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一课

 杉木轩 2018-12-03

六神类方

解伤寒

       

大家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六神类方解伤寒》中阴旦汤类方的剩余几个方剂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个方剂,一个是大陷胸丸,另一个是小陷胸汤。这两个方剂依据药物的组成,我们可以列入了阴旦类方中。

陷胸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是用于治疗结胸证的,分别记录有三个陷胸方,小陷胸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其中大陷胸汤例入到朱雀类方,这里我们就先不讲了。既然是讲到结胸,我们先来看看《伤寒论》是怎样给结胸证定义的。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宋 128)

何为结胸,条文说“按之痛”。我们触诊的时候,用手按上去就疼痛得很厉害,病人拒按从这一点来讲,是个实证。但他也没交代按的部位在哪里。我们书中可以查到一些有关结胸的条文。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宋135)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宋137)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宋138)

从以上三个条文可以看出“按之痛”是在心下至少腹这个部位按之疼痛。也就是中上焦的这个位置。

“寸脉浮、关脉沉”这是个结胸的代表脉,寸为阳,尺为阴,关主阴阳之间,一个中焦的枢纽。寸主上焦,关主中焦,沉主里,中焦里的这个位置阻塞不通,上面的阳气不能降,故而“寸脉浮”。当然结胸脉并不都是“寸脉浮、关脉沉”也可能是沉紧或是浮滑。只要是个实证脉,都可以出现在结胸证上。

那么结胸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病理病机是什么情况呢?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宋131)

这个条文明确告诉我们,结胸证的产生是三阳的表证给攻下了,热邪内陷于里而成结胸。所以“结胸”证一定是阳明里实为根本,可以有水饮的参与,也可以有它纲的证候参与。

当然,后面条文中有个三物白散治疗寒实结胸需另当别论,他是一个“系阳明 ”证。条文称之为“寒实结胸”且特意指出“无热证者”。这个“寒实结胸”的说法,严格来讲是不严谨的。大家可以课后参看《伤寒论类编遗》的相关内容。

弄清了结胸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有关结胸的两个阴旦类方剂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熬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我们先用汉传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下这方剂。

三才解析

阳性药:杏仁

平性药:白蜜

阴性药:甘遂大黄芒硝葶苈子

四象解析法

君药:大黄8两

臣药:甘遂1钱匕葶苈子0.5芒硝0.5  

佐药:白蜜2

使药:杏仁0.5

从上面分析可知,全方以阴性药为主,仅以杏仁一味温性药来反佐全方,属于典型的阴旦类方的配伍法。就治疗方向来看,还是一个阳明里实热为主的病证。虽然这个方剂是治疗阳明燥热证的方剂,但其归类上仍属于阴旦类方可以被朱雀汤燥热证借用的一个方

此处大黄半斤,量重,为君药。成组方上看,这个方剂就是在大陷汤的基础上加了葶苈子和杏仁,把汤剂变成了丸剂。

大陷胸丸这个方剂的煎服法十分讲究,值得我们临床去借鉴。下面来对比下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的煎服法。

大陷胸汤的煎服法是用六升水,先煮大黄半斤,取水二升;再内芒硝一升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用字也很讲究,用甘遂末冲服汤药,且“得快利”后停服。这说明病势较急,才用甘遂这样的猛药,不用煮,直接用末冲服汤药,为的就是快速取效来救急。

而大陷胸丸则是用缓图的方法。先将其四味药做成如弹丸大小。(弹丸到底多大,有一种说法是拇指和食指可以合拢为直径的大小大概6-9克的样子。)另用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用。

“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这里注意,甘遂末不是冲汤服,是用白蜜与水共煮甘遂后再送服丸剂。这样有几个好处。凡是性烈之药,一旦煎煮之后,其药效都会有所减低,如附子,半夏,马钱子等。这里甘遂用水与蜜煮,也是这个意思。且因病在上焦阻塞厉害,用甘遂煮过之后,药性缓和,不至于长驱直下,在上焦能多逗留一些时间,更好的解除上焦实邪,而不伤及津液。另外结胸证本来就津液大伤,用白蜜还能起到一个补津液和胃气的作用。

临床上若遇到一些体质差的病人,需用攻下法者,可以效仿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安全,但也中病即止,不能过服以防伤及正气,因此最后说“禁如药法”。“禁如药法”,就是攻下法的禁忌,得泻则止,不可过量或久服。

我们再来看看各药的药症:

君药:

大黄 大寒 咸苦

《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大黄推陈出新,下积滞,去血瘀。后世医家将这个药看成是虎狼之品,从不敢重用,或是炮制成炙大黄。《伤寒论》里的大黄只是酒洗,增强祛瘀血之功,并没有对大黄进行炒炙。我们通过临床的反复验证,对于阳明里实热证,大黄非大剂不可。少量泡水服可以消食导滞。在古代中原,好的大黄属于外族朝贡之品,在皇室做为一种养生保健药物。

但要注意,大黄如果配丸散,就算量小其泻下的功效也不差。所以在配制一些丸散剂中可以适当炮制,以减轻其泻下之力。比如中成药中有个九制大黄丸,对一些慢性的便秘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臣药:

甘遂 寒    有毒

《神农》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甘遂这味药是去除痰淤热结的霸道之药,可以彻上彻下。能除中上焦的痰瘀互结,也能祛中下焦的宿食积聚。

芒硝 大寒 咸苦

《神农》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这个药现代药理研究属硫酸盐矿物,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其粗制品称“皮硝”、“朴硝”,粗制品精制析出结晶形似麦芒称“芒硝”,因其结晶形似马牙又称“马牙硝”,芒硝结晶经风化干燥的白色粉末称“玄明粉”。它能使肠内渗透压升高,阻止肠腔内水分吸收,致肠容积扩大,肠腔扩张,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而致泻。根据这个渗透压的原理,我们可以外用来治疗早期的乳腺炎、痔疮、脱肛等效果还是不错的。

葶苈 大寒 辛苦

《神农》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金匮要略》里面,有个葶苈大枣泻肺汤,也是水热痰饮结于上焦而严重喘逆。葶苈主治病位偏于上焦。葶苈要炒一下,然后捣破,为的是“破壁”,水煎容易药效析出。葶苈子种子外皮不容易破,所以要这样炮炙才行。就像灵芝孢子粉一样,要“破壁”才容易吸收。

佐药:

    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蜂蜜,护胃气,养津液而补虚治疗津亏痉挛。

蜂蜜在个药在这里是不能少的,因为结胸证的病机是上焦实热重,必然会损伤津液,所以用二合蜂蜜来补充津液。我们可以参看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的条文症状就能知晓。

使药:

杏仁    微辛苦

《神农》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

杏仁,能沟通阴阳制约寒凉太过,还可降逆定惊止咳喘

下面我们来看看条文: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宋 131

前面我们讲了结胸证的病因病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三阳病,没有里证实热的情况下,下之过早,导致邪热内陷,上焦邪热炽盛,就会损伤津液。上焦津液亏损,不濡养,故而症状上出现颈项后背强硬不适的“如柔痉状”。有关“柔痉”的内容,由于时间问题,这里就不做多过的阐述了,大家可以课后参考《金匮要略增补》中相关内容。

“下之则和”,由于上焦的里热壅盛,则治法也如同承气汤一样,得用下法才能解决,如后世医家说的“急下存阴”。但所不同的是在病位的区别。

结胸证是心下和胸中(中上焦)这个部位出现实热证,多血多痰,常常是痰热瘀互结,很厉害。而承气汤证则是下焦的饮食宿便、气滞,或与血瘀互结为多。所以治疗上大陷胸丸用到了甘遂与葶苈这两味药,加上杏仁,这三药都针对于上焦里实证的。

而承气类是大黄配以枳实,厚朴,则是针对中下焦瘀热,气滞,宿食互结的。能够降逆,攻逐痰瘀,大黄也能破血瘀,芒硝软坚结。

大陷胸丸证的病机主要是上焦里热壅盛的结胸证。热实结胸,具备了大陷胸汤证,但是临床表现的没有大陷胸汤证那么紧急,症状比较和缓,或者病人身体相对虚弱的。就可以考虑大陷胸丸。

其大致症状总结如下:

心下硬满疼痛,触之痛甚拒按为主症,可伴有壮热头痛,胸满(痛)呕吐,咳逆气促,头颈汗出而粘,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躁狂不安,颈项,后背强硬,甚则痉挛。小便短少,大便秘结不通。舌质降红苔少或苔黄腻。脉数有力或脉数而细。

临床上除了治疗典型的结胸证外,可以广用到一些阳明燥热证的精神躁狂证,痉证,癫痫,胸痹,上消化道的溃疡,穿孔,肿瘤等方面。

大陷胸丸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面我们接着学习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

阳性药:半夏0.5

平性药:无

阴性药:黄连1两栝蒌实1

四象解析法

君药:栝蒌1

臣药:黄连1两

佐药:无

使药:半夏0.5

从解析可知,小陷胸汤其配伍寒热并用,两阴一阳,典型的阴旦类方。

药症:

栝蒌 寒  酸甘滋

《别录》主胸痹,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

栝蒌实即瓜蒌有荡涤心胸痰结湿热的作用。这个药用量是枚,大约70至120克。现在药房一般是分开的,瓜蒌皮与瓜蒌子。瓤是没有了的。而经方中是用的栝蒌实,也就说是全栝蒌。全栝蒌中药市场可以找到,一般压扁了再切成条,湿度比较大,质重。不好保存,易生虫发霉。

黄连   

《神农》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金匮玉函经》中黄连用的二两,这里我们遵循宋本《伤寒论》用一两。

这个药就不细讲了,在前面的课程中都有讲过。临床上黄连最好是用个子,煎药的时候自己捣碎下或是切碎。因为市场上用有提取过切片的黄连药渣,通过染色后出售的。

半夏   甘淡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能散结降逆,除水饮互结。要生用,炮制了的没什么效果。这前面的课程也都提到,就不细讲了。

栝蒌实其性寒,用量一枚,量大为君。能清阳明上焦痰热结聚,除肠胃中痼热,也能下气润肠而通便。黄连一两,其性苦寒为其臣,能清阳明上焦湿热。半夏辛温,能除寒饮积聚之痞结。

此方对治阳明里热微结,兼有水饮寒饮里热互结于心下,以热多寒少为主之小结胸汤证

我们来看看相关的条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小陷胸汤主之。(宋 138)

“小结胸病”,“小”的意思就是症状比结胸证轻,部位比结胸证局限,介乎于结胸证与痞证之间的一种疾病状态。康平本《伤寒论》作“少结胸者”也说明这个证还没达到结胸证的程度。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痛疼单纯的局限在心下这个部位,不象结胸证,可以连及胸部与腹部。“按之则痛”是说心下硬痛拒按,按之痛剧。也是鉴别于痞证的一个方法。

小陷胸汤证属于五证里面的痞证范畴的,水热互结,阴阳互结,寒热互结之证。小陷胸汤治疗结胸证的心下疼痛,胸胁满闷,但不重,结实的程度轻的小结胸证。

我们来总结下小陷胸汤证的常见病状:

心下疼痛或硬满,按之则痛,可伴汗出身热,黄疸,胸胁满闷不适,恶心欲呕,不欲饮食,咳逆上气,胸背疼痛,小便黄,大便稍硬或微溏。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脉弦滑,关脉为显。

这个方剂虽小,临床用到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虽然《伤寒论》中列入结胸证篇,用来治疗小结陷证。但我们用解析法解析出来,再依据其药症,完全可以不用去拘泥于结陷这一证。比如偏于阳明的热(热多寒少)的胸痹之证及黄疸之证。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节课讲桃核承气汤与抵当

 

心下满痛案

课后给大家分享个小病案吧

某某,男,68岁。

初诊:2015年3月31日

主诉:心下满痛不适2天。

刻诊:面色较黑,表情痛苦,形体单瘐,微恶寒,汗出不明显,感头晕不适,身不痛但感乏力,心下胀满微痛,恶心欲吐,未见明显呕吐。口苦微渴,口中粘腻不欲食,时有呕逆反酸,偶有咳嗽,少痰。腹部按之平,心下按之痛甚,下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小便微黄,大便两日未解。

既往有支气管炎,冠心病病史。

舌脉: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有力。

六纲:少阳阳明合病

五证:阳痞证(热多寒少证)

类方:阴旦类主方

处方:小前胡汤合小陷胸汤(一两按5克算)

信前胡40克  党参15克   黄连5克    

全瓜蒌30克  黄芩15克   生旱半夏20克

生姜15克    大枣6枚    炙甘草 15克

中药共取 3 副  水煎 一日一剂 分三次服。

2015年4月2日复诊

患者诉除心下饱胀不适外,无其他不适。按之心下以无疼痛。大便微溏。处以半夏泻心汤两剂。

黄芩30克   黄连10克    干姜40克   

党参30克   炙甘草30克  制旱半夏40克

大枣12枚   

中药共取 2 副  一日一剂,煎水内服,

后电话随访言已不碍事。去年带其老伴来看哮喘,问及胃病情况,说这两年未复发。

其实后来整理病案时发现,初诊其实还是辨证不到位。可以直接考虑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

                    (汉传中医弟子 廖冬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