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光弼和史思明:一生的敌人(武庙七十二将系列)

 庶民临风 2018-12-02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史料摘译——

原文: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旧唐书·李光弼传》

译文: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1

李光弼,契丹人,中兴大唐的一代名将,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史家称他“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史思明,突厥人,祸乱大唐的叛军首领,和安禄山一起发动“安史之乱”,后世评价他“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两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将领,在“安史之乱”的舞台上,接连上演了五次“亲密接触”。

2

“安史之乱爆发”后,史思明作为先锋,攻城陷地,所向披靡。叛军攻陷洛阳之后,安禄山称帝,史思明则经略河北,巩固自己的大本营。

出身军旅之家的李光弼受到郭子仪的推荐,进军河北,骚扰叛军的大后方。

在一个名叫常山的地方,李光弼和史思明这两个一生的敌人,在战场上第一次相遇。

在常山之战中,李光弼捷足先登,占领了常山这个战略要地,以逸待劳。史思明的援军急急赶来,骑兵和步兵之间拉开了距离。

李光弼先利用弩箭在城墙上攻击骑兵部队,然后趁敌混乱,以长枪兵为主弓箭兵为辅的步兵出城,依托有利地形,一举击退史思明。

同时,李光弼派出两千人马偷袭史思明部远道而来的步兵,在攻击发起的时候,史思明部正在休息吃饭,偷袭战大获全胜。

之后,史思明切断李光弼的粮道,郭子仪带领援军赶到,李郭联手,再次大败史思明,史思明败逃。

常山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首战,李光弼胜!

3

由于潼关意外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唐军态势急转直下,唐肃宗登基之后,才算暂时稳定了军心,李光弼受命前往太原,而史思明很快率领大军兵临城下。

当时,李光弼只有士兵一万人,史思明则手握十万大军。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李光弼坚守太原五十多天,并最终击败强大的敌人,博得“守城将军”的美名。

李光弼的防守并不是一味的死守,而是守中带攻。

李光弼一方面制作巨型抛石器,居高临下,远距离大量杀伤敌军,另一方面,李光弼把“地道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敌军骂战,身边突然出现地道里爬出的唐军,敌军垒土山攻城,土山下的地道导致土山崩塌,到了后来,叛军在广阔的战场上走路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突然出现从地道里钻出来的唐军。

在耗尽了叛军的士气之后,李光弼又组织敢死队出城,向敌军发起进攻,前后歼敌7万多人,史思明不得已退兵。

太原保卫战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

次战,李光弼胜!

4

叛军内讧,安庆绪杀死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战略态势再度发生变化。

这时,缓过气来的唐军派遣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大军共计十万兵马讨伐安庆绪,几番战斗之后,将安庆绪包围在邺城,得到安庆绪求援的史思明带领十三万大军前来救援。

这场本来有机会一举击溃叛军的战略决战却因为两个奇葩的原因功败垂成。

第一个奇葩,因为皇帝的不信任,十万唐军居然没有一个统帅,而只有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太监鱼朝恩充当“观军容使”,算是一个临时的协调人。当史思明部到来的时候,是继续围攻安庆绪,还是转头攻击史思明,唐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史思明的援军休整完毕后,主动从唐军后方发起进攻,相州之战爆发。

李光弼的部队首先和史思明接火,双方血战,就在这时,第二个奇葩不期而至,战场上刮起八级以上的大风,吹沙拔木,天地晦暗,能见度低到即使近在咫尺还是看不清的地步。

这时,唐军缺乏统一指挥的弊端显露无遗,或战或退,郭子仪部首先溃败,导致唐军大败,李光弼没有办法扭转战局,只好整敕部队,徐徐后退。

相州之战的失败,李光弼虽然不承担责任,但败了就是败了。

三战,史思明胜!

5

鱼朝恩把相州之战的失败责任推到了郭子仪身上,郭子仪被剥夺兵权,李光弼临危受命,接掌了郭子仪原本的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务,负责洛阳方面的战事。

面对气势汹汹的史思明部,李光弼主动放弃洛阳,把战场设在了离洛阳不远的河阳。

在军队数量上,李光弼依然是处于下风的一方,从战斗力方面来说,李光弼部的野战能力也不如史思明部,但是,李光弼智计百出,多次挫败史思明的进攻,取得河阳大捷。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巧施美马计和郝廷玉换马。

史思明的部队有一千多匹战马每天在河南边洗马。李光弼从自己的部队中挑选了五百匹母马,等敌人的马下河时,他在河对岸也把母马赶下河。史思明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纷纷渡过河来,寻找自己的“爱情”,结果都被李光弼的部队赶进了唐军的军营。

当河阳之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双方相持不下,李光弼手下的亲信大将郝廷玉突然脱离主战场,跑向河阳城。在城头督阵的李光弼一向以军纪森严而著称,正准备让弓箭手射杀“逃兵”郝廷玉,郝廷玉一见大惊失色,连忙表示自己只是因为战马受伤,回来更换马匹的,李光弼才让弓箭手放下手中的弓箭,郝廷玉换马后再度杀入战场。

四战,李光弼胜!

6

河阳之战的胜利让唐军内部一片飘飘然,唐肃宗听信太监鱼朝恩的进言,命令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冒险进攻洛阳,驻守洛阳的正是史思明。

洛阳城下,深知唐军野战能力不行的李光弼希望依托邙山山势展开阵型,但自大的仆固怀恩为了发挥自己骑兵部队的优势,固执己见,坚持在邙山脚下的平原上列阵。

两军交锋,胶着的状态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唐军大败。

邙山之战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唐肃宗干涉军务以及仆固怀恩的不听指挥,但在李光弼和史思明的这最后一次交手中,李光弼还是败了。

五战,史思明胜。

7

虽说邙山之战的罪责并没有加到李光弼的头上,但因为鱼朝恩进谗的缘故,李光弼的部队还是被安排到淮河流域附近,脱离了平乱的主战场,李光弼心灰意冷。

安史之乱最后的平定者居然是有勇无谋的仆固怀恩,一代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最终未能亲手平定叛乱,殊为可惜。

尽管后来李光弼的部队在平定农民起义中还是打了很多的胜仗,但再也没有机会和史思明交手。因为史思明在邙山之战后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和部将谋杀。

至此,李光弼和史思明这一对一生的敌人交手的次数停留在5这个数字上,不考虑其他因素,李光弼取得了三胜二负,略胜一筹。

8

后来,吐蕃人攻进长安,郭子仪复出又夺回长安,朝廷先后两次召唤李光弼,但李光弼因为害怕太监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加害,愣是不敢挪窝。

一个纯粹的军人因为担心被太监谋害而放弃了大义,李光弼自己也觉得很耻辱、很抑郁,几年后,李光弼在郁郁寡欢中离世,终年57岁。

顺便说一下,李光弼的谥号是“武穆”,和岳飞一样。

不管怎么说,李光弼的结局比岳飞还是好了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