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瑞老师治印“寒岚藏奇”,说说我的篆刻情结

 lj0279 2018-12-02

题记

近日,徐水安肃镇中王瑞老师为我治印一方——寒岚藏奇,瓦当印,颇为用心力,甚是感谢!

篆刻,是我的业余爱好之一。最早操刀刻石,始于1977年,楷书入印,憾无印石存世。再次操刀于1987年,是真正意义上的篆刻。

多年前,谢书璟老师和王大为老师曾为我刻印多方,亦不胜感激。

今天,说说我的篆刻情结。

王瑞作品“寒岚藏奇”

王瑞老师近影

相关链接:身边的旅行家——王瑞

谢书璟老师为我治印多方

我的篆刻作品(底部有视频)

我的篆刻情结

早在1987年,我就迷上了刻印,与篆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是好奇心使然,操刀刻石,自娱自乐,自我感觉良好。久之,才逐渐认识到这是一门艺术,且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当时书店里有关篆刻内容的书籍非常少,为了收集有关资料,我便从各类报刊上把篆刻作品剪下来,贴在纸上,再装入像册。记得有一次上学途经本村一家饭店,见门上方的玻璃上贴着一张刊有篆刻作品的杂志封底,便走上前细看。篆刻作品为红色套印,非常精美,内容是“峨嵋十景”,看了好一会儿才我不情愿地离去。一放学,我又跑到那家饭店,找到老板,说明来意,老板顺手揭下来送给我,我喜不自禁,连声道谢。就这样日积月累,我收集了满满一像册篆刻,共有三百余方。闲暇之余,我便打开像册,逐个细心欣赏揣摩,感觉增知识、益心智、悦眼目、怡性情,受益匪浅。

我刻印起初用钉子、修脚刀,后来改用木刻刀,再后来才使上了篆刻刀,尤其是得心应手的特制合金刀。为寻找刻印的章料,我想方设法,不辞劳苦。

暑假里,雨过天晴,我便骑上自行车进山,到二、三十里外的釜山乡西峪村的山上寻找做砚台用的石料。山里雨停水不停,我便赤脚扛车趟水过沟,然后爬山寻找到石料,装满了一大书包才往回赶。

冬日,踏着皑皑白雪,我又骑车去易县台坛村。那是个砚台村,几乎家家户户做砚台,路边和沟坡上到处是丢弃的砚台石下脚料。我如获至宝,推着车子捡满编织袋,负重而归。

石料运回来,有的随形可直接刻制,有的还要再进行加工,用钢锯条切割成方块或长条形。时锯时刻,时刻时磨,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

大学期间,我走遍了保定大大小小的书店,搜集各类印谱和介绍篆刻技法的有关书籍。即使是走在路上、坐在车上、躺在床上,心里依然揣摩着篆刻的刀法、笔法和章法,如痴如醉,乐此不疲。

那时,刻印已成为我感受生活、直抒胸臆的一种方式。我曾刻制自用印“志在必得”以述怀,还以刘禹锡洋洋八十一言的《陋室铭》为题材镌刻一巨印以明志。

长期的艺术实践,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多思善悟的个性。我凭着较为扎实的书法功底和娴熟的刀法,以刀代笔,师古不泥,力求变通,于方寸之间展示无穷天地。

视频:我的篆刻情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