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请你看曹保平密封杰作,五年就等这么一天

 野田高梧 2018-12-03

两年前,我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了《狗十三》,当时哭到不能自已。


两年去过了,最近又看了一遍,我依旧坚持当时的看法,这是近几年最好的青春片之一。豆瓣8.5分,也是证明。



其实《狗十三》早在2013年就拍完了,还曾经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拿到了国际评审团特别提及奖,直到现在才确定下来在12月14日上映。只能说,好事多磨吧。总之,看到它即将上映,我特别高兴。


正因为《狗十三》这么好,我们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它,了解它。


虹膜观影团,请你看《狗十三》超前点映啦!


届时,曹保平导演也会到场和大家交流。映后,大家可以向导演提问,一起讨论电影内外的问题。


李玩和父亲


回到电影身上来,光看故事,你其实很难想象到这部讲青春的影片出自曹保平之手,毕竟他最为影迷们喜欢的还是那些犯罪题材作品。不过,当你随着影片的故事越来越深入,你就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曹保平印记。


虽然这是一个和犯罪毫无关系的故事,但是会在犯罪片中那些逃亡者、追逐者、迷惘者身上蔓延的残酷感、绝望感和无力感,却都在《狗十三》的「中国式青春」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狗十三》的故事从十三岁的少女李玩身上开始,由于父母离异,父亲有了新家,她不得不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了缓和与女儿之间的关系,父亲送了一条小狗给李玩。喜欢物理的李玩给狗取名叫爱因斯坦,这几乎成了她在孤独青春期里唯一的寄托。


李玩和爱因斯坦


但在一次意外中,爱因斯坦丢了,父亲、爷爷奶奶、继母的态度,都让她相当失望。成年人们都觉得,狗丢了,大不了再买一条。


但在李玩看来,那不仅是她的伙伴,更是她自己的象征。


被父亲放在爷爷奶奶家寄养、疏于关心的自己,就像爱因斯坦一样,是一条走丢了也不愿花精力去找的狗。


在爷爷奶奶家生活的李玩


虽然讲的是李玩的青春期,但《狗十三》观察的视角,却也照向了整个传统「中国式家庭」的问题。被压制的少年一代,必须在上一代的标准里被规训,要听话、要懂事、要不闹,甚至连兴趣小组是选物理还是选英语都不能自己决定。


而被现实社会挤压的中年一代,不得不在应酬局上谈笑风生,忽略自己家人的感受,甚至为了新的家庭,主动从下一代的生活当中退出。他们为此真实地愧疚,就像李玩父亲的眼泪;但他们也真实地自私着,就像生下了新的小儿子之后,李玩父亲对两个孩子极具讽刺感的态度差异。


新生的小儿子


爷爷奶奶代表的老年一代,或许是整个家庭中戏剧冲突最弱的一组,但是也吸收和承担这个家最大矛盾的一代人。在儿子建立新家庭之后,他们是接纳李玩,解决这个「大麻烦」的人;在爱因斯坦走失之后,李玩进入了和全家人的对立状态,也是爷爷奶奶承受了她最多的愤怒,在家人之间调停。


这三组人,构成了相互角力的三角形关系,也指向了典型中国式家庭的最大问题:真正的矛盾冲突者,并未面对面去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中间人。


隔代教育、情感传达、矛盾停滞为青春一代带来的问题,才是《狗十三》在这个「丢狗」故事背后真正想要讲述的问题——中国式家庭培育出的中国式青春。


李玩和父亲


而在这一场纷争之后,李玩也终将明白成人世界的规则,并被它规训,完成自己的成人礼,就好像宠物始终会被主人驯服一样。


影片的主题,也因此回扣到了片名的《狗十三》上。它所指的,并不仅仅是「狗」和「十三岁女孩」这样的并列关系,而是指向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屈服于权力和规则之下的无力与愤怒。


这样的《狗十三》,不仅仅拍出了一个女孩的青春阵痛,还拍出了当下中国的家庭隐疾,它走出了青春片那种很容易流于顾影自怜和无病呻吟的窠臼,转而拓开了一个更宏观且现实的解读青春的窗口。


这绝对会是你近年来能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