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新强:談明建本的鑒別

 星河岁月 2018-12-03

作者簡介

景新强,1978年生,西北大學歷史系講師,主要從事古文獻學研究。


福建建陽地區盛產竹木紙張,北宋以來就是書籍出版中心,當地聚集大批以牟利爲目的的印刷作坊,稱書坊、書林,累世經營達五六百年,到明代末期方告衰落。這種資源集中、生產集中的業態造成了技術(熟練工匠)的集中和產品風格的統一,建本的特征在古代印刷史上是極爲突出的,所以歷代版本鑒定中對建本應該相對獨立地觀察和研究。建陽書坊眾多,字號可以參看《書林清話》和《中國印刷史》。


因其自成體系,而較少受到外界風格變遷的擾動,歷史地看建本具有一脈相承的聯繫,明建本也在其中。潘景鄭、顧廷龍《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立“書林”一目以統攝明代坊本,趙前《明代版刻圖典》立“書坊刻本”一目追隨之,都未能將自成一格的明建本獨立出來,對初學者在實踐中掌握明建本的鑒別眼力針對性不強。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把明建本放在明代版刻風氣三大階段中分別講述,只不過爲了凸顯建本的特殊性而廁身每個階段的最後面講,已經有此立意。從鑒定角度,明建本可以獨立出來專門講一講。


爲了方便講述,明建本也可以分作三期,但與明代外界的版刻風潮略有差別。第一期從洪武到成化;第二期從弘治到隆慶;萬曆以後爲第三期。明末建本就徹底衰落了,入清以後則幾乎不見。建本爲什麼衰落?我看有兩面,一面是自己不長進,抱殘守缺,不與時俱進,產品質量沒提高;另一面是明代中後期以蘇州、南京、徽州爲代表的江南書坊崛起,北方還有北京,產品精美絕倫,把建本給比下去了。


明初建陽書坊持續繁榮,所刻之書甚多,品類豐富。現存的明初建本早已珍貴難得,有代表性的如《蜕菴詩》(圖-1),《中國版刻圖錄》選列於洪武時期,應認爲其刊刻很早,還帶有元代建本的氣象。洪武二十一年書林王宗玉刊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圖-2)、明初缺名刻的《新編西方子明堂灸經》(圖-3)和《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圖-4)也是這類風格。宣德六年建陽書坊清江書堂刻的《廣韻》(圖-5)很有名,景泰三年書坊敬善堂刻了《增修附註資治通鑑節要續編》(圖-6)。1967年在上海嘉定一座明墓中出土了成化年間永順堂刊刻的“説唱詞話”十六種附一種,後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定名《明成化説唱詞話》(圖-7)。學術界因其中《薛仁貴跨海征遼故事》內封面殘存“北京新刊”和“成化辛卯永順堂刊”、“成化戊戌永順堂刊”等牌記,定爲成化北京永順堂刻本。實際上這是成化建陽書坊刻本,賈二強發表《明成化本説唱詞話刊於北京説獻疑》,已證其誤。所謂“北京新刊”者,元代建本就有“古杭新刊”、“大都新刊”,明代有“京兆慎獨齋”等,都是託名射利行爲。

圖-1 明初建本《蜕菴詩》


圖-2 洪武建阳書林王宗玉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圖-3 明初建本《新編西方子明堂灸經》


圖-4 明初建本《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


圖-5 宣德建陽清江書堂刻本《廣韻》


圖-6 景泰三年善敬書堂刻本《增修附註資治通鑑節要續編》


圖-7 《明成化説唱詞話》


明初建本應該怎麼判斷?明初洪武、永樂時期的建本,還和元代後期建本很像,字體是顏體字的架子,比較圓活,起筆、頓筆處都刻意求圓,唯字體不如典型元建本挺拔,有些鬆散。到宣德以後至於成化,字體進一步變差,結構有些鬆散邋遢了,顏體字的味道變淡,而舊有的刀法、筆勢還有保留。個人覺得此時建本開始向外界流行的趙體字靠攏,但又學得不像,如永順堂刻的《説唱詞話》。版式上,都是大黑口,雙順魚尾,下魚尾之下是葉次,緊接著一個短橫接大黑口,建本自元代以來多如此。四周雙邊或左右雙邊,版心無刻工,無書耳,因爲此時已經不流行蝴蝶裝了。版面內部的裝飾,如花魚尾、標題雙行、墨圍等一如宋元建本。多牌記,有內封面,都起到裝飾、宣傳的作用。但傳世明建本的牌記款識等有的被人爲割去,以冒充宋元建本者,凡遇到卷末割紙留白的要多留神。紙張:明初建本還是用地產的竹紙,質量不好,發黃,有簾紋,但比元建本的簾紋還窄,説明抄紙的竹簾編織的更細密了。傳世明初建本的品相一般不太好,版面多糊,應是當時多次印刷,以量求利吧。


明建本的第二階段包括弘治到隆慶,這是建本最後輝煌的時期。此時建陽崛起了幾個著名字號,如劉弘毅慎獨齋、劉宗器安正堂、楊氏歸仁齋等,刻書規模大,還比較精審。實際上此階段也是江南地方家刻興起,坊刻未大盛的時期,建陽書林還有生存空間。到萬曆以後南方坊刻大盛,建陽就衰落下去了。


現存明中期建本還是比較多的,甚至比明末建本要多。如弘治十四年劉氏慶源堂刻《論語集註大全》(圖-8),十七年慎獨齋刻《續資治通鑑綱目》(圖-9),正德三年慎獨齋刻《山堂先生群書考索》(圖-10),正德六年楊氏清江書堂刻本《剪燈新話大全》(圖-11),十三年慎獨齋刻《史記詳節》(圖-12),嘉靖九年安正堂刻本《春秋集傳大全》(圖-13)和缺名刻的《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圖-14)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風格。到了嘉靖後期隆慶時期,建本出現了一種新情況,就是高度模仿外界的“嘉靖本”風格,有的還刻的比較好。如嘉靖三十八年書林楊氏歸仁齋刻本《大明一統志》(圖-15),缺名嘉靖間刻本《新刊仁齋直指遺方論》(圖-16)和《麻沙新刊會通古今四書》(圖-17)等,都是此類。


圖-8 弘治十四年刻本《論語集註大全》


圖-9 弘治十七年慎獨齋刻本《續資治通鑑綱目》


圖-10 正德慎獨齋刻本《群書考索》


圖-11 正德六年楊氏清江書堂刻本《剪燈新話大全》


圖-12 正德十三年慎獨齋刻本《史記詳節》


圖-13 嘉靖九年安正堂刻本《春秋集傳大全》


圖-14 明中期建本《纂圖互注揚子法言》


圖-15 嘉靖三十八年書林楊氏歸仁齋刻本《大明一統志》


圖-16 嘉靖間建本《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


圖-17 嘉靖建本《麻沙新刊會通古今四書》


這兩種風格的明中期建本都比較好鑒別。前一種以慎獨齋《山堂考索》、《文獻通考》等爲代表,即前人所謂“細字密行”,是明初以來建本字體的自然發展。具體表現在原來起筆處圓潤的“蠶頭”已經消失,刀工變得簡略,起筆處刻畫成了彎鉤狀,字的撇捺顯得尖細而長,這在過去是沒有的。更重要的是字體的架子,進一步塌陷,似乎在模仿外間的館閣體趙體字,但又很不得法,字不好看。後一種以楊氏歸仁齋的《大明一統志》爲代表,是典型的學“嘉靖本”方板字體的路子,學的還算不錯,但仔細審視,建本這種模仿嘉靖本字體不夠挺拔,顯得鬆散無力,與典型嘉靖本相比神氣稍差。


版式方面,大黑口,雙魚尾順,版心卷次葉次與明初建本同,多四周雙邊,後期模仿嘉靖本的《麻沙新刊會通古今四書》是白口左右雙邊。版面上的裝飾如花魚尾、墨圍、標題雙行等如故。有牌記,有內封面,無刻工,和明初建本一致。慎獨齋刻的一些書由於是給福建地方官代工,所以有官員作的序言。建陽書坊率先在卷首並列作者校刻責任者等的銜名,後來被隆慶、萬曆以後的外界本子所模仿并通行,成爲明後期刊本的一個獨特景觀。除經史典籍之外,也刊刻傳奇小説,説明建陽書坊還在努力尋找市場空間。紙張還是地產竹紙,不如同期外界使用的綿紙。裝幀上通行線裝。


明末建陽書坊主要集中在萬曆年間,總體上是衰落期。此階段書坊已經不大刻印經史子集正經圖書,爲了生存反而大量刊刻章回演義、公案小説。有的書坊主人如余象斗(文臺)兼通文墨,編書刻書一體,有“四遊記”傳世。此類通俗讀物一般都有配圖,多兩截版上圖下文,名叫“全像”、“京本”之類。例如萬曆元年陳氏積善堂刻的《刻京本三閭大夫楚辭》(圖-18),余象斗文臺堂刻的《新刊京本編集二十四帝通俗演義》(圖-19)、《新刊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圖-20)、《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圖-21)等,萬曆二十八年劉龍田喬山堂刻的《新編圖注傷寒活人指掌》(圖-22),萬曆三十七年积善堂刻本《新刻京本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纲目》(圖-23)等,以其內容看多是演義小説和老百姓日用讀物,規格不高。但由於屬於消費類讀物,存世不多,現在已經是珍貴的文學史資料。


圖-18 萬曆元年積善堂刻本《刻京本三閭大夫楚辭》


圖-19 萬曆建阳余象斗刻本

《新刊京本編集二十四帝通俗演義》


圖-20 萬曆建陽余象斗刻本《新刊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


圖-21 萬曆余象斗刻本

《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


圖-22 萬曆喬山堂刻本《新編圖註傷寒活人指掌》


圖-23 萬曆三十七年积善堂刻本

《新刻京本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綱目》


字體上看,萬曆以後建本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傳統。一種是學外界流行的“方體字”,應該是嘉靖後期學嘉靖本字體的自然發展,但學的更糟,鬆散粗率,比之同時期的萬曆方體字差甚。另一種是從明中期建本發展而來,學趙體館閣體的,但也鬆散無力,結構上欠挺拔。書內插圖版畫一律很粗糙,構圖線條均程式化,略具情節而已。版式上,還是黑口,雙魚尾;模仿方體字本的有白口單魚尾。兩截版或三截版,加刻評點文字在最上層,有牌記,有內封面,也有並列銜名。明末刻本有避諱,但建本避諱不嚴。紙張仍是竹紙,較差。明末建本總體上刊刻書品不佳,字體、插圖都欠精工,競爭不過同期南京、杭州的書坊,趨於消亡。


該文原刊《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八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此據作者原稿,注釋略。感謝景新强先生授權發佈!


編輯:虛文

排版:大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