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茼篙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野茼蒿 拉丁学名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 别 称 野塘蒿,野地黄菊,革命菜,安南菜 科 菊科 属 野茼蒿属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茎有纵条棱,无毛,叶互生,膜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重锯齿,或有时基部羽状裂,两面无或近无毛。数个头状花序在茎端排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有数枚不等长的线形小苞片; 总苞片1层,线状披针形,等长,具狭膜质边缘,顶端有簇状毛,小花全部管状,两性,花冠红褐色或橙红色,花柱基部呈小球状,分枝,顶端尖,被乳头状毛。瘦果狭圆柱形,赤红色,有肋,被毛;冠毛极多数,白色,绢毛状,易脱落。 地理分布 产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山坡路旁、水边、灌丛中常见,海拔300-1800米。泰国、东南亚和非洲也有。是一种在泛热带广泛分布的一种杂草。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有健脾、消肿之功效,治消化不良、脾虚浮肿等症。嫩叶是一种味美的野菜。 关于“革命菜” 在革命战争年代粮食短缺,许多革命前辈以野茼篙充饥,因而得名。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每天认识一种植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