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红玛瑙”考略

 芸斋窗下 2018-12-01
近日在北京古玩市场淘得一对红玛瑙老珠子,直径3公分(图1),发至微信朋友圈中。广西石友谭先生点赞并祝贺得宝。他说这是西红玛瑙,古代称“琼瑰”。见过南红玛瑙、战国红玛瑙,但西红玛瑙还是第一次听说。为此查阅了一部分古代文献资料和我国当代珠宝玉方面的理论书籍,虽然没有找到关于西红玛瑙这个品种的命名出处和详细介绍,但也有一些认识心得,现与石界同仁交流。
  一、古代玛瑙器始现于西域且多为圆珠。
  《山海经・大荒西经》称“璇瑰瑶碧出于西王母之山”。清代训诂学家郝懿行注释说:“古无璇字,有�I,与琼同,赤玉也。” 但“琼”是什么东西呢?民国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说:“琼者,今玛瑙是也。琼瑰者何?玛瑙之似珠者是也。玛瑙二字,汉以前书不载,求其当此者,惟琼为近。其圜好者曰琼瑰。”另据《左传》之语:“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西晋著名的学者杜预注此:“琼,玉,瑰珠也。”那“瑰”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瑰,一曰圜好,亦称�v珠”。这样意思就很明白了,“琼瑰”,就是玛瑙珠子。
  关于玛瑙的来历,古代文献典籍中还有很多记载。魏文帝《马脑勒赋序》云:马脑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晋人郭璞《玄中记》记载“马脑出大月氏国”,也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至新疆伊犁一带。
  唐代的医药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记载:“马脑生西国玉石间,来中国者皆以为器,一称马脑珠,胡人谓马口中吐出者”。《明史》记载:“正德六年,巴剌国遣使沙地白入贡,有玛瑙珠。”上述这些文献资料都证明,古代人玩的玛瑙大多来自西域,也就是我国的西部和中亚西亚,且为天然圆球状。
  二、古人认为玛瑙多为赤红色。
  《说文解字》中说:“琼,赤玉也。”为什么把“琼”注为“赤(红)玉”?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释曰:“盖色尤多赤也。”《拾遗记》记载:“此物乃恶鬼之血所凝成。又云:丹邱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即玛瑙也。”陈藏器曾经亦有“赤烂红色,有似马脑”的言语。《格古要论》谓“凡器物刀靶之类,红多者为上”。古人曾有“玛瑙无红一世穷”的说法。《珍玩续考》谓玛瑙“产大食等国者,色正红而无瑕,是赤乃玛瑙之正色”。 晚唐文人皮日休有诗为证:“昔云夏后氏,于此藏真经,刻之以紫琳,秘之以丹琼”。这说明在古代,玛瑙的本色或者主流色调多为红色。从我淘得的这两颗“琼瑰”看,西红玛瑙的确颜色纯正热烈、浓艳迷人,有点类似缅甸红宝石鸽血红的味道,让人看了怦然心动。这种红色,很有个性,以至于后来有一些农作物和药物以此命名,如蕃茄称西红柿、藏红花称西红花。
  三、西红玛瑙极为珍稀。
  西红玛瑙在收藏界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命名。很多人只闻其名、未识其物。据古玩行的老人讲,真正的西红玛瑙应该是在春秋时期,战国以前。从出土看,全部是皮壳有白色钙蚀纹、指甲纹。器形主要是玛瑙管;圆珠也有出土,但很少,都是天然形态的原珠,也许那个时候还不会打磨圆珠。战国以前的玛瑙全部有白色钙沁,战国后期出土的,基本就没有了,那时,全红或者白红的西红玛瑙逐渐被有缠丝缟纹的红玛瑙代替(图2),颜色亦越来越多,之后便有了“千种玛瑙万种玉”的说法,参见古南诏国(公元738-902年)遗址出土的手串(图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