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症(面肌痉挛)找方手册

 学中医书馆 2018-12-03

本病中医学认为系肝风内动或血虚生风,上犯清空,扰乱面部经脉,气血流行失常所致。就其临床特点而言,恰与面瘫相反。治瘫需振奋其气机,而治痉挛则应以熄风镇静为主。故治疗应从平肝熄风,滋肾养血,豁痰止痉,解热除湿等方面考虑。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1.白芍可治肌肉痉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证实,白芍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

用其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面肌痉挛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

2.腓肠肌痉挛

白芍30克,桂枝、甘草各15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一般服药3~5剂可减轻或痊愈。

3.肌肉痉挛综合征

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枝;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痛、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肋肌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佛手、白术。一般服药6剂左右,症状可全部消失。

4.某医院诊为面肌痉挛

,予安坦、安定、谷维素等治疗数日,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医。诊见患者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上及眼睑,下及口角,伴心烦,失眠,梦多,舌淡、苔薄而少津,脉沉细而弱。辨证为血虚肝旺,予乌梅四物汤加味,效不显;复诊辨为风阳上扰,予天麻钩藤饮,效仍不著。后辨为心脾两虚,肌肉失濡,虚风内动,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浮小麦各30g,大枣15枚,龙眼肉10g,炒酸枣仁15g,天麻(冲)5g。水煎温服,3剂见效,10剂收功。后以逍遥丸合人参归脾丸以资巩固。随访2年5.

加减天麻钩藤

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各35g,白芍、黄芪各30g,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20g,桂枝、独活各15g,炙甘草10g。

治疗面肌痉挛偏方

5.【处方1】组成:

胆南星8克,雄黄3克,醋芫花50克,黄芪30克,马钱子总生物碱0.1毫克,共为细粉,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混匀。

用法:每次取药粉0.2克,敷脐,常规法固定。每周换药1次。

主治:面肌痉挛。

6.【处方2】组成:

天麻、防风、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细辛、全虫、僵蚕、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压细粉,每次取药粉10-15克纳入脐内,外以胶布固定,1日1换。

7.主治:面肌痉挛。

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取半斤以上的黄鳝鱼的血,加上燕巢的泥,混合在一起外涂在面部,然后配合神灯(一种物理治疗设备)照射。试过这个偏方,证实确能收到较好疗效。

8.通过吃草鱼油好了。到菜市场买些草鱼油回来,每天用草鱼油炒菜,尽量多吃草鱼油。在炒菜时,还可以放点生姜进去。一天3次,这样坚持几天,应该会见效。为血不养筋,寒痰凝聚,用温化寒痰,养血润筋的办法。

天南星10克,白僵蚕15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白附子10克,白芍20克,阿胶10克,红花15克,川乌5克,草乌5克,全蝎10克,水煎服,

9.每天用6~8g天麻粉服二次即可,3~5周痊愈名医、专家经验方

10.速溶汤治风寒袭络型(王法昌)组成:羌活、白芷、防风、荆芥、蝉蜕、僵蚕各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黄、秦艽、葛根各15g,天麻10g,黄芪60g,甘草6g。主治:由感受风寒所致的口眼喎斜、发热、恶寒、肢体酸楚不适、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用法:先将上药用凉水浸泡至透,水适量,以超过药为度,武火至沸,加盖,文火煎煮20分钟,取药汁温服;3小时后再沸,服尽;再加水煎二汁,文火煎30分钟,亦分2次服。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8)

11..匡罢汤治肝阴不足风邪入络型(冯发祥)组成:

生地黄12g,白芍10g,麦门冬10g,石斛12g,枣仁10g,炙甘草5g,石决明12g,天麻10g,全蝎5g,白附子10g,菖蒲5g,天竺黄10g,茯苓12g,僵蚕6g。功效: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口眼喎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方解:本方以清?费伯雄滋生青阳汤合杨氏家藏方李正散化裁而成。

方中生地、麦门冬、石斛滋阴养液,合白芍、枣仁、炙甘草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肝之功效;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为治疗中风面瘫、口眼喎斜良药,故有牵正之名,加石决明、天麻、天竹黄、菖蒲、茯苓、以增强平肝祛风、化痰通络之功能。诸药合用,有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扶肝匡罢之功效。

加减:

阴虚加龟板;气虚加黄芪、党参;肾虚加枣皮、麦门冬。(柴国剑,李志文,吴秀贤.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

长春出版社,1993.186)

12..通络牵正散治风痰阻络型(郭文显)组成:白附子9g,僵蚕9g,全蝎9g,钩藤30g,地龙15g,天麻9g,红花15g,

赤芍9g。主治:风痰阻络引起之面瘫、颜面麻木、或有面肌抽搐、胸痞不舒、舌苔腻诸症。

方解:白附子辛热,可祛头面游走之风;僵蚕、全蝎、天麻、钩藤能祛风邪,镇惊悸止痉挛,升清降浊,散风化痰;地龙能走窜经络;红花、赤芍能活血通络。(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

13.牵正散四物汤治风痰阻络(印会河)组成:

白附子12g,僵蚕9g,全蝎6g,生地黄15g,赤芍15g,川芎9g,当归15g,桑枝50g,丝瓜络9g,鸡血藤30g。

功效:祛风活血。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g,并以醋炒香120g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

(杨思澍,严季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7)

14.唐氏验方治风痰阻络型(唐成德)组成:

钩藤、菊花各15g,蝉蜕、僵蚕各10g,全蝎8g,何首乌、白芍、龙骨、牡蛎各15g,鸡血藤、珍珠母各20g,夏枯草、桑寄生各12g,天竺黄5g,胆南星10g。

主治:适用于风痰壅盛引起的口眼喎斜、头重如裹、舌苔白腻、脉滑等症。(杨思澍,严季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45)

15.孔氏方治风寒痰湿流注型(孔庆玺)组成:

白附子6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全蝎2条,蜈蚣2条,僵蚕10g,川芎10g,甘草3g。

主治:风寒痰湿流注于头面经络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方解:白附子辛热,祛风化痰,散寒通络,长于祛头面风痰;僵蚕、全蝎、蜈蚣、天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川芎理气活血,其气上行,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陈皮、半夏苦辛通降,通痹开塞,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取其气化则温化,湿去则痰无由而生之意;茯苓、甘草健脾渗湿。

全方健脾、理气、通络以治本,祛风化痰、散寒止痉以治标,使邪去正安。

(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五、

16.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一丸,每日3次,口含服。适用于风邪伤络之面神经炎。17.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郁久化热之面神经炎。

18.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细辛5g。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该方功能熄风通络,适用于风痰阻络之面神经炎。

19.蒲氏番蜜膏番木鳖(即马钱子)500g、白蜜适量。将番木鳖加水3600ml,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容器中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将药膏涂患处面部,厚约0.2cm(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处3~5天发生奇痒,6~8天出现皮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先兆,即可停药。

20.防风蜈蚣散防风30g,蜈蚣2条。蜈蚣研细末,防风煎汤送服,每日一剂,儿童酌减,晚饭后服。适用于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

21.三白五虫汤除面瘫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口眼歪斜,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眼皮不能闭合,流泪,面部表情动作消失,说话发音不清,吃饭时漏饭、漏水,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皱额、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鼻唇沟变浅。患者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巩膜。风湿、中耳炎、脑部疾患及风邪侵袭、突受寒凉等均可引发本病。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瘀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生本病。笔者自拟三白五虫汤治疗面神经麻痹,屡用屡验,一般服药10--15剂即可治愈。

药物组成: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三白五虫汤选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祛风通络,加快经络气血运行;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中药治疗面瘫疗法提供:重庆市荣昌县妇幼保健院管莉张宗智治疗方法:

22.中药内服治疗:

药物组成:牵正汤加味。白芍20 g,白芷15 g,白附子6 g,僵蚕15 g,蝉蜕15 g,炒地龙15 g,全蝎10 g,防风10 g,仙灵脾15 g,皂角12 g,川芎10 g,钩藤20 g,黄芪30 g,葛根20 g,红花10 g,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3次兑匀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3次用药汤冲服。

23.中药外敷治疗:

马钱子粉贴敷法。马钱子粉10 g,用适量白酒调成稠糊状,放入密闭容器中备用。风湿膏剪成约1 cm×1 cm大小方块,将适量马钱子粉糊置于膏药中央,贴于阳白、太阳、颊车、牵正、下关、地仓等穴,每次3~5个穴位,稍加按压。每日按摩穴位3次,每次5分钟,以促进药物吸收。一般贴药后患者即感面部有牵扯感,感觉越强烈,治疗效果越好。7天一疗程。

24.方1.适用于面肌痉挛早期发病,

初受风寒者。方药组成:麻黄3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全虫(蝎子)10克,胆南星9克,白芷9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25.方2.用于面肌痉挛,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即病情加重。方药组成:天麻10克,钩藤5克,川芎2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葛根20克,夏枯草15克,蝉蜕12克,僵蚕10克,全虫10克,生石决明20克,代赭石30克,丹参15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26.方3.用于面肌痉挛,属体虚受风,常见于中老年人,日久不愈。

方药组成: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川芎2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制首乌15克,白蒺藜30克,葛根20克,蜈蚣2条,水蛭6克,全虫10克,升麻3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辨证用药,酌情加减,血压偏高、头晕头痛者,可加天麻10克、钩藤18克、夏枯草15克、生石决明20克等;抽动严重者,加地龙(蚯蚓)15克、蜈蚣2条、蝉蜕10克等b)另一部分患者为原发性的面肌痉挛,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如封闭注射治疗)或痉挛时间长而引起面部肌肉的瘫痪。

27.解痉汤

党参、黄芪、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各15g,白术、鸡内金、砂仁、当归、白芍、五味子、木香、山药、茯神各9g,甘草6g,朱砂、琥珀各1.5g(均冲服)。伴有头痛加白芷、蔓荆子;耳鸣者加蝉蜕;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头晕加天麻。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益气养血,安神止痉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抽搐41例,年龄20~68岁,病程1个月~16年。结果痊愈1例,好转28例,无效2例。

28.建瓴汤

山药、淮牛膝各30g,代赭石24g,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各18g,白芍、柏子仁各12g。血压偏高、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兼见外风症状者合牵正散加减;兼见血虚者加首乌、阿胶等补血之品;兼见头晕、耳鸣等阴虚症状者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每日1剂,用铁锈水煎2遍,分2次口服。

本方有滋养肝肾,平肝熄风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4例,均为一侧发病,其病程最长者6年,最短者3周。经治疗后痊愈28例,好转4例,无效2例。

29.愈痉汤

熟地、白芍、牡蛎各30g,当归、炙甘草各15g,蝉蜕10g,全蝎、蜈蚣各3g。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400ml,分早晚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两疗程问休息1~2天。.治疗期间不用对该病有治疗作用的西药,但对并存的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给予必要的西药治疗。

本方有养血通络,熄风止痉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抽搐32例,其中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2年半。结果痊愈1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治疗最短者1个疗程,最长者8个疗程,平均2.8个疗程。

30.平肝活血汤

当归、川芎、黄芪各20g,全蝎、僵蚕、制南星、天麻、钩藤各15g,柴胡、细辛、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运用电针疗法:主穴取地仓透颊车、下关透巨髎、四白透迎香,配用合谷、足三里、阳白、翳风、太阳、听宫等。每次选2个透穴4个单穴,交替运用。接电针治疗仪,输出强度以强刺激和慢频率为原则,使面部肌肉出现抽动且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

31.熄风养血汤

天麻、钩藤各30g,白芍、黄芪各15g,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12g,桂枝、独活各10g,炙甘草6g。久病气虚者加党参;阴液不足者加生地、麦冬;头胀耳鸣,肝阳上亢者加草决明、菊花;小便短赤者加木通、车前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蜂蜜。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若1个疗程未愈,可隔3天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本方有熄风止痉,养血滋阴柔肝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46例,结果痊愈32例,显效8例,好转6例。

32.芍草苡夏汤

白芍45g,甘甘草10g,生半夏12g,生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

本方有熄风化痰止痉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原发性面肌抽搐32例,病程半年至5年。结果控制5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

33.疏风止痉汤

蜈蚣1条,全蝎5g(上两味微火焙干研末分3次吞服),白附子、僵蚕、白芷、地龙、荆芥、防风、羌活、薄荷、制南星、当归各8g,刺蒺藜15g,白芍18g,甘草4g。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黄芪、熟地;脾弱食少者加淮山药、鸡内金。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服药期间慎防感冒,7天为1个疗程。

本方有疏风止痉,活血通络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小儿面肌痉挛36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个疗程内治愈者25例,2个疗程内治愈者9例,服药至3个疗程达20剂痊愈者2例。

34.加减胃风汤

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地龙各9~12g,川芎、全蝎各6~9g,白芍9~15g,肉桂3~6g,蜈蚣1~2条。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熟地黄;阴虚阳亢去肉桂,加龟板、钩藤、天麻;兼外风者加防风、蝉蜕;痰浊阻滞加白芥子、胆南星;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30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服第2个疗程。

本方有益气养血,祛风化瘀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阵挛性面肌痉挛5例,结果痊愈3例,好转2例。其中2例服药1个疗程而愈;1例在第1疗程治疗中症状基本消失,但停药后2月而复发,重复用药仍有效;其余2例服药2个疗程,1例痊愈,1例好转。

35.加味芍草汤

白芍、生牡蛎(先煎)、鸡血藤各30g,炙甘草10g,全蝎8g。若肝气郁结而见急躁、头晕、哭闹、舌质红、脉弦缓者,加柴胡、栀子各10g,香附12g;肝风内动每遇愤事抽搐加剧,舌暗红、脉弦细有力者,加钩藤15g,天麻10g,羚羊角2g(另煎);肝血不足,目昏,舌质淡、脉弦细无力者,加当归12g,熟地黄15g;风邪阻络,头痛,鼻塞,恶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者,加荆芥、白芷各10g,防风8g;风痰阻络,患侧面肌发麻,咳痰,脉弦滑、舌体肥大、苔薄白者,加制南星、制半夏各8g;久病瘀滞,舌质瘀点或紫暗、脉细涩者,加姜黄、穿山甲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本方有养血祛风,缓急止痉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多例颜面肌抽搐,疗效满意。

36.镇痉祛风散

白花蛇40g,全蝎8g,蜈蚣15g,威灵仙30g。上方中前3味药共研细末,分为8份,每天冲服1份,8天为1疗程,停药4天,每天取威灵仙30g,清水煎服;第13天继续服镇痉祛风散8天,全疗程为20天。

本方有祛风止痉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2例,年龄18~65岁,病程3天~9年6个月。结果服药2个疗程后,痊愈30例,无效2例。

37.多针浅刺法

先取头部穴位神庭、上星、前顶,每次选其中1~2穴用28~30号毫针行平刺,并在每1针行快速捻转手法1分钟,留针期间每隔20分钟行针1次,共留针100~120分钟。然后以左手中指、无名指、食指在患者头面部健侧或患侧进行轻轻揣摸,当摸到压痛点、感觉敏感点或硬节和棱索或抽动最明显处,即为敏感点。局部常规消毒后,避开较大血管,用28号毫针直刺1~2cm,每次不包括神庭、上星、前顶3穴,选(敏感点)8~12个点,留针80~120分钟,不捻针,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在留针期间令患者坐或仰卧位集中精力体会针感,切禁大声喧哗或打磕睡。

有报道临床运用本法治疗面肌痉挛39例,年龄20~62岁;左侧19例,右侧16例,双侧4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结果治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74%。最多治疗6个疗程,最少2个疗程。

38.止痉针刺法

选穴:风池、下关、合谷、太溪、太冲。操作:风池穴进针0.8~1.2寸,针感自后枕部向上传导者效佳;太溪穴针感要求放射至足底;下关穴予轻刺激;合谷、太冲穴需要多次提插捻转,留针过程中,若面肌抽动仍不时出现者,每隔5分钟行针1次。本法可平肝熄风,滋养肾阴。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0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2岁,以50岁以上者居多;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半个月。单纯睑肌痉挛者14例,牵及颧肌、颊肌、唇肌痉挛者16例;以往有外周性面瘫史者7例,由明显精神刺激而诱发者7例。经治后,临床治愈9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39.三刺结合法

选穴:患侧鱼腰、攒竹、瞳子髂、承泣、四白、迎香、地仓、颊车、合谷穴。操作:患者仰卧,常规消毒,取30号毫针1~1.5寸等长的三根针,先使针尖在术者押手的指腹上对齐,三根毫针并在一起同时迅速垂直刺入同一个穴位,针刺1分深。因其刺入皮肤内甚浅,针常呈下垂状。进针后不提插、不捻转。每次留针4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疗程后休息l天。

本法可散寒舒筋,调和气血。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3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10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

40.腕踝针疗法

取腕4、6区,在上4、上6处常规消毒,采用30号1.5寸毫针,拇、食指固定针柄,中指紧贴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尖朝近心端,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层刺入约1.4寸,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l小时。每日1次,左右手交替使用,5次为1个疗程。本法可舒筋通络解痉。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3例,结果痊愈23例,有效10例,痊愈率69.7%。

41.穴位埋线法

根据面肌痉挛部位,沿经络循行线取穴。主穴:四白、地仓、巨髂,配穴:阳白、丝竹空、攒竹、迎香、颊车、颧髎、夹承浆。每周l~2次,每次2~4穴。12次为1疗程。操作方法:将3~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2~3mm长的小段,置入高压消毒过的9号注射针头的针芯内浸泡于75%酒精内备用。将选定的穴位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捏起穴位表皮,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肤,循经(或逆经)进到肌层,将2寸毫针插入针芯,把肠线植

入穴位内,缓慢退出针头,按压针孔。同时配合穴位注射:对面肌痉挛但无严重面部肌肉挛缩患者,采用苯巴比妥钠0.1g加1%普鲁卡因2ml穴位注射。取穴风池、太阳、地仓、颊车、四白、迎香、巨髎,每次2~3穴,每穴0.2~0.5ml。部分病人注射后会出现面部或穴位周围皮肤水肿,一般可在48小时内自行消退。面肌痉挛同时伴有面部肌肉萎缩的患者,则采用丹参注射液2ml混合后穴注,循经取穴每次2~3穴,每穴0.5~1ml。本法可通经活络止痉。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40例,其中病程最长26年,最短6天。结果痊愈3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42.中医治疗面肌痉挛方法1.适用于面肌痉挛早期发病,初受风寒者。

方药组成:麻黄3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全虫(蝎子)10克,胆南星9克,白芷9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43.中医治疗面肌痉挛方法2.用于面肌痉挛,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即病情加重。

方药组成:天麻10克,钩藤5克,川芎2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葛根20克,夏枯草15克,蝉蜕12克,僵蚕10克,全虫10克,生石决明20克,代赭石30克,丹参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44.中医治疗面肌痉挛方法3.用于面肌痉挛,属体虚受风,常见于中老年人,日久不愈。

方药组成: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川芎2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制首乌15克,白蒺藜30克,葛根20克,蜈蚣2条,水蛭6克,全虫10克,升麻3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辨证用药,酌情加减,血压偏高、头晕头痛者,可加天麻10克、钩藤18克、夏枯草15克、生石决明20克等;抽动严重者,加地龙(蚯蚓)15克、蜈蚣2条、蝉蜕10克等。

45.中医治疗面肌痉挛面瘫的前兆临床常用牵正散治疗,急性期也可用经验方:

制白附子6g僵蚕9g白芷9g全蝎3g地龙9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药渣趁热用纱布包好,敷熨患侧,可增加药效。

46.近年有医家根据面神经周围水肿受压迫的病理改变,主张清热解毒以消除局部水肿,提高了疗效。凡面神经炎具有咽痛红肿或耳后茎乳突压痛者均可服用本方。经验方:金银花30g连翘25g薄荷10g牛蒡子15g生地黄20g大青叶20g地丁20g山豆根10g板蓝根30g芦根30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玄参30g水煎服,每日2次。发病1周内服用为好。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一般指发病2周以后,则可选用:生黄芪15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5g生地黄30g红花10g地龙12g全蝎6g僵蚕12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除内服药外,还可以配合外用药提高疗效。急性期取自芥子10g全虫6g白附子10g僵蚕10g蜈蚣3条黄芪55g防风10g连翘10g桅子10g桃仁10g

上药共研细末,外敷时用少许面粉、鸡蛋清、白酒将药粉拌成糊状;用红花油搽剂将阳白、太阳、牵正、颧?、地仓、颊车、风池搓红;或用热毛巾敷面部;或用手法将上述穴位按摩后,每穴以6g左右的药物置于直径5cm的伤湿止痛膏上或胶布上,将药固定并贴于穴位上。敷药后面部即有紧抽、牵拉、发热的感觉,一般持续2—4小时。每日更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以痊愈为度。恢复期可取嫩桑技30cm.槐枝60cm,艾叶、花椒各15g,煎汤频洗面部,先洗患侧,后洗健侧,疗效可靠。

47.大秦艽汤治疗眼肌麻痹50例

临床资料

50例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19-67岁,病程2天-3个月。伴糖尿病者4例,脑血栓者5例,外伤者3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右眼35例,左眼15例。复视像检查:水平复视46例,垂直复视4例。50例患者均有眼球活动受限、复视、头晕、恶心等症状。

治疗方法

以《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为基本方剂: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细辛、白术、黄芩、生地、茯苓、石膏。辨证加减:无内热者去石膏、黄芩,加白附子、全虫祛风痰、通经络;舌有瘀点、瘀斑者加桃仁、红花;舌苔厚腻脉滑者可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以祛痰燥湿。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8例痊愈,服药2个疗程后23例痊愈,服药3个疗程后9例痊愈,经3个疗程治疗

后有效者8例,无效2例。50例中,3个疗程后痊愈率80%,有效率16%,总有效率为96%。

【组成】秦艽90克甘草60克川芎60克当归60克白芍药60克细辛15克川羌活防风黄芩各30克石膏60克吴白芷30克白术30克生地黄30克熟地黄30克白茯苓30克川独活60克

【用法】上十六味,锉。每服30克,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

【组成】秦艽三两(9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各二两(各6克),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各一两(各3克),细辛半两(2克)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呙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48.李某,女,30岁,左眼睑跳动,三月不愈,西医诊为眼肌痉挛,治而乏效。舌质正常,无苔,脉细而数,神情烦躁,唇淡口和,溲清便润。自云病后服蚂蚁、全蝎等药反益剧。

此虚风妄动也。宜静以制动,施以龙牡,今反以虫类搜之,其气益张,无怪其投而弗效也。余予仲景桂甘龙牡汤,复阳宁风,并加白附子引入头面,2剂而愈。《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安筋柔,肌不再动矣.

【组成】桂枝3~9克、甘草9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

49.患者有左侧面瘫病史。左眼睑跳动半年余,每日除睡觉外,少有停歇。睡眠不佳及情志不舒则症状加重,他人肉眼可见。患者情绪低落,曾到多家医院求诊,均诊为面神经痉挛,先后给予针灸、局部封闭,及缓痉药物(药名不祥)治疗,收效甚微。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40克,炙甘草12克,白头翁20克,蜈蚣3条(研冲)。日1剂,6剂后症状消失。上方不变,继服6剂加以巩固,随访两周未复发。

食疗食疗方药

(1)龙眼肉粥:

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煮粥热食。功效养心补脾,安神除烦。龙眼肉是良好的养心补脾品,内含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蛋白质,与红枣、粳米同煮粥,起协同作用。此膳是我国民间用于养心益智、健脾补血的美味佳餐。适合于面瞤不止、心烦失眠、食少体倦等症患者。

(2)天麻炖鸽肉:

天麻10g,健康鸽子1只。共炖熟食用,每日1只。功效益气补血,熄风解痉。方中鸽肉补肝肾,益气血,天麻熄风解痉,合用治疗血虚生风引起的面瞤

3)苡米陈皮粥:

薏苡仁50g,白芷9g,云茯苓20g,陈皮6g,,先煮薏苡仁为粥,后三味水煎去渣人薏米粥中三五沸即成。

每日1剂,连服数日。功效健脾化湿,除痰通络。适用于脾失健运,痰湿阻遏之面瞤、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等症。

(4)苡米扁豆粥:

薏苡仁50g,炒扁豆15g,山楂lOg,红糖、粳米适量。共加水煮粥。食前加红糖,供早晚餐。功效健脾化湿,活血通络。薏苡仁、扁豆治脾虚有湿,山楂活血化积;红糖补血活络。全方使脾得健运,痰化湿除,面部络脉贯通。适于脾虚湿困,经络受阻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