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世文明史04

 昵称641652 2018-12-02

六、西晋的门阀制度

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标志着庶族地主的政权已经完全变质为世族地主的政权。西晋建立之初,司马炎虽然也指出:“用人唯才,不遗疏远卑贱”(《晋书·山涛传》),可是,自魏明帝以后,世族把持选举,相沿成风,积弊日深。姑不论皇族司马氏为河内大姓,重臣何曾、羊祜、卫瓘、贾充、王浑、荀顗等都是数世为官的高门大族,门阀政治已经形成,“用人唯才”成了一句空话。中正官评定品级,首先注重门第,豪强大地主的子弟总是被评列为上品。到后来,干脆“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唐·杜佑《通典·选举二》),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现象。

     石崇(249年—300年)

门阀制度从确立之初,便显露出腐朽的本质,从上到下,骄奢淫逸成风。晋武帝司马炎一次问大臣刘毅:“你看我比得上汉朝的哪一个皇帝?”刘毅答:“和桓帝、灵帝差不多。”武帝不满地说:“我虽说比不上古代贤君,却也能克己为政,又混一了天下,你将我比作桓、灵二帝,不也太过分了么?”刘毅尖锐地说:“桓帝、灵帝卖官鬻爵,尚且将得来的钱放入官库;陛下卖官得钱,藏入私门。从这一点看,你还比不上桓、灵二帝呢!”皇帝竟然以卖官捞取钱财,这与市侩何异!晋武帝有宫女近万人,以致无所适从,不知应止宿于何处,只得乘上羊车,听任羊儿将自己拖往一宫,便于该宫饮宴寝息。其子惠帝司马衷即位后,听到各地发生饥荒,人民多被饿死,竟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

         石崇斗富

封建帝王既已如此,上行下效,臣下自然从风而靡。大官僚何曾每天饭费要花一万钱,还慨叹“无下箸(筷子)处”。他的儿子又比他多出一倍,日食二万。王济用人乳饲养小猪。大官僚石崇与王恺争奇斗富,比赛豪华,竟用白蜡当柴,椒泥涂屋;又作锦绸屏帐长五十里;厕所里置放着甲煎粉、沉香汁等香料,还备有新衣服,以便从厕所里出来更换。王恺请人吃饭,命女伎吹笛,吹笛人小失声韵,便横遭打杀。石崇宴客时,令美人行酒,客人饮酒不尽,就说是美人未尽心相劝,当场将其斩杀。有人故意停杯不饮,石崇竟连斩三美人。荒淫暴虐,已达发狂程度。

高门世族除了在政治上享有特权,世世代代担任重要的官职以外,在经济上还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为了保持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也非常讲究身份门第的高低,不与庶族通婚、共坐、不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不互相往来。腐朽的门阀制度,大大压抑、埋没了各种人才,造成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的政治局面。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复苏

一、曹魏屯田与北方经济的复苏

曹操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的决定性因素,是他成功地推行了屯田制,解决了流民与土地的结合问题,使得北方残破、凋零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

           陈兵屯田

经过汉末大动乱,中原地区人民大量死伤流散,土地成片荒芜废弃,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当时不仅老百姓活不下去,就连各军阀的部队也普遍缺粮,往往靠桑椹、水草、螺蚌等充饥,有的甚至因缺乏军粮而“无敌自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曹操深深体会到,要战胜强敌,完成统一大业,必须做到强兵足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当即着手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广泛招募流亡的农民,把一些无主的土地贷给他们耕种,第一年就得谷一百万斛。以后,曹操又大规模地募民,在各州郡实行屯田,每年收获到谷物数千万斛。这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使大批推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屯田分民屯与军屯两种。民屯的农民叫“屯田客”,一律按照军事组织进行严格的编制,不准随便离开土地,并专门建立了管理体系,设置了专职官吏。中央设大司农,大郡设典农中郎将,小郡设典农校尉,县设典农都尉和屯司马,每个屯司马管屯田客50人。参加屯田的农民可以免去兵役和徭役,但是每年要向政府交纳很重的地租。凡是用自己耕牛的,收获物一半交公,一半归己;如用公家耕牛,则六成交公,四成归己,这就是民屯。后来曹操又组织军队开荒,参加开荒的军队以营为单位,每营配有“佃兵”60人,这就是军屯。随着曹操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屯田制度也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

曹操而后,其继任者继续推广屯田制。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大将邓艾在淮河流域用五万多士兵进行军屯,实行“十二分休”(《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制,即每十人中用二人戍守,八人种田,于是常年有四万人开荒种地。按照邓艾的估算,屯田兵生产的粮食,除掉自己消耗的部分,每年可以剩余500万斛,差不多能维持10万军队的食用。数年之间,在东南自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北至京师洛阳的广阔地域内,“农官兵屯,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晋书·食货志》),与汉末“白骨委积”(《后汉书·董卓传》)、“野无青草”(《后汉书·公孙瓒传》)的凄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屯田制还促进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曹操就亲自领导了治理睢阳渠的工程,其部属夏侯惇、刘馥等又于陈留(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洛阳、扬州等地兴修了许多河渠。曹操以后,司马懿也在淮北开通淮阳渠与百尺渠;邓艾则在淮南穿渠300余里,溉田二万余顷,使得淮南、淮北的大面积良田连成了一片。

        民屯

曹魏的屯田制度,使人民群众得以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里从事生产劳动,从而使北方残破的经济开始复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