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土墙——永安农村传统技艺 越来越少人知道了

 郑骏泓 2018-12-03

在永安乡村,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土墙农家房子。但知道“打土墙”这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冬暖夏凉是土墙房子的最大优点,其次是造价低,就地取材。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是很环保的一种房屋,其材料也不像石头和瓷砖,不必担心有可怕的辐射。土墙的材料是黄泥或稻田泥。为了改变其性状,有人加入沙子以防止墙体开裂;为了增加强度,古代有人在泥土里掺稻草末、红糖、糯米和石灰,这种方法夯的墙称“三合土”,其强度非常好,大多是祠堂、城墙、会馆和有钱人家才使用。

打土墙的工艺要比砖木结构复杂,为了增加抗湿、抗震能力,泥水匠会根据地质情况开挖至硬土层才开始砌石基,石基砌至高出地面一尺左右,以防水害。待石基砂浆干了,打土墙才可开始。打土墙用的工具,有“墙架”、扣框、夯杵、泥池、灰池、米筛、拍浆等,根据墙体用料的差异,打土墙工具也有增减。

夯筑一般的土墙用的是黄泥或稻田泥,其湿度的测定是将泥抓在手心用力握紧。松手略散不粘团。打土墙对墙泥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但黄泥含量过高墙壁容易裂缝,黄泥过少黏性不够。还有一种补墙的泥叫细泥,必须用米筛筛过。

打土墙时,在石墙基上放置两根小枕木,将墙架放在枕木上,扣紧墙架扣框后往墙架里填充墙泥至墙架高度的三分之一,耙平泥后就用夯杵夯实,然后加入杉木枝或竹片等料以增强拉力。一般情况下有两个师傅用夯杵,始慢后快,先重后轻,两人 交替节奏,如墙土粘杵,他们会往墙架上的竹片上敲打,节奏明快而急促,也算是轻松片刻的“叫板”。

此后再往墙架里添三次墙土,放两次竹片或杉木枝,夯实后松开墙架,另移一处重新夯土,直到夯完房子。每夯完三层泥,补墙师上墙先用大拍桨将墙打实、打平,然后用米筛筛过的细泥抹在粗糙处,用小拍桨将墙面打平,打光亮。

在剁泥和夯墙中有一个中间环节——传泥。土墙低时传泥容易,但当墙夯筑到高处时,传泥就要功夫。传泥的工具是土箕抛向夯墙处,打墙墙师傅负责接泥,不管是传泥的还是接泥的,动作都得准确无误。

土墙夯筑到高处,有恐高症的人不敢上墙,但泥水师傅却敢站在新筑的墙上抡起大拍桨把新墙拍得摇摇曳曳,自己随着墙体的摇曳一点也不会怕。

打土墙的季节一般选在少雨的冬季。

乡村同样可以看到土墙瓦房。不过,有关打土墙,大概也只在很少人的记忆之中了。
图片文字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