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
2018-12-03 | 阅:  转:  |  分享 
  
《送东阳马生序》训练套题一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弗之怠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无硕师名人与游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

未尝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

或遇其叱咄

礼愈至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穷冬烈风

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寓逆旅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又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缊袍敝衣

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余幼时即嗜学”,这句话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文章为什么要详写老师的严厉?



作者“褞袍敝衣”处在“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对此你有何评价?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的情景。







本文是作者写给东阳马生的一篇赠序,但实际所写的都是自己的求学经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此文,我们为作者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请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自己求学的艰辛。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受。那么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简要概括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并举例说明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在这篇赠序中,作者作为长辈、尊者、饱学之士,详写了自己年轻时艰苦的求学情景。有人认为作者在此有自我炫耀之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与作者相比,我们拥有求学的最好条件。请写出文中叙写作者衣着打扮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求学信念。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凡学有所成者,都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你从作者苦中求学的经历中,能悟出哪些学习秘诀?请分条列举。







《送东阳马生序》训练套题二

文章是怎样从侧面描写先达有学问、德高望重的?



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写作此文赠送给马生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写幼时读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质?



当老师发怒时,作者是怎样对待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求学态度?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一句中从“走”“稍”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从最初的“无从致书以观”,到后来却“遍观群书”,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够如此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加冠”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到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但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阐明道理的?







从文章的多处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作者读书的刻苦勤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勤奋读书的。







作者在写自己的求学经历时,为什么总是以冬天为例?







成年后求师,“常趋百里外”,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文中写道:“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你对这样的“先达”有什么看法?你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你还知道哪些与勤学有关的诗句?列举两例诗句来勉励自己。







简要概括一下宋濂成功的因素。







简要概括本文在写作技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像作者那样艰苦的读书条件也很少再见到。学习条件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已经十分优越,可为什么条件好了,有的人学习用功的劲头反而不如古人?谈谈你的见解。







作者求教时的态度是“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你对作者的这种求教态度有什么看法?







由作者的勤奋刻苦,你想到了古代哪些人勤奋苦读的故事?(不少于两个)







作者自述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这些经历对于我们还有没有借鉴的必要?







这是一篇辞文并茂、情理兼备的劝学篇。文章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现身说法,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显得情真意切,语义深长。请你针对逆境成才这个话题谈谈理解。







有人形容本文是“文若惊雷,振聋发聩”,它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如精神享受与物质追求;师道尊严与师生关系;修身立业与志存高远等,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根据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为下面上联拟对下联。

上联:名闻天下,文称海内,缘于心无旁骛;

下联:

《小石潭记》训练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水尤清冽

为坻

为嵁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伐竹取道”,寻找到小石潭的?





在第一段,作者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文章第一段重点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段进一步写潭水的清澈,作者在写水的清澈时,其写法有什么特点?





请从第三段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本体和喻体。







作者写景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第三段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写的是怎样的景物?





作者发现小石潭后,为什么没有先写潭水的来源?









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我们怎样理解?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寄寓?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试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缘由。





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钟灵毓秀昭示着人生的丰富内涵,自古文人墨客多吟咏山水来传情达意。柳宗元借游览小石潭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请联系《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中的一篇,根据所给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柳宗元游小石潭抒迁客意;

下联:

“一切景语皆情语”,似这种因景而生情,反之又以景写情的文章我们曾学过哪篇?并写出作者。





文章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找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作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将如何去开发这一资源?









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岳阳楼记》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贬官永州,弃置十年,这是作者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一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有哪些感悟?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岳阳楼记》训练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南极潇湘

览物之情

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登斯楼也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静影沉璧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微斯人

吾谁与归

长烟一空

第一段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重修岳阳楼,特意强调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有什么目的?









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突出了它怎样的景象?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设问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作者赞美古仁人的目的是什么?





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斯人”指什么人?就全文来看,结尾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品德?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范仲淹是一位古圣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像范仲淹这样的人不胜枚举,请至少列举出两位。













读罢本文,面对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失意与痛苦,你认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胸襟?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景象。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请谈谈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列举历史上的具体例子谈谈其对国家对百姓有什么益处?









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醉翁亭记》训练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饮少辄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太守乐其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负者歌于途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宴酣之乐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太守谓谁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在第一段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第二段描写了山间早晚和四时之景物,分别是什么?写景时有什么特点?









第三段文字主要写了百姓与太守出游,这其中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作者在第三段描绘的几幅图画中,为什么把“滁人游”放在首位?





第四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渔”、“酒”、“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乐其乐”是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文章最后一段写出了三种情形的“乐”,这三种乐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写作本文时,正值作者被贬滁州,但体现在本文中的却处处是“醉”与“乐”,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除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心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外,还表现了什么?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随太守出游的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通过文章的阅读,体会《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和本文的醉翁同是醉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谓济天下者,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阅读你一定被作者博大胸襟所打动。请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我国古代,像欧阳修这样的忧国忧民却常被贬而不得志,有抱负不能施展的人还大有人在,如:屈原、范仲淹、苏轼等,然而他们却矢志不渝,从这些人身上,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马说》训练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是马也

才美不外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阅读全文,分别指出“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两句话各有什么含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以反问“安求其能千里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问句的使用起到怎样的作用?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







献花(0)
+1
(本文系Cecilia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