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的许多病害都能造成叶部症状,往往不易辨别。下面就比较常见的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褐斑病、细菌性缘枯病、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黑斑病、红斑病、圆叶枯病的病叶症状作一介绍。 1.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大黑毛”、“沙斑”、“瘟病”,是由卵菌引起的对黄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病害,其能够靠气体传播、在侵染频繁、流行性很强。主要为害叶片,条件适宜时也能为害茎、卷须和花梗等,但果实不发病。幼苗子叶易感病。病斑初呈水浸状,叶正面逐渐呈现不均匀的绿色小斑点,扩大后在潮湿的条件下,病叶反面可产生一层疏松的灰黑色或紫色的霜霉病,是带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囊梗,病情继续发展,子叶很快干枯,第1真叶展开延迟,生育被严重抑制。 成株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初在叶片上有针刺状水浸点,后发展至全叶,正面有隐约可见的淡黄色病斑,无明显边缘。在空气湿度低时,发病部位主要是在叶缘,湿度高时叶身部也会出现病斑,但开始时都是出现淡黄色小斑点。叶缘型病斑自叶缘水孔位置向叶身扩展,叶缘出现枯萎症状;叶肉型在叶脉区以多角型黄褐色斑点为主,背面出现明显受叶脉限制而边缘清晰的水浸状多角型黄色病斑,在早晨露水未干前尤为明显,潮湿条件下产生一层黑色至紫黑色的霜霉层,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做出正确诊断。若高温干燥,病斑停止发展,叶背不产生霉层,病斑虽可受叶脉限制,但往往干枯使病斑连成一片,可占叶面的1/2或2/3,严重时叶片迅速变黄干枯破裂,霜霉病除受天气影响以外,其症状还因品种抗病性差异而不同。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较小,略呈圆形,褐色,很少扩大,病斑坏死快,霉层少或无,而感病品种可产生大块病斑。 2. 黄瓜细菌性斑点病 又称细菌性角斑病。由种子传染病症初期在子叶出现,子叶边缘产生非圆形而规则的稍稍暗绿色病斑,此病斑是自叶内发生,病斑扩展由子叶基部侵至幼茎,促使苗软化枯死。由于环境与生育程度不同,病斑存在两种类型:在弱幼叶片上开始出现水浸状针头大小透明小斑点,逐渐扩大并伴有晕纹,淡黄色,中心变褐,最后成为灰白色,破裂后产生不规则的穴孔,盛发后叶片枯死;另一种是以成叶为主的病斑,多在叶脉中呈褐色水浸状多角型,中部白色变薄,龟裂破碎,有时自健株上全部脱落。尤其后一种类型,常与霜霉病混淆,辨别的主要依据是霜霉病叶背面生出黑色霉层。在多湿条件下此病与霜霉病同样呈叶肉型病斑,在一昼夜就会生有晕纹的小病斑,3∼4d即成为淡黄色至褐色的大病斑。而多数病斑产生后互相融合向全叶扩展,病叶软化,并在病斑部位生出小穴孔,主脉呈水浸状,叶下垂,在苗床或移植时叶的中肋或主脉也被侵成水浸状。有时也有软化症状,但不伴有恶臭,可区别于软腐病。空气干燥时,就形成叶缘型病斑,多在叶周围有水孔处发病。叶缘的一部分成为嵌合病斑,导致叶黄化,成为大型水浸状病斑,且随叶片生长而破裂。该病在下部叶片发病较重,病斑在叶脉处分隔,而不形成多角型病斑,细菌性斑点病多角型病斑与霜霉病的病斑极为相似,差异表现在细菌性斑点病斑比霜霉病色白;细菌性斑点病的病斑叶肉部分薄,发病重的只残余呈透明状的表皮;细菌性斑点病没有黑色霉层;细菌性斑点病病斑在后期老化易穿孔等现象。根据这些特征与霜霉病进行区别。 3. 黄瓜褐斑病 黄瓜褐斑病又称靶斑病,是保护地黄瓜的主要病害,黄瓜褐斑病菌喜温好湿,寄主范围广,是多种蔬菜的致病菌,发病后防治较为困难。病菌以为害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略凹陷,受叶脉所限,有时为多角形。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中后期多个相邻病斑常连成片,病健界限明显,表现深黄褐色;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病斑变灰褐色,干裂、坏死。发病严重时,病斑在叶面大量散生或连成片,造成叶片枯死、脱落。病斑大小为3-30mm,以10-15mm中型斑较多。在高温高湿与低温低湿条件下易形成差别明显的大小型病斑,这与病原菌繁殖适宜温湿度相一致,高温高湿时,病菌繁殖快,病斑扩展快,形成大病斑;反之,形成小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褐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黄瓜褐斑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与炭疽病不易区分,因此显微镜检病原菌对于确诊该病害是必要的。 4. 黄瓜细苗性缘枯病 主要发生在营养条件不好的下部叶片,叶缘出现大型水渍状病斑。初发生时在水孔附近生有水浸状小斑点,逐渐扩大,一般出现在叶缘,最初伴有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再次向中心扩大,即形成沿叶脉线状波形褐色自叶缘向中心的灰白色老化干枯症状,而细菌性斑点病病斑则是独立形的,而该主要症状是叶缘连片。茎、叶柄、卷须发病,病斑均呈褐色水浸状,切断病部,导管变褐,茎的发病部位有乳白色分泌物,严重时植株枯萎,下叶干枯。此种病害发生时易与细菌性斑点病或霜霉病、炭疽病误诊。诊断时需要认准特征,霜霉病有黑色霉,而该病在多湿、日照差、温度低的早晨,病斑里有乳白色细菌汁液分泌。 5. 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又称黄瓜白霉病,俗称“白毛病”、“挂白灰”,是一种主要侵害植株叶片、其次侵害植株茎和叶柄的真菌性病害,一般不直接危害果实,该病靠气体传播,喜温湿、耐干燥。病害先出现在下部叶片正面或背面,表现为白色小粉点,后扩大为粉状圆形斑。在适宜条件下,白色粉状斑点继续扩展,连接成片,看上去似铺了一层毛。其后叶片逐渐变黄、发脆,白毛转变为灰白毛,最后使叶片失去光合作用的功能。 6. 黄瓜炭疽病 黄瓜炭疽病是由刺盘真菌侵染引起的,其以菌丝和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或棚内的滴水传播到植株。叶片受侵出现水浸状斑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红褐色病斑,外围有一圈黄纹大斑点,病斑连片时呈不规则大斑块,其周围与霜霉病相似,但最大特征是没有多角型病斑;炭疽病病斑周边呈褐色,内侧为白色,从病斑中央破裂穿孔,直至叶片干枯死亡,子叶发病时与细菌性斑点病很难区别,但在叶表面没有叶子里面的暗绿色病斑出现。在茎或叶柄上可出现黄褐色细长稍凹陷斑点,并在病斑上出现许多黑褐色的微细小点,在高温条件下能形成鲜肉色粘质孢子堆。病斑若绕蔓一周,蔓即枯死。该病在叶上呈圆形病斑,周围无棱角,而且在茎和果实上均可发生,其病斑上产生鲜肉色孢子堆等现象都可明显区别于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 7. 黄瓜灰霉病 病菌先从花器侵人,引起花器腐烂、萎蔫或脱落,然后靠近花器的瓜条尖端腐烂、干枯,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灰白色霉状物。发病的花器脱落时掉在植株上会引起再次侵染。叶面上的病斑为圆形,浅褐色或黄白色,病斑直径1.5∼3.5cm,边缘明显,枯干后易破裂,边缘近健部生有灰色霉层。如果发病花器粘引茎部,则引起不规则形枯斑,严重的导致茎节腐烂、折断,造成全株死亡。 8. 黄瓜黑斑病 黄瓜黑斑病主要为叶片,多从下而上发病,最后仅剩下顶端几片绿叶,病株似火烤状。初为褐绿色近圆形斑点,后为边缘清晰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淡黄色。叶面病斑稍突起,表面粗糙叶背病斑常呈水渍状,周围常有褪绿晕圈病斑多在叶脉之间,湿度大时表面生有黑色的霉层,有时病斑扩展连结成大病斑,严重时叶肉组织枯死,叶缘向上卷起,叶子焦枯,但不脱落。 9. 黄瓜红粉病 发生在黄瓜生育中后期,黄瓜长至15∼20片真叶开始发病。主要为害叶片,由下向上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褐色病斑,病健部界限明显,病斑直径2∼50mm,病斑处变薄,后期容易破裂。从单株发病情况看,下部叶片病斑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呈浅黄褐色,中部灰白色,易破裂,常两个或几个病斑连在一起;中部叶片病斑较小,病斑数量较多,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浅黄褐色;上部叶片病斑呈圆形,小且少。高湿时间长时,病斑部出现浅橙色霉状物。发生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大量枯死,引起化瓜。病斑上不产生黑色小颗粒,可与炭疽病和蔓枯病相区别。 10. 黄瓜圆叶枯病 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绿色水渍病斑,圆形,后期病斑变为褐色,病健交界处不明显,有的病斑边缘有黄晕。湿度大时,病斑的表面出现黑褐色的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