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类APP涉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nj200801 2018-12-03
原标题:10类APP涉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 赵威)各类手机应用程序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使用权限和隐私问题也逐渐引起消费者关注。

  昨日,中消协通报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情况,10类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APP没有隐私条款。

  10类APP普遍涉嫌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本次被测评10类(通讯社交、影音播放、网上购物、交易支付、出行导航、金融理财、旅游住宿、新闻阅读、邮箱云盘和拍摄美化)100款APP,源于中消协此前开展的消费者需求调查以及评测专家组建议。测评活动邀请消费维权志愿者体验,邀请相关专家对APP的用户协议、隐私政策进行审核,综合反映APP个人信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测评报告》显示,从同一款APP不同下载来源上看,APP Store下载渠道与安卓市场下载渠道在信息采集类型和隐私政策方面无明显差别,但不同类别APP以及同一类别中的不同品牌APP测评结果差异较大,金融理财、邮箱云盘类APP评分相对较低。

  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10类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59款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款涉嫌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23款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22款涉嫌过度收集“手机号码”等。

  在隐私政策方面,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APP没有隐私条款。

  其主要问题涉及:未明确告知收集个人信息类型,且收集敏感信息时未明确告知用户信息的用途;未明确告知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和停止运营的情形;未明确告知用户个人信息使用方式;对外提供个人信息时不单独告知并征得用户同意;未明确告知用户如何更正个人信息和撤回同意;隐私条款未在明显位置公示,条款变更时未及时通知用户;隐私政策存在默认同意或未提示阅读等问题;存在“自行承担风险”等不合理免责条款。

  不扫来历不明二维码

  不安装来历不明APP

  针对测评中发现的问题,中消协建议,加强隐私保护立法,提高立法立规的前瞻性,做好政策措施的落地工作,为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律和制度保护,有关部门应督促APP开发管理者根据APP的核心功能和扩展功能明示个人信息收集范围,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开发管理者应尽可能少的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督促APP开发管理者明示隐私条款,不采用默认勾选方式、不使用不公平格式条款,开发管理者应采取显著方式引起消费者注意,引导消费者主动阅读、理解相关隐私政策。

  中消协呼吁,广泛提醒消费者尽量通过审核机制更严格的应用商店平台下载APP,下载过程中要认真阅读APP的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点来历不明的网页链接,不安装来历不明的APP,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信息泄露,要留存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依法主动维权。

  中消协表示,针对本次测评活动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将约谈劝谕相关APP开发管理者,督促企业整改提高。中消协将持续关注APP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