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杨炯——人生初年

 旧时斜阳 2018-12-03

本文参加了【走进历史,妙谈名人】有奖征文活动

 大唐显庆四年(659年),杨炯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

 仅过一年,杨炯被朝廷选了弘文馆,端上了铁饭碗。
 
 对于这份国家文艺工作,刚刚满十一岁的杨炯很满意,一做就是十六年(史载,待制十六年)。
 
十六年,多少天才进入科场,又有多少人出类拔萃,当年的神通早已被人忘记了。

 那些曾经不如他,甚至写不出诗的人都比他混得好,他惊奇的发现,自己写了十六年的文章,到头来还只是一个公务员

 巨大的落差,让他对现实感到有些不满。

 这一年,二十七岁。

 与一个男人而言,正是建功立业的年纪,正是有大作为的年纪。

 一直沉迷神童光环的杨炯开始觉醒。

这天夜里,他重新翻阅了圣人的经典《论语》。

目光停留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上久久不忍离去。

 对啊,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

行仁道。

我潜心学了十六年,却还是一个公务员,难道不是我没有很好的推行仁道么?

不行,我得做官。
 
他是个果断的人,任何事情,一旦决定了就立马付诸行动。

 多年的学习,让他的业务水准变得更高。

眼界上也开阔了不少,他开始有预谋的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写文章他是一把好手,在大唐这片即将走向辉煌的乐土上,还没有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杜牧这种天才,除了王勃这种天纵奇才的人外,他几乎没有对手。

文章写得很好,很快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那些当权者似乎发现了杨炯不一样的才华。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杨炯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部门的科员。特别是偏写材料的年轻人,文笔好,以后做领导秘书,能做大官。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应该说,这个官小是小了点,但前途是不错的。

只可惜,杨炯不喜欢。

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对自己仕途上的这种蹇滞不畅,杨炯心里很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

但这次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当权者似是见识了这位天才的才学,没了兴趣,在此后的五年里,他的地位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巨大的落差,让他对现实越发的不满,诗越写越多。

名头越来越大。

这份执着似感动了老天爷,唐永隆二年(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永淳元年(682年),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从秘书省里过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这份喜悦无以言表。

 据《新唐书·百官志》载:东宫詹事府有“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纠劾官僚及率府之兵。”詹事司直是太子的贴心官员,掌管东宫内务,职务颇为重要。

杨炯当即作了一篇《庭菊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喜。

这份来之不易的升迁,让杨炯踌躅满志,他固执的认为,人生的第二春已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