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蕲春李时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什么73 2018-12-02

   本  期  导  读    

说到蕲春和李时珍,很多人会想到闻名天下的蕲艾。其实,李时珍对蕲春四宝蕲竹、蕲艾、蕲龟、蕲蛇都有透彻的研究。来听#中医文化必修课#药圣李时珍的故事(节选)。


12月1日~4日期间,长按下方图片即可半价购买潘毅老师的#中医文化必修课#。一年仅一次的机会别错过哦。


李时珍,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生活在1518~1593年间,湖北蕲(qí)春县人。晚年自号濒(bīn,意为邻近)湖山人,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家世代行医,祖父是「铃医」。铃医就是手上摇着一串铃铛的走方郎中。古代行医的时候,郎中身上背着个药箱,手里摇串铃,在街巷里走,为百姓除病消灾。


他的父亲李言闻,相对就好些了,是当地的名医。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不高。所以,父亲想要李时珍读书考试,一朝功成,就可以出人头地。


李时珍断活人倒地


李时珍14岁时,跟着父亲到黄州府应试,中了秀才,但是之后三次到武昌应试,都没考中。


但医学对李时珍来说,是从小就耳染目濡的,是热爱的。这时候,李时珍就决心弃儒从医。23岁时候,跟着父亲学医,之后医名慢慢就传开了。


在他的家乡蕲州,有许多民间俚语,都是源于李时珍的传说。比如,形容人医术高明的俚语:「能诊死人翻身,能断活人倒地。」


这里说说李时珍「断活人倒地」的事。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过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诊后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让家人准备后事吧。


大家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破口大骂。但是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这个人吃饭过饱,又纵身一跳,下坠的力量已经导致胃肠破损了。


读万卷书


李时珍38岁时,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kūn)儿子的病,医名大盛。楚王聘李时珍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过了几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基础。


这期间,李时珍经常出入太医院的药房和御药库,他认真地研究了各种药材,搜集了大量资料,还有机会看遍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


他不但阅读大量医书,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bài)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本草纲目》序说他「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坟典」就是三坟五典。什么是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的书。


三皇就是伏羲、神农与黄帝。这个时期的档案,就叫做《三坟》,他们谈的是大道;五帝,就是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的档案,叫做《五典》,讲的是日常事务。


行万里路


李时珍在宫廷中收获了大量本草信息,并且看到了许多平时不容易看到的药物,包括国外进口的和国内贵重的药材,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知识。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尤其是不少毒性药品,竟然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这可是遗祸无穷的事。


所以,李时珍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他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不仅「搜罗百氏」,还「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在徒弟和儿子的陪伴下,开始遍走大江南北,到处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砍柴人、捕鱼人、捕蛇者、农民、药工为师。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也就是说,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一来,他就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比如,蕲蛇,也就是蕲州产的白花蛇。有祛风通络、止抽搐的作用。但要怎么知道这蛇是真正产自蕲州的呢?


他就请捕蛇人带他去亲眼看蕲蛇。他亲眼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所以在《本草纲目》里写到蕲蛇时,就得心应手,写得既简明、又精到。


他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


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盘)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李时珍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李时珍参考过历代医药方面的书籍,大约去到900种,可以说是考古证今、穷究物理。


经过了27个寒暑,三易其稿,在明代万历十八年(1578年),也就是他61岁的那一年,完成了这部共52卷、190多万字的巨著,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在以后的10年间,又三次修改。


因编著时间长、规模庞大,《纲目》一书,他的儿子和弟子庞鹿门也参与了编写,他的次子李建元为《纲目》一书绘图。


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详尽研究


「本草纲目」这个名字,借用大儒朱熹的《通鉴纲目》的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把中草药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采取的是「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


书中首创了按药物的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李时珍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各家本草,考核各家学说的异同,再结合自己的观察试验,加以参证。


各味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也就是说,一味药的名下列有8个项目。


1. 释名。就是说,列举别名,解释命名的意义;

2. 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信息;

3. 辨疑(或正误)。类似于集各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的疑点或错误;

4. 修治。就是论述炮制方法;

5~7. 气味、主治、发明。这是讲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和作者个人的见解;

8. 附方。就是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本草纲目》真是可以称为伟大的著作,它吸取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且还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伟大,有时不单是指李时珍对医学的贡献,我们试想一下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的工作量吧!


《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又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传播。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引用本草纲目里的资料,并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也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的王子」。



除了《本草纲目》,李时珍的重要著作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


叫做《濒湖脉学》,是因为李时珍自号濒湖老人。这本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晰,还把脉象、相类脉进行鉴别,脉象的主病,也都用韵文歌括的形式来撰述,因为方便诵读、记忆,所以流传甚广。


李时珍的这些故事,让我联想到孙中山的一句话:「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