐在缝纫机旁用心的绣着“这个家的未来”。

那个时候我很少见到爸爸,在记忆中他一年四季只有在冬天的时候会在家里呆,平时只是偶尔回来在家里住几天。所以对爸爸的印象很陌生,回忆起那个时候对爸爸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侧影。

长大了一点才知道,那个时候妈妈利用农闲时节,从镇上花布商取回一些各色样式的花布,用电动缝纫机绣好花色再给那些经销商,以此赚取加工费。而一年见不了几次的父亲从经销商那里买了各色花布制成品去外地贩卖以赚取差价。父母通过几年的积累盖起了他们第一座纯砖木结构的瓦房,这栋瓦房是我们村里盖得最高的一座瓦房,这个瓦房见证了我由一名小学生变成一名大学生。

这座瓦房是我父母拥有的第二座房子,它建在我们村的东边。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建好的,当时只是一个框架。门扇和窗户都还没有,一直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房子才装修好,搬了进去。

这座瓦房是我到现在住的最长的一座房子,也是我见证我们村里房子由土砖为主逐渐变成水泥砖瓦结构为主的小洋楼时期。我们家现在住的房子是父母二零一二年建的小洋楼。那个时候村里的房子大多已经建成小洋楼,而我家在建小洋楼之前,父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赚钱供我们三个孩子读书。父母的努力换来了两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

在二零一一年的时候,我是家里最后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在这前一年母亲和妹妹去昆山电子厂上班。母亲回到家看到村里很多人家都盖了小洋楼,她决定把我家的砖瓦房拆了盖小洋楼。

在你母亲的主导下,我们家里五个人一起凑钱把着这座小洋楼盖了起来。我记得那时我上班第一年攒了一万给了家里。而姐姐和妹妹他们工作早,给的钱是我的好几倍。第一次看到我们家的这个小洋楼是年底姐姐嫁人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在外地上班,为了赶时间第一次买了机票,坐飞机回家参加姐姐的婚礼。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对小洋楼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秦岭山,感觉它是那样的沉静,那样的美。

因为常年在外地上班,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最长的时间就是春节回家。对家里的春天,夏天,秋天的记忆基本上还停留在中学时期。更多的印象是家里的冬天。在隆冬我们一家人团圆,感觉家里变得暖和热闹起来。随着妹妹的嫁人,我感觉家里大大的房子空落落的,少了以前记忆中的热闹。

不止是我们家的环境是这样,我们村大部分家里都是这样。平时一座大大的小洋楼里只有年老的人和小孩,有的家人在外地上班基本上常年上锁。特别是在夜里的时候大多数小洋楼二层以上窗户几乎看不到亮起的灯光,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在外面打拼的人回来后,楼上窗户的灯光才多了起来。

我们家的二楼也只有我住。因为在外上班,我一年住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半个月时间。平时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姐姐和妹妹有自己的家只是节假日偶尔来一次。父亲大部分时间在西安工地上干活,虽然离家里只有七十多公里的距离,但只有工地停工的时候偶尔回家。有时我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家里,想起小时候老宅的那四棵大桐树和一帮小伙伴,感觉现在的家更空寂。我告诉自己,我结婚后一定要生很多小孩——因为热闹,有生气。

小时候的那座老宅子是我们家祖上留下来的,听爸爸说这个房子差不多有一百年的历史。爸爸告诉我,我们住的这三间老房子,只有当时整座宅子的四分之一不到,其他的房子要不被毁要不被拆,就只剩下这三间老宅子。

那个时候奶奶家孩子比较多,就把我爸爸和六伯父分到这座老宅子,他们两个人各分一间半。当时伯父结婚早,他们先住在这里,而父亲还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等母亲嫁过来的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母亲怀上我的时候,才分了家搬到这座老宅子。

我是在这老宅子里出生的。父亲和伯父个分的一间半的房子,分别开了属于自己的门,过起自己的日子。后来伯父盖了新房子搬走了,我父亲把伯父的那一间半买了下来,还给伯父送了一间半的木料。在妹妹出生前,父亲常年在外做家电维修生意,挣了些辛苦钱,把我们家老宅子窗户和大门都换成了当时流行的样式。老宅的老大门被换到后大门上,小时候的记忆就是这后门很重,很不好开,它的门挡板有好几道防盗工序,开起来很费劲。

现在这个老宅已经卖给了别人,因年久失修已经成为危房被拆了。有一次过年回家看到老宅只剩下一片土和母亲种的核桃树在那里。

从老宅搬到新宅——“砖瓦房”,我的记忆大多是黑色的。那里是我从小学走上大学的家,也承载了父母为我们读书在外卖力干活的全部记忆。因为家里三个孩子读书负担重,加上父亲和母亲角色转换。家里的矛盾重重。

以前是父亲在外赚钱,母亲留在家里照顾我们,当时变成了母亲在外打工赚钱,父亲在家。家里经济重心落在了母亲头上,再加上生活压力大,父母吵架成了我整个中学时期对家的全部记忆,那个时候的我不知道想过多少次逃离这个家。

当我们家小洋楼盖起来,我们家三个孩子都已经工作,父亲也在外面工作,家里才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我喜欢这种安静的氛围。

今年年初,父母帮我在西安买了房子。他们拿了他们所有的积蓄给我,让我去西安看房子。父亲说,给我买了房子对象就好找,让我在西安用心找房子。

在西安跑了半个月,终于看到合适的房子。回到家里凑钱,看着母亲把多年的存款全部取出给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拿父母的养老钱买房子。

买了房子,自己每个月月供外,还要还一部分我借的钱,感觉有些压力,但更多的是让我学会了担当和责任。因为要月供,我就必须用心工作挣钱,用心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成长很多,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逐步担起我们这个家的缘故。

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他们不到三十年间,创造了四座房子。现在西安的房子虽然是我在月供,但首付几乎是父母帮我付的,他们的贡献在九成以上。

今年回家有次母亲和我聊天说,他们这辈子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房子上了。我没有说话,在心里想希望自己可以快点成长起来,帮家里分担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