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科:不可分割的整体

 曾春英 2018-12-04



每个医院的科室管理方式不尽相同,这完全可以理解。良好的科室管理可以保证病人安全并促进科室发展,无论在哪家医院,产科管理都应放在母婴安全方面。国内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产科管理模式大同小异,管理流程大致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产科管理模式


我们不仅把妇科和产科完全分开,还把产科分为产一、产二、产三、产四等等。每个产科病区都有特色吗?似乎不明显。每个病区都收住正常低危孕妇,先兆临产占相当大的比例,即使原本侧重的疾病也都稀释的看不出来。孕妇都是在分娩前办理入院手续,分别进入各个产科病区,做完剖宫产或者正常分娩后,再从各个病区出院。每个病区都是独立王国,经济也单独核算。每个病区主任都有自己的疾病处理方式,产科病区之间似乎沟通不多。



上述理由与患者安全和科室发展并无太大关系,相反,这种分割性管理模式不利于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科室人员难以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产科发展。


首先是患者安全问题,一个科室应该统一疾病处理流程,这样便于分析治疗结果,逐步提高医疗质量。不必要的治疗方法变异不仅增加医疗费用,而且造成安全隐患。


另外是教学和培训的问题,目前很多医院都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规培训要求住院医师进行不同的轮转,每个轮转期间都应学习处理不同的疾病。如果产科各个病区收住的患者基本一样,轮转就没有意义。


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每一疾病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果科室没有统一的疾病管理规范,很难谈得上规范化培训。想一想,我们给住院医师规范化什么呢?是给住院医师传授规范化疾病处理方法。住院医师刚入临床时经验不多,如果一个上级医师让他向东,另一个上级医师让他向西,他马上就方向不明了。只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后,他们才能自行分析和判断。


临床科研是我国科研的薄弱环节,虽然我们有如此众多的患者,却不能产出可以信赖的临床科研数据,被迫依赖国外指南来指导国内临床。开展临床科研需要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一个支离破碎的产科即使患者再多,也难以开展大型临床研究。

美国产科管理模式详见图2。产房(Labor and Delivery) 是美国产科管理的枢纽,是临床医疗和教学的中心。产房一般有三部分构成,包括分娩间、分诊处(Obstetric Triage)和产房手术室。医院产科是一个整体,无论分娩量多高,也不分为产一、产二、产三或产四等。根据病房功能不同,产科病房可分为产前病区(Antenatal Unit)和产后病区(PostpartumUnit),产前病区主要收住高危孕妇,多由母胎专科医师复责管理【1】。


美国产科管理模式


母婴病区由产房、产前病房、产后病房和新生儿病房组成。分娩量小的医院整个母婴病区常在同一楼层。如果分娩量大,产前病房、产后病房和新生儿病房可设置在临近楼层,但产房的三部分(分娩间、分诊处和手术室)不能分开。


尽管美国医生多是私人行医,对每个孕妇的处理方法可能不同,但患者入住医院之后,产科医生要服从医院产科的疾病管理流程(Policies and Procedures)。例如剖宫产,很多医院规定择期剖宫产不能在39周前进行。也就是说,38 6天也不行,这是硬指标,叫Hard Stop。就像紧急制动闸一样,排手术的护士一听妊娠不到39周,系统自动停车,不能继续运行。产科医护人员倾注很大精力制定和修改疾病管理流程,一旦出现新的指南和重要的循证医学研究,大家共同讨论决定是否更改科室的疾病管理流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