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清赏画 | 沃雪斋藏古代绘画 之 元代绘画(下)

 飒松子 2018-12-03

沃雪斋主人说:

宋元是中国绘画史的辉煌时期,每一家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深入研究。

希望册中的作品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物的兴趣。而我几十年的岁月均与诗书画为伴,无论走过的道路多么崎岖曲折,都是既幸运又美妙的人生。”

南 | 山 | 新 | 书

《沃雪斋藏古代绘画选集》

唐宋绘画·元代绘画

黄君实 庞志英 编著

书画鉴藏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鉴”“藏”两个方面,两者互为表里。“鉴”是“藏”的前提,通过辨别艺术水平的优劣、高下,去伪存真;“藏”则是对书画作品的收藏、传承与保护。由于收藏市场的鱼龙混杂以及鉴别之难,对于收藏家一直存在“赏鉴家”和“好事者”两种区分。米芾《画史》云:“赏鉴家谓其笃好,遍阅记录,又复心得,或自能画,故所收皆精品。近世人或有赀力,元非酷好,意作标韵,至假耳目于人,此谓之好事者。”

要达到“赏鉴家”的境界,殊为不易,沃雪斋主人即是其中之一,以收藏之丰富,识见之渊博,在海内外素负盛誉。

——李介一

本图册从斋中收藏的唐宋元三代绘画中选取,分上下两册

第一册为唐五代至宋末作品十九幅,第二册则录元人之作三十五幅。册内编排以年代为先后,画上有款识者一依其款。无款印者,若历代题跋及著录皎然,则依旧说。

例如巨然一轴,有董其昌题鉴,历年著录出版十余种,世无异议,虽无款识亦应承认为巨然所作。或有无款画作,编者所见与前人不同,则于研究文章内加以讨论,但画题仍依照前人著录。如夏珪《松岩静课图》及叶肖岩《苔矶独钓》二页,有清内府旧签,虽所见略有不同,亦不擅作更改。

每画各附短文,略论画家的生平与风格,旁及可供参考的其他画作,方便研究查证。画上题跋或钤印诸家,亦尽量理出相关资料。

此前,一页南山挑选了部分

今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沃雪斋藏古代绘画之“元代绘画”下篇

张渥(? —约 1356年前)

十八罗汉渡海图 卷

纸本 水墨 H32cm×W389.5cm

张渥富于才艺,顾瑛(1310—1369)的《草堂雅集》收录其诗多首,说他“博学明经,累举不得志于有司,放意为诗章”。

他的绘画以白描人物为主,论者都认为他得李龙眠之法,“咸称李龙眠之后一人而已”

此卷《十八罗汉渡海图》乃纸本白描长卷,绘十八罗汉及仙佛、侍从、妖异等共三十四人,杂以鱼龙巨虎、山木树石。其间风云飘渺,波涛汹涌,景物丰富多变。

人物形貌或霭然,或怒目,刚勇者躁动不宁,皎皑者温润如玉,皆栩栩如生。此卷作者自题“至正辛巳良月,吴郡张渥叔厚敬写于碧岩僧舍之习静斋”。

引首的篆书大字为王穉登(1535—1612)所题。他善书,尤以篆隶大字最为精擅。卷后题跋诸家多为元末明初人。

朱德润 (1294—1365)

岩亭听泉图 轴

纸本 水墨 H123cm×W31cm

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平江(江苏苏州)人。史载他身长八尺,秀异绝人,读书过目不忘,以诗文自负,尤工画山水人物,得高克恭赏识。

北京故宫的《秀野轩图卷》《松溪放艇图卷》、上海博物馆的《浑沦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松下鸣琴图轴》等都是朱德润传世的精品,但流散在外的真迹已不多。

此幅《岩亭听泉图》作于至正元年(1341),朱德润46岁,时间上比《秀野轩图卷》早了三十多年,算是他较早期的作品。画面的整体结构和山石造型仍有李、郭的影响,但在苍润中又带有赵孟俯的古拙,每一笔都务求准确。笔法虽不及《浑沦图卷》的飞动随意和《秀野轩图卷》的点画自如,但墨色厚润,气度端凝,真能表现出山居的安详静穆。

图上的款书亦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李赞华的《获鹿图》上有朱德润的题跋,时间相距约十年,但书法的结体和笔法仍可相证。

此画曾为庞元济收藏,庞氏编印的《虚斋名画录》《历朝名画共赏集》及《虚斋名画集》都收录出版。明代项德新曾临摹一幅 ,亦为虚斋所得,见《虚斋名画续录》卷二。

吴镇(1280—1354)

墨竹图 卷

纸本 水墨 H35cm×W582cm

元四家以山水享誉,倪瓒虽写墨竹,亦只是山水的陪衬,只有吴镇在山水之外,更以墨竹称能。他传世的墨竹比山水画多,而且有大量题画竹诗和墨竹谱,细述画竹的心得和理论,是绘画史上极重要的绘竹名家

吴镇的墨竹取法于文同和苏轼,也受李衎(1245—1320)的影响。李衎善于表现竹的自然生态,文、苏则更注重天然妙趣,吴镇把两者结合在实践之中,并以赵孟頫“书画同源”的理论发挥出来。

他笔下的墨竹,荣枯稚老、直立偃仰、雨打风吹,随四时之变化,极物象之奇姿,其包涵之广、墨法之精、运笔转折之多变,成为后世墨竹画的典范。

此幅《墨竹》一卷分四节,书法与画相间,是吴镇喜用的形式

卷内丛竹蓊葱,雨后的嫩叶欲舒还卷,破土而出的新笋满是勃勃生机。竹竿饱满,竹节一笔勾成,叶叶枝枝或如劲毫初篆,或如草书疾写,其掩映交织之态纯出天然,若非成竹在胸,心手相合,不能至此,题句书法亦圆润洒脱。惜为绢本,墨色微脱。

手机横向观看

吴镇(1280—1354)

汗漫游 卷

纸本 水墨 H21cm×W151.5cm

吴镇山水画师董巨,尤其对巨然的笔墨得益最多。他在《梅道人遗墨》中说曾见董源《寒林重汀图》的真迹并“摹其万一”,又收藏过巨然的《秋山图》,用心师法,董其昌称他有“出蓝之能”。他善用湿墨和焦墨,笔力坚挺,风格沈郁高古。

此图作于1338年,吴镇58岁,是其中年后笔墨。图中以长线条皴出圆形山丘,浓墨圆笔加苔点,树木楼房笔笔着力。他在1336年写成的《中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也喜用此种笔法,与北京故宫的《渔父图》(1336年)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洞庭渔隐图》(1341年也是一脉相承的。

本图上署“至元四年(1338夏五月六日,梅道人为子渊戏墨”,南京博物馆所藏的《松泉图》亦同年所作,上署“至元四年夏至日,奉为子渊戏作松泉”,看来他与子渊的交谊颇为深厚。这位子渊即元代诗人张仲深,鄞县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子渊诗集》六卷,集中有与张雨(1283—1350)、杨维桢(1296—1370)、危素(1303—1372)诸人倡酬之作,危素等为诗集写序,收入《四库全书》。

卷后题跋诸家皆有盛名。

手机横向观看

王蒙(1308—1385)

南邨草堂图 卷

纸本 设色 H27.2cm×W88.8cm

王蒙(1308—1385)字叔明,浙江湖州人。初号香光居士,至正初年,避乱携妻隐于杭州郊外的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他是赵孟頫的外孙,其父王国器工诗词,能书,喜收藏法帖书画文物。

南邨草堂是元初学者陶宗仪(1329—约1412)晚年的居所。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字九成,号南邨,浙江黄岩人。王蒙是他的中表兄弟。

《南邨草堂图卷》为纸本设色,起首处钤[王蒙之印],图末楷书署款“黄鹤山中人王蒙写”,字隐于浓墨矮丛中,细辨之仍可见。陶九成在洪武癸丑年(1373归隐南邨,王蒙则在1385年死于狱,故《南邨草堂图卷》的创作年份,应在1373至1385年初之间,是王蒙晚年的作品。

画幅以远山近渚开卷,水平如镜,水畔有小小茅亭,木拱桥通往竹篱茅舍。红衣小童在清扫庭中的落叶,一头白鹤俛啄于旁,鹤顶上以快笔缀一小点亮丽的娇红色。另一丫角小童正捧着茶盘走出内庭,堂上悠然而坐的应是南邨先生。他半倚着大红色的几案,须发在角巾边沿随意飘落,眉目须鬓黑漆乌亮。

全图以细笔为主,写茅檐竹篱,精细遒劲如小篆;写树木、峰峦和渚边芦苇,则篆书草意并用。远山近石的皴法以解索、牛毛、披麻交替而成,随意所之却又笔笔饱满,神采奕然。墨法和设色都经过多重敷染,所以墨色黝浓厚重,颜色在棕赭之间层层递变。这种多层次的敷染使树木和山色融成一体,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浑厚滋润。远山染上夕阳的棕红色,更是娟秀雅净。

顾瑛(1310—1369)

秋山虚亭图 轴

纸本 水墨 H69.5cm×W39.4cm

顾瑛(1310—1369)又名顾德辉、顾阿瑛,字仲瑛,别号金粟道人、玉山樵者、玉山道人。顾氏自南宋起,四世居于江苏昆山。顾瑛的曾祖和祖父在宋元之际皆有厚禄,顾氏一族“纡金拖紫,贵显赫赫”,又是较早向南海一带发展的航海世家,为当地巨富。

顾瑛才情高旷,精诗文,通音律,他虽不以画名,却是元末明初江浙一带的画坛领袖

《秋山虚亭图》有顾瑛自题诗及署款,钤 [金粟道人] 印。顾瑛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开始以金粟道人为号,此作应是在祝发庐墓之后。画的构图类黄公望,用笔简淡,树石苔点均有大痴笔意。

画上钤乾隆五玺,十九世纪为张蓉镜(1802—?)所藏,裱绫上书满黄丕烈、包世臣、沈绰、顾翃、吴让之、吴云、徐渭仁、蒋宝龄等题跋二十九则,上款皆为“芙川先生”。张蓉镜(1802—?),字芙川,又字伯元,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又精篆刻。其先祖张应曾、父张燮皆好收藏古籍。张蓉镜能继家风,有小琅嬛仙馆,藏宋元椠本甚多。

收藏《沃雪斋藏古代绘画选集》(两册)

复制以下淘口令 直接打开手机淘宝购买

¥uoDMblU2ew1¥

直接购买《沃雪斋藏古代绘画选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