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肃顺救了左宗棠

 昵称641652 2018-12-02

左宗棠命悬一线!

那个时候,左宗棠还只是湖南巡抚骆秉章帐下的一名幕客——当然,由于他杰出的才智,深受骆秉章倚重。不巧,他与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发生了点纠纷,这位樊总兵颇有劣迹,骆秉章上疏一弹劾,樊总兵就丢了官。然而,樊某也不是好惹的,他奈何不了巡抚大人,哪将你这个左师爷放在眼里?于是进京赴都察院控告左某——更厉害的是,他把与自己沾亲搭故的后台、湖广总督官文也搬了出来,制造了不少流言蜚语,由官文上疏对左宗棠严加弹劾。湖广总督非同小可,可是湖南湖北两省的最高长官哪,咸丰帝对这位满族重臣自然更加信任,当即传下圣旨,要官文秘密查访,“如左宗棠果有不法之事,可即就地正法”(民国·徐一士《一士类稿》)!你想,由弹劾者去查访被弹劾人,结果可想而知:倘若左某落入官文手中,哪里还有命活?

         左宗棠西征

咸丰帝拟写这道“圣旨”时,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他最信任并倚重的御前大臣肃顺。肃顺立即将这个信息透露给自己的幕客高心夔。这高心夔曾经是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幕客,是由曾国藩推荐给肃顺的,因此肃顺深知,曾国藩等一批湘军将领必定会竭力营救左宗棠。果不其然,高心夔立即告诉了正在京中的湖南著名学者王闿运,王闿运又告诉了左宗棠的同乡、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郭嵩焘。郭嵩焘对左宗棠极为敬佩,闻讯大惊,由于王闿运曾经担任过肃顺的家庭教师,就让王闿运直接去向肃顺求救。肃顺说:“必须有内外大臣上疏保举、推荐左某,我才能够向皇上启齿呢。”不知郭嵩焘是因为同乡须避嫌呢,还是自己的位置不便于上疏,就向吴县籍的大理寺少卿潘祖荫求援。潘祖荫便上密折保举左宗棠,说他才华出众,请予重用,甚至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紧接着,曾国藩与另一个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推荐左宗棠的奏折也到了,胡的奏折并有左宗棠“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警语。咸丰帝果然问肃顺道:“如今天下多事,左宗棠倘若果真擅长于军旅之事,是不是应当弃瑕任用呢?”肃顺乘机答道:“臣听说左宗棠在骆秉章幕中参赞军务,屡有成效。骆秉章的功劳,说到底其实都是左某的功劳呀。人才难得,自然应当分外爱惜。陛下可以再下一道密旨给官文,把内外大臣推荐左某的奏折都附录于内,让官文慎重考虑,酌情处理。”咸丰点头应允。这道密旨到了官文手中,官文自然知道咸丰的意向了,哪敢再去找左宗棠的麻烦?因此归根结底,左宗棠的这条命,是肃顺给救下的。

肃顺个性张扬,骄横跋扈,咸丰帝死后,那拉氏与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将他与端华、载垣等顾命大臣一并处死。肃顺不但是满人,而且属于爱新觉罗皇族,再加上深受皇帝倚重这一条,骄横似乎在所难免。然而,他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重汉轻满。他器重汉人,特别是文人学士,一有机会就竭力搜罗,大有求贤若渴之意。凭着自己煊赫的地位与权势,他对满族官员就像对待奴隶一样,大声地直呼其名还算是客气的,动辄恶语秽骂,一点也没有顾忌。一旦见了汉族吏员,则立即改变容颜,客客气气地致以敬意,或者称“先生”,或者称“某翁”、“某老爷”,不敢有丝毫怠慢。即使是索贿收贿,也只是针对满人,如果对方是汉族官吏,则“一丝一粟,不敢受也”。这个记载见之于张祖翼的《清代野记》。紧接着作者又感慨地说:“岂若后来奕劻、载洵辈,无人不收哉!”张祖翼是安徽桐城人,生于1849年,于1917年去世,与庆亲王奕劻(1849~1917)大致生活于同一个时期,载洵则比他俩都年轻多了。张祖翼于民国初年编撰此书时,奕劻与载洵都还健在呢,因此他感慨地说:肃顺力救左宗棠的那个咸丰末年,清廷虽然腐败,人心还没有失尽,也才有了后来所谓的“同治中兴”。言外之意,到了奕劻等贿赂公行、“无人不收”的腐败程度,则民心丧尽,清廷已经不可药救了。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861年)

咸丰年间,能够与太平军抗衡的,只有曾国藩等创建的湘军。肃顺则利用自己的地位与权势,不但铁腕惩治腐败,而且给湘军以巨大的支持,连《清史稿·肃顺传》也承认,肃顺的政治见解,远在朝廷诸臣之上,对于“削平寇乱”更是“功不可没”。

由此看来,人们在赞颂著名爱国将领左宗棠的不朽功勋时,似乎不应忘了他曾经的救命恩人——被清廷处死的“罪臣”肃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