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说友其人

 zqbxi 2018-12-03

          被录入《中华名人大字典》的潜姓名人,南宋户部尚书潜说(yue)友,字君高,号赤壁子,是后梁兵部尚书钱佶,即潜姓始祖潜佶的第十一世孙。生于宋宁宗嘉定(1210年)三月十四日辰时——见磐安县西霞(现称西华坑口村,属深泽乡)坑口,道光癸未(1823年)《潜氏宗谱》。浙江处州府缙云县贞溪塘头,即如今舒洪镇姓王村人。祖父潜时明,祖母陶氏;父潜复松,母陶氏。
       
        潜说友,是中国在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说他是位书法家,他在平江(苏州),江西,临安(杭州),缙云等地所干的业绩,石刻,诗文,碑记,因年代久远,又遭奸臣及当时的无良文人诬害贬损,虽难以一一考查,但略举几例,就可知其大概。
       
        1269年十月十二日,杭州西湖,龙井,重建门,潜说友书古篆“龙井”两字为匾。
       
        1273年(宋咸淳九年),潜说友为王顺斋墓碑题额。此碑凝神庄重,后人评其“善书法,工篆籀(zhou 一种字体)”。
       
        清,阮(ruan)元的《两浙金石志》,更是称赞其书法为“洁光片羽,世所罕觏(gou 遇见)”;并录有潜说友在杭州石屋洞,龙华寺两地的题额。
       
        说他是位文学家,其最突出的标志是:潜说友主持编修的《咸淳临安志》。此志首尾化时三年完成,全书一百卷。“是杭州历史上保存最完备,卷数最多的地方志”——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林正秋语,他对该志作了全面的分析与肯定。《四库全书》称“为宋以来地方志善本”。《浙江地方志发展史》称其是“潜志出世,志之上乘之驷,被世人所称道。”赞誉之词达到顶峰!
       
        潜说友是位政治家,是精英,请看:
       
        潜说友(1241年)32岁登进士第,授平江知县。他生活在宋末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理宗,度宗时期,他仍能精忠职守,时时为民着想。理宗在位四十年,他就已经为官二十三年。因尽心尽职而受到理宗皇帝的高度评价“赋民养军,而民不怼(dui 怨恨);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
       
        宋,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理宗卒,度宗继位。在度宗时期的1271年(宋咸淳七年)正月,度宗皇帝连续第四次奖谕潜说友治政有道,使南宋首府临安的监狱,空无犯人!二月初,度宗御赞“存心治本,一鉴之清。政宣治道,一衡之平。仁恩广被,黎民安生。尽忠报国,奚为好评”。并降下圣旨,升任潜说友为户部尚书,“朕维念此不忘汝勋”。注意:这不是潜说友对皇帝的吹拍,而是皇帝对政绩出色的潜说友作的褒奖之词。
       
        礼部尚书冯梦得《见廉堂记》云:“咸淳六年户部侍郎潜君守京兆尹,至是二年矣,政修人和,百为克开,千里之内大治,每岁考终其成,无一人之狱。计所财缩,代九县输四五等户租壹年;库本为缗(min)凡(钱财总计)五百万,此其大较(政绩显明)也。高节传闻,玺书(圣旨)数下,嘉其廉平。”
       
        吴自牧在《梦梁得》中称其为“帅臣”,在宋度宗三年至七年的四年半时间里,干了一番“有史以来历代为官者所不能及的业绩”!
       
       
       
        潜说友在南宋的主要政绩是:
       
        一 . 善治繁剧,政通人和
       
        京城(杭州)内外,百姓安居乐业;千里之内大治;撙(zun)节(节省)浮费,桩酿库本;善调民讼,判案公正果断,监狱连续数年空无犯人;体谅民情,爱护百姓,三次向朝廷申奏,给九个县的百姓减租代输。
       
        二 . 建设京城(杭州),改善市容市貌
       
        南宋首府临安(杭州),其时已是世界上较大的都市,人口六十万。1271年,潜说有大规模修建杭州街道,仅六步桥到太庙,就铺设巨幅石板三万五千多块,调换新石二万余块,使御街跸(bi)道平坦宽敞。京城内外修建桥梁四百多座,舟车畅通无阻。
       
        三 . 关注京城百姓民生
       
        维修城南十口公共水井,深扩加固;井上加盖石盖,并建亭保护,改善百姓饮水条件。在杭州丁桥,有一井被命名为“潜公井”。
       
        增建水池,加强防火能力。疏浚维修水池二十多处。咸淳六年,又遣民工开挖一口达110尺的大水池一个,使皇宫以南的民居“皆恃以为安”。
       
        装修署衙,修建粮仓。咸淳年间,杭州大部分厅堂楼阁破旧不堪,潜说友赴任后“撤走老屋,焕然一新”。
       
        修葺杭城粮仓——镇城仓(在今师姑桥附近)。在东青门内新建大粮仓——咸淳仓,能储米六百万余石。
       
        四 . 疏浚西湖,修葺名胜
       
        清除湖中菱荷,保持湖水清洁。1269年,他安排修整苏堤“载砺运土”,普遍填高二尺,增宽至六丈;“堤上原建九亭,也加以刷新,堤之两岸又补种花木数百本”
       
        五 . 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保护西湖水质不受污染
       
        潜说友多次重申保护西湖环境的禁令,禁止人们乱抛粪土,栽菱荷及浣衣洗马,以免污染湖水。这在700多年前,实为难能可贵。对权贵违规也不例外,如御药院陈敏贤,在西湖边“广造屋宇于灵芝寺(今钱王寺)前池”,大量厨房污水倒入水池流入西湖,经知府潜说友奏请皇帝,予以降职惩办。
       
        有南宋刘唏颜赞西湖为证:“草木润而鱼鸟乐”。
       
        潜说友成为有史以来,大规模建设杭州,疏浚整治西湖的第一人!
       
        六 . 不怕报复,铁面无私,惩办贪官污吏
       
        潜说友为官期间,正值北方元军侵扰,京城官僚旷职怠工,不理政务。潜说友作为一介书生,一方面要与窃取了朝廷大权的贾似道应酬周旋,又要为朝廷为百姓尽心尽职做好政务,还要严肃法纪,得罪大批贪官庸官,实在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1270年(咸淳六年),潜说友奏请朝廷,惩办了富阳县令王积翁。王积翁贪污白米五百九十九石四斗零。为此,埋下了祸根。1277年二月,遭王积翁暗算身亡,三房妻室及儿女亲戚共计十八口,统统被杀!
       
        最早使潜说友官场遇害的是:他舍己为国为民,不畏太师贾似道权势,抓捕贾似道亲信管家加以惩办。
       
        潜说友虽然不怕得罪贪官污吏,整肃了朝政,使京城政务得以维持运转。在元军压境下,百姓也能暂时安居乐业,却使他自己及全家遭受杀身之祸,并诛连整个潜姓宗族被屠杀灭族。
       
       
       
        请看南宋灭亡后,那些被潜说友惩办过的贪官污吏,无德文人墨客们,是如何恶毒贬损潜说友的。
       
        一 . 抹杀其功绩,不给予列传
       
        象《咸淳临安志》,这种在世界都算得上是优秀文献的名著,在《宋史 - 文菀志》中也不给予列传记载,就充分证明这些撰史者的小人之用心。
       
        二 . 污潜说友平江(苏州)逃遁
       
        元朝初期,那些出于私仇和恶意的南宋遗老遗少们,弯曲真相,诬潜说友平江弃城逃遁,甚至有人写成降元;可是连《元史 - 伯颜(元军灭宋指挥官)传》都说潜说友在平江没有降元!
       
        宋·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三月,元军大兵压境江苏,平江被元军包围。此时常州,无锡皆为元军所占领。
       
        时任平江知府的潜说友,仍准备坚守平江,抗击元军。他曾慷慨地说:“人臣非以能死为难(事),而以保社稷为难(事)”。缙云同乡白岩人曹琼,是潜说友好友,曾派儿子曹天骏去平江劝潜说友逃遁,“说友言遁而色变”遂返家回复父亲说:“观潜公之志,如讳疾忌医,事去矣”。
       
        在平江周围的州府逃的逃,降的降,常州军民又遭元军大屠杀的形势下,宋朝廷仍无援兵赶到救急。作为一介书生出身的潜说友,其一无军事知识;二无打仗经验;三无实力抗击元军;其四,此时的朝廷已数次向元称臣,奉岁银议和。如果还有人硬抗下去,只不过是以卵击石。可预料其结果是平江百姓与守城残兵被屠杀,名胜古迹毁于一旦,这才是真正有罪。你说傅作义在北京是死抗的好,还是投降好?
       
        当元军派韩全持元诏《诏谕》劝降时,潜说友暂开城门纳之。正在周旋,拖延之时,得知宋军张世杰率兵奔赴平江,潜说友密而不宣,抓捕韩全,且公开诛杀于市。潜说友采用缓兵之计,保住了平江,杀死元军劝降使臣,这只能证明潜说友已向天下表明,我潜说友坚决不降元!否则,他必然与韩全修好,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潜说友的用心,在奸臣群起弯曲下,不能被朝廷所理解。平江府的领导权,被督府参赞提举戴觉民所取代。潜说友已无职无权,无所事事,只得离开那是非之地,返回首府临安。不过,戴觉民还是未守住平江。南宋史料却恶意把他写成“遁”,甚至还有人把他写成“降”!
       
        二 . 诬潜说友福州降元
       
        1277年二月,潜说友被元朝聘用,任福建宣慰使。曾经被潜说友惩办的贪官污吏王积翁副之。诸将及淮兵在福安者,命李雄统之。
       
        后人把此时的潜说友,还说成降元,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一年前,南宋在临安首府已向元朝投降,连国玺都已交给元朝,南宋早己不复存在!中国的山河已归元朝所有,所有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都是元朝的臣民!退一万步说,潜说友早已不是南宋官员。他1275年四月被“削三官,夺侍从恩数”,五月被贬吴益汀州,并被“藉(贱踏之意,即抄家)其家”。潜说友实际上是被流放到江西南部边远山区,即江西赣州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一带。他诛连整个潜姓宗族几乎被杀绝,他的地位同整个潜姓族人一样,连普通百姓都不如,连南宋的狗都不如!此时还把他写成“降元”,是真心“抬举”还是恶意贬损?后来文人不加分析,抄之传之,不是以诬传诬,以讹传讹还能是什么?
       
        可以说,还没有史料可以证实,1276年的潜说友仍在福州给南宋为官。
       
        我们却有史料证明,潜说友1275年五月被流放江西不久,即乘乱世带领全家,避开潜姓已被灭族的缙云县人口密集地方,到磐安县崇山峻岭的方山(仁川镇方山村,宋朝属缙云县)女儿家隐居。潜说友添置财产,称自己“垂垂老矣”,准备安度晚年,整日与方山的卢应宇“诗酒徜徉”。
       
        此时,正值方山卢氏修宗谱。应卢氏宗族之请,潜说友写下了方山《卢氏家乘叙》,《子宜公传》,《学士墓铭》三篇文章,并一直被记在方山的《卢氏宗谱》中,传至如今。当时的缙云,潜姓几乎早己被杀绝,已不可能知道这段历史,所以缙云历次编修的《潜氏宗谱》没有这段历史记载!!
       
        潜说友后来被元朝请到福州任用,应该是元朝最高统治者器重人才,想依靠有才有德的潜说友来帮助治理国家。宋末连狗都不如的潜说友无功于元朝,却有杀死元朝劝降使者的历史事实;而南宋贪官王积翁,却是主动将“八闽图”献给元军以表投降之诚意。他投降时,已位居南宋兵部尚书,宝章阁学士,知南剑州。无论从身份,功劳或是诚意,王积翁都比潜说友显赫。但论治国治政,论品德才能,王积翁远不及潜说友!所以,元朝最高统治者仍选择潜说友为正,王积翁为副。
       
       
       
        我非常欣赏潜姓第三十九世孙潜岳金的如下一段精辟论述:人活在世上,并不是为某个人服务为某个人效忠,应是为国为民效忠(我补上一句:应为人类效忠)。……仅仅为一个五,六岁的小(屁)孩皇帝(效)忠心,为无所事事的(昏)君王效忠,是最大的愚昧,是对国家,对人民犯罪!每一个有远见有才能的人,想为国为民办点实事干点成绩的明智政治家,应该是效忠明君,不然就是愚忠!象潜说友这样一位才器宏大的人才,是不应该为腐朽的南宋朝廷去殉葬,应是为一个新兴的朝廷去贡献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些自命守节的人不应该活在元朝这个朝代,应随宋主去殉葬。不然,也是降元变节!
       
        1277年二月(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在奸臣王积翁的煽动下,李雄以军米不支为由,在福州惨杀了潜说友及他的三房妻室和儿女亲戚共计十八口。元朝失去了一位难得的政治家。
       
        1277年九月十八日,元世祖在潜说友还没有为其建功立业之际,就被破格赐予御葬。十八具尸棺从福州运回浙江缙云,沿途州县官员迎送,墓地任何人不得阻止,规模场面隆重至极。
       
        三 . 诬潜说友与贾似道同流
       
        潜说友32岁登进士第,授平江知县;后到江西,知南康军,一步步到42岁才得以进京。时值理宗皇帝在位,曾给他高度平价。宋,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理宗卒,度宗继位。在接下去的几年里,度宗连续四次奖谕潜说友治政有道,而使“临安府狱空”;同时敇封潜说友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以荣誉,其夫人陈氏也同时授封。这足以证明,潜说友不是靠与贾似道同流而“故得进”。那些遭潜说友惩办的贪官污吏,如后来升任兵部尚书的王积翁之流,依权势违法的御药院陈敏贤之辈,及那些违纪旷职耽误政务的各类文人墨客们,用卑劣手段对潜说友加以贬损,后来文人只要略加分析,就可以明了这些小人之用意,而不会以诬传诬,以讹传讹了。
       
       
       
        请看:清 - 纪昀的《四库全书 - 咸淳临安志提要》也称:“时贾似道势方炽,说友曲意附和,故得进”,还称:潜说友因“误捕贾似道私秫(管家)”而遭罢官。
       
        “曲意附和”倒可能是真,“故得进”就不一定。潜说友“故得进”靠的是自己几十年来为二任皇帝,为南宋百姓尽心尽职办事的表彰。成绩有目共睹,你宋史编修者有意不记,其他史书也不会遮盖。
       
        度宗在位时期,贾似道身为太师,权倾朝野,连朝政大事都放自家私宅议决。“堂使翁应龙,宰执充位而已”,“正人瑞士,斥罢殆尽”,真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处于这种形势下的潜说友,不“曲意附和”一下行吗?大家同朝为官,皇帝不理朝政,大权又在贾似道掌管之下,在非原则问题上,潜说友违心的说些话写些诗应酬,不但在所难免,反而说明这是一种协调能力,是潜说友“才器宏大”的表现。
       
       
       
        再说“潜说友误捕贾似道私秫(管家)罢职”,有可能“误捕”吗?贾似道经常在自己私宅(葛岭)办理朝政,难道进出贾府的潜说友连他的亲信管家都不认识?可以肯定的是,潜说友不但认识,而且非常了解该管家的劣迹,坚决逮捕!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认识,只要贾似道管家亮出身份,潜说友把他放了,不就没事了吗?不!潜说友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不顾贾似道的情面与威胁,不顾自己仕途的安危,秉公办案,坚决惩办!这是以铁的事实证明:潜说友秉公办事,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他正如度宗皇帝御赞“存心治本,一鉴之清,政宣治道,一衡之平”!
       
        乌乎!先祖潜说友公正仗义做人,反而遭宋末元初无良文人墨客贬损,被后来文人以诬传诬,以讹传讹,七百年后的今天,应彻底大白天下矣!

 


 现知四川,江西,福建,山西,湖北,北京及浙江本地的绍兴,上虞,宁波,金华,建德各地的零星散居潜姓,也许就是二世潜进(五代梁朝)四川为官时,遗留的后代;也许是十二世潜广,潜隆,潜湘,潜彪等七人的后代,这七人当时均在各地为官,因缙云发生灭族事件而失去联系,旧宗谱上他们的后代也失去记载。
        到公元1997年止的统计,缙云是全国潜姓最集中的县——也仅4599人,江西靖安县有520人(未归宗),估计加上全国各地未归宗的零星潜姓,总人口不足六千!
        具有1100多年历史的中华潜姓;具有聪明才智,且才,智,德兼备的中华潜姓;曾取得过辉煌功绩的中华潜姓——潜说友大规模整修西湖,惩办污染西湖之陋习,大规模修建杭州街道,楼宇,粮仓,饮用水井,成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人!经过南宋末年的灭族大屠杀,到1997年止,存世不足六千人的潜姓后代,实为希贵。潜姓不是国宝熊猫,也是存世活宝啦!!
        潜姓后代们,应继承先祖勤奋求知,为天下谋利的优良传统。懂得世界大同,尊崇普世价值。不论是否为官,决不为虎作伥。懂些历史,放眼未来,免得遗臭百年之后!
        潜姓们,自重自爱,倍加珍惜呵!

 

       公元1275年(南宋末年),户部尚书潜说友,遭奸臣诬害,削职到江西偏远山区(犹如充军),抄没家产。政策行都缙云,变成官兵见潜姓便杀。凡潜姓聚居的村庄,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无人敢救。滥杀无辜啊!潜姓纷纷改姓,如缙云与磐安交界处的一些潜姓改姓卢。只有舒洪贞溪塘头(今姓王村)少数潜姓逃入深山,逃过一劫。
        据旧宗谱记载,十三世时潜姓仅剩六户,十五世时仅剩四户!而且还不是全部都住在缙云!潜姓祖训:只愿子孙种山,不愿子孙做官——就是因此事件而出。
        自1275年五月潜姓遭灭族大屠杀后,到清末六百多年间,潜姓只出一个进士——潜颍。潜颍根出在缙云茶川村,却是出生在江西高安县,在江西登进士第。
        潜溟(第二十世)又名潜凤,缙云茶川潜玉的长子。潜玉次子为潜凤玉。潜颍,明永乐年间进士。明成祖器重其才华,御封虎眼御使。潜凤玉因不满官场险恶,弃官隐居杭州西湖。此二位潜姓均失去联系,后续宗谱也失去了他们后代的记载。
        潜说(yue)友(第十一世),潜溟(第二十世),被列入《中华名人大字典》,是潜姓中的精英,也是潜姓的荣耀,值得潜姓后代自豪!
        《中华名人大字典》把潜溟列入江西高安县人,却未记载他的祖先在浙江缙云。到1997年止,江西高安潜姓也仅数百人,未能归宗缙云入谱,更是憾事一桩。

 

 

 1991年——1995年间,我三次赴下潜搜寻,溯流而上,去过潜明坑,直到磐安潘潭,潜姓早已绝迹。村民只听说壶镇还有潜姓,其实,指的就是我祖父潜宝光之后代。
        在村民指引下,下潜有潜溪,其时不过是2---3米宽水沟。上有猛将桥,为潜佶次子潜颍一人徒手所建。潜颍膂力过人,屡建战功,民间称其潜猛将。不远处的公路边,有潜颍庙宇——紫金殿;山边有钱佶庙宇——尚书殿。
        村民还告知,文革时期,还有人用泥巴去遮糊潜氏遗留门厅上的石刻门梁。
        潜佶长子潜进,赴蜀(四川)为官,其后代撒落西部各地,历次编写的潜氏宗谱均有记载。一直未能取得联系续上宗谱,实为憾事。
        到潜姓第十一世,缙云潜姓达鼎盛时期。壶镇下潜,潜姓兴旺发达,人口更往东边延伸,山林田产直达磐安的交界处。
        从公元1174年到1274年的100年间,缙云潜姓就出了五位进士。父子进士——潜说(yue)友,潜祖昌;兄弟进士——潜说友,潜尚友,就是出在这个时期。潜姓可以自豪的讲,在缙云历史上,一个种姓100年间出五位进士,是绝无仅有的。潜姓勤奋好学,蔚成风气!
        

 潜姓始祖————潜佶
       
        浙江缙云潜姓始祖潜佶(公元851年——919年),原姓钱。907年4月唐灭,梁立,建都开封。钱佶仕梁,官至兵部尚书,为一品官职。出生地彭城,即今江苏徐州铜山。
        钱佶,字正臣,号野翁。《钱氏宗谱》排行昌九一。
        钱佶之父钱筹,字明睿,生于唐太和戊辰年二月,卒于唐成道壬午年。《钱氏宗谱》排行盛四五。
        公元907年4月(开平元年四月),彭城人朱温,篡夺唐朝帝位,立国号为梁。
        据《旧五代史》记载,梁太祖朱温,为人阴险毒辣,不但滥杀唐朝宗室及朝廷百官,还殃及无辜者无数。而且对自己部下功臣,兵卒,也同样不择手段。
        与梁太祖同为彭城人的钱佶,目睹其为人,深知:朱温为巩固帝位,必将诛杀功臣,争夺兵权。虽自己功绩卓著,也免不了梁太祖的诛杀。朱温一经称帝,即在第二年四月(开平二年四月,公元908年4月15日),命钱佶前往湖南道任职————1783年及1843年潜氏宗谱。
        钱佶意识到自己将在赴任途中,遭梁帝谋杀,遂半途举家逃往同族人钱穆控制的二浙,隐居吴越钱王属地——临安于潜。为不连累钱穆,改钱姓为潜姓。不久,又迁居三县交界的清静之地——缙云壶镇左库。
        公元919年(梁贞明五年)潜佶卒,终年69岁。葬壶镇下潜,墓尚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