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常巷陌流余韵 戏曲吴江四百年

 吴越尽说 2018-12-04

寻常巷陌流余韵 戏曲吴江四百年

吴江推进戏曲文化保护区建设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一些地方常常能够成为戏曲资源积聚所在,这些地方一般都是交通便利的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位于苏南太湖之滨的吴江,就属此例。吴江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北依苏州,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腹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吴江历来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相融之地。苏州的昆曲、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还有京剧、黄梅戏等多个戏曲剧种,在吴江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吴江戏曲代有才人出,如明朝的沈璟、清朝的徐大椿;近代出生于吴江的刘天韵,在评弹界有“艺术大师”之称;吴江锡剧团团长姚梅凤曾被评为全国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在活跃于昆曲舞台的艺术家中,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昆坛第一老生”计镇华、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等都是吴江人。在其他戏曲剧种的舞台上,也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吴江籍演员,比如锡剧演员王小坤、越剧演员邹红等。

吴江的戏曲活动历史悠久,明朝中叶吴江人沈璟辞官归隐松陵,家居22年,寄情于戏曲声律研究,著有《红蕖记》、《义侠记》、《埋剑记》等17部,另著有大量的戏曲理论作品,在明朝时被誉为“曲坛盟主”,与“临川派”的汤显祖齐名,是昆曲“吴江派”的领军人物。自明朝至今,吴江的戏曲活动绵延不绝。清代后期,民间艺人搭建的“堂名”“宣卷”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解放前后全市还在演出的堂名班有20 多个、宣卷班30 多个。

跨入新世纪后,吴江市的戏曲活动组织更健全、制度更严密、活动更普及。至今,吴江已先后成功举办江浙沪业余戏曲邀请赛、江浙折子戏大赛等多项活动,使戏曲活动开始向周边地区辐射。该地还连续举办7 届“区域文化联动”,每届上演近200 个节目,2000 多名群众演员登台表演,吸引观众近20 万人次。2010 年,吴江的戏曲节目还走进了上海世博会,打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2005 年开始,吴江市戏曲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6 届,为戏曲爱好者搭建了相互观摩学习的平台,使戏曲活动走上规范化、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自该艺术节举办以来,共有280 名戏曲爱好者参加票友比赛和折子戏擂台赛,60 余名选手获奖,选送参加苏州市级以上比赛获奖的选手达60 余人。2009 年,吴江市还承办了“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暨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颁奖典礼和闭幕式,全国各地名家云集吴江,为吴江在中国昆剧、评弹的发展进程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精心打造,目前全市十镇(区)已有戏曲团队44 支,主要骨干1200 余人。这些团队每周至少活动两次,全年开展的各类大型活动达150 余场次。各镇文化中心也均建有戏曲活动室,盛泽镇的戏曲活动室天天都有活动,成为镇上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盛泽、平望、震泽和桃源4个评弹书场,每个书场每年演出均在300 场次以上,深受群众欢迎;同里、盛泽、震泽3 个古戏台得到修复,同里古戏台周周都有戏曲演出,盛泽镇蚕花殿古戏台每年小满节开戏时观众如潮;吴江“宣卷”主要面向农村,目前同里镇还有25 个宣卷班坚持常年演出,每年演出4000 多场次。另外,七都木偶昆剧团在2007 年恢复重建后,已选送4 个学生去苏州艺校学习,毕业后已能独立公演。2009 年,吴江市评弹团新引进两档4 名年轻演员,全团6 名演员全年活跃在基层,每年演出近千场次。为了保护和传承古老的戏曲艺术,吴江还筹建了戏曲非遗保护基地、宣卷陈列馆和木偶昆曲陈列馆。

为打造“戏曲之乡”,近年来吴江市不断推动戏曲文化建设。一是出版戏曲著作。他们精心组织人员,投入百万元专项经费,整理、出版了《沈璟与昆曲吴江派》、《鲈乡雅韵》、《鲈乡锡韵》、《鲈乡越韵》和《中国同里宣卷》等500 多万字的专著。同时,他们加强戏曲理论研究,出版了《沈璟暨昆曲“吴江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发表了《吴江有个徐灵胎》等文艺作品。二是打造镇级“戏曲之乡”品牌。目前在吴江,艺术氛围浓厚的盛泽、同里、震泽均被评为苏州市级的“特色文化之乡”,其中同里是宣卷之乡,盛泽、震泽是曲艺之乡。三是优秀作品、人才屡次获奖。2003 年,小品《敲门》荣获第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06 年,苏剧小戏《相女婿》获第6 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并入选文化部群星奖决赛;2009 年,木偶昆曲《牡丹亭·游园》获中国农民文艺会演银穗奖。

为了保护多种戏曲种类并存的文化生态,2011 年,吴江市将启动戏曲文化保护区建设,通过加强对不同剧种戏曲文化的保护,积极利用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推动吴江文化的整体发展。

 

江城剧社忙传承

 

活跃在吴江松陵地区的江城京剧学社已经有近14年的社龄,当年那些发起人如今大都已年近古稀。目前,该学社成员的年龄平均在60岁以上,有20多个成员常年参加活动。他们每周在当地文化馆的戏曲排练室进行演练,风雨无阻。

谈到江城京剧学社,社长朱菊观喜忧参半。喜的是江城京剧学社是松陵地区成立最早、坚持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文场乐器全部配齐。他们经常与其他票房开展联谊交流活动,在江浙周边极有影响。2003 年,他们在苏州地区京剧票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在苏州戏曲票友大赛中获得金奖。

让朱社长忧的是,熟悉和了解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学社中最年轻的也即将面临退休。老人们急在心里,他们认为要发展京剧学社,光靠自己自娱自乐不行,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京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粹。于是今年上半年,他们主动与吴江市高级中学、苏州信息技术学院联系,送京剧进校园。为了吸引学生,他们自掏腰包,购买了本子、笔等礼物,收集了京剧常识50 问,采取互动、竞猜的方式,一边为学生示范演出京剧名段,一边提出问题。在吴江高级中学的体育馆里,1000 多名学生济济一堂,老人们生动的京剧趣闻故事讲述、优美的京剧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气氛如此活跃,让校长们也大感意外。老人们表示,如果以后时间允许,这样的传习活动还会搞下去。

 

戏曲奇葩香震泽

 

20年前,有一批戏曲爱好者在吴江震泽成立了两支业余文艺戏曲团队——地方戏曲联谊会和京剧学社,如今这两支团队依然活跃在震泽的舞台上、乡村里。

震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令震泽人引以为傲的是,两位摘取“梅花奖”桂冠的昆曲艺术家——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苏州昆剧院的王芳,都是从震泽起步走向全国的。现在,苏州戏剧家协会也在震泽建立了创作基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地方戏曲联谊会和京剧学社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他们的演出不是“阳春白雪”,水平也许一般,但是总能让台下的观众感动,因为群众看群众演出,会有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

作为苏州市优秀文艺团队的地方戏曲联谊会,他们在表演传统折子戏的同时,还注重结合当下的生活进行创作。去年,在震泽镇“第三届太湖美食节和旅游文化节”举办期间,会员陈炳贤表演了他自己创作的曲艺作品《装卸工的今昔》,引来了阵阵掌声。姚桂明创作的戏曲表演唱《人人遵守交通法规》、《夸夸人口计划生育法》、《社区建设就是好》参加吴江市、苏州市的会演,均获得好评。为了提高演出水平,他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有艺术造诣的老师进行辅导。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还收下了会员姚斌为业余弟子,如今姚斌的尹派唱段红极省内,2009 年他荣获江苏省第三届戏曲票友大赛“十佳票友”称号。

20 年来,虽然会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戏曲对于他们来说如同生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吴凯)

 

舜湖逸社八十年

 

1932年,在吴江盛泽,当地丝绸行业领军人物王荣生发起成立了逸社京剧票房,翌年陈斌雄等人亦发起成立艺苑京剧票房,1935 年两个票房合并成为舜湖逸社京剧票房,成员发展到近百人。

新中国成立后,舜湖逸社京剧票房由盛泽镇工商联管理,1951年易名盛泽镇业余京剧团,为支援抗美援朝,曾连演三天三夜。1964年,改名盛泽镇手工业业余京剧团,后因当时的政治气候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落。

1987年在盛泽镇文化站的支持下,唐幼良、熊顺生等人重新发起成立“盛泽镇京剧爱好者协会”,1996年并入盛泽镇戏曲协会。2003年经镇文化站同意,恢复盛泽舜湖逸社京剧票房的名称。该票房目前有票友30多人,现在他们除了能清唱,还能彩唱、演折子戏。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票房进社区、下农村,还积极参加市、镇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平望戏曲不平常

 

在吴根越尾的吴江市平望镇上,烟波浩渺的莺脰湖汇合着京杭大运河、荻塘运河、烂溪塘之水。戏曲在平望镇有着悠久的历史,锡剧、越剧、沪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这里,还孕育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民间文艺组织——平望戏曲协会。

该协会成立于2003年,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镇戏曲协会像滚雪球般发展壮大起来,会员从成立之初的6名已发展到50多名。近年来平望镇政府还投资1万多元为协会购买了排练和演出所需的乐器和道具。

随着平望镇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外来民工也逐渐增多,有些民工具有戏曲文艺特长,戏曲协会也把他们吸收进来。他们为平望镇带来了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等地方剧种,使平望的业余戏曲舞台更加丰富。戏曲协会还把触角伸到了学校,平望实验小学经常请戏曲协会的老师来传授戏曲知识,还在操场上搭戏台请他们来演戏,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戏曲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一批热爱戏曲艺术的苗子。据悉,平望实验小学已经向江苏省戏校输出了6 名戏剧人才。(黄雪琪)

 

黎里曲音传四方

 

在吴江,活跃着一支土生土长、辐射江浙一带的黎里戏曲队,它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黎里戏曲队成立10多年来,每年平均演出30 多场。特别感人的是队员们不畏辛劳,送戏下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在这样一支黎里戏曲队伍里,队员老中青三代,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的原东方日化厂书记吴福荣,免费提供排练场所,并腾出空房给队员存放道具、乐器、戏服等。大家不但配合默契,而且个人素质均很高,演出不计报酬。队员间的表演组合有夫妻档、姐妹档,也有全家一齐出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为演好剧目,他们自掏腰包,赴苏州、嵊州、上海等地购置戏服、DVD 光盘、道具、乐器等。他们每次演出都录制录像资料,一起观看分析,从中查缺补漏,及时更正。他们在艰难的跋涉中慢慢地成长和进步。20059月,王丽瑶参赛的越剧《双玉蝉·菱花镜》荣获吴江市第一届联通杯票友大赛一等奖;20109月,吴丽琴、梅志诚在吴江市第六届艺术节折子戏擂台赛中,参演的越剧折子戏《玉蜻蜓》荣获剧目奖。(殷秀红)

 

戏曲之声满松陵

 

松陵镇是吴江市市府所在地,早年曾有吴江市锡剧团、吴江市越剧团。由于这里汇聚着不少专业的戏曲演员,当地便依托这一优势,先后组织成立了多个戏曲艺术团体,如松陵镇垂虹艺术团、松陵镇戏曲联谊会、松陵镇金霞艺术团等。十几年来,各艺术团体一直坚持送戏下乡,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个生力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业余戏曲团队每年要送戏下乡三五十场。比如在松陵春节戏曲系列活动中,从年初一到初十,他们每天都坚持下乡村、社区演出。在本世纪初,他们还曾配合吴江信用社,连续3年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到全市各乡镇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观众之多出乎大家的意料。尤其在表演传统剧目《阿必大回娘家》、《双推磨》时,观众百看不厌,深得大家的喜欢。为了进一步满足观众的需求,垂虹艺术团、金霞艺术团还先后排演了传统大戏《珍珠塔》、《何文秀》、《黄老虎抢亲》;戏曲联谊会排演多台锡剧、越剧的折子戏。

由于这些艺术团体深受村民的欢迎,因此每当农村有喜事,都请这些社团为他们驻场演出。他们的人不多,一般十多个,但吹拉弹唱皆行,各个行当都能表演得淋漓尽致、活龙活现,就连周边地区的村庄也盛情邀请他们前去表演。

 

盛泽戏协正红火

 

今年是吴江市盛泽镇戏曲协会演岀场次最多的一年,共演岀120多场,观众近6万人次。

盛泽镇戏剧协会成立至今已有14年了,从刚成立时的4个团队90多名会员到现在己有9 个团队(包括3个社区团队)200多名会员。他们凭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积极参与戏协各项活动和演岀。平时经常到活动室排练,会员之间互教互学,老会员热心传授,新会员虚心好学,不断提高演出水平。在巩固原有演出剧目的基础上,近年来他们又排练了一批新剧目,如越剧一团继去年的《孟丽君》后,今年又排演了传统越剧《狸猫换太子》;锡剧团排演了《寻儿记》、《珍珠塔后传》;京剧票房新排了《贺后骂殿》、《追韩信》等选段。为了提高舞台演岀效果,他们自筹资金购置演出服装、添置音响器材,红艺越剧团花了1万多元购置了一套50 多平方米的组合舞台。星光越剧团特地从吴江请来专业化装师学习越剧化装,并录制成光碟人手一份供平时学习。

为了解决乐队人员不足的困难,团队之间相互支持,有的身兼多个团队的伴奏。在会员们的齐心努力下,现在的演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受到领导和专业人士的肯定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桃源镇多爱戏人

 

吴江市桃源镇戏曲协会成立于2003年,共有会员近百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几年来,该团队在镇文化站的组织和领导下,坚持广场演出天天有,送戏下基层月月做安排,为桃源镇的群众文化活动增添了色彩。

桃源镇戏曲协会始终以三个“坚持”贯穿协会的日常活动:一是坚持自娱自乐,以娱带练,以传帮带的方式普及农村戏曲文化,培养人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把群众性的戏曲文化融入家庭,融入企业和社区活动;二是坚持团队活动制度化,积极组织会员参与团队活动,特别是本镇举办的各类节庆活动和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项活动。同时会员们也通过排练、培训和比赛演出等活动,提高了演唱水平和演出质量;三是坚持送戏下乡,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送到广场,送进社区、学校、民企和敬老院等单位。

在桃源镇戏曲协会的会员中,有年过六旬但仍宝刀不老的老戏迷,也有受过专业训练并参加过剧团演出的中年戏曲爱好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桃源镇戏曲协会收获了许多荣誉,结出了累累硕果。2008年,在“联通杯”戏曲票友大赛上,顾学风喜获一等奖并被授予“十大名票”称号。2009年在江苏省第三届戏曲票友大赛中,他又以一段《别林》被评为“省十佳票友”称号。(严凤仙 陈培荣 俞雪梅)

 

木偶昆剧“火”七都

 

继七都木偶昆曲《游园》2008年进京演出并赴韩国交流之后,吴江市七都镇政府加大了对木偶昆曲的扶持力度,专门恢复重建了洪福木偶昆剧团。今年,该剧团进世博下社区,一直活跃在群众文艺舞台上。

由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的4位演员编创的人偶同台昆曲《牡丹亭·游园》、《西厢记·佳期》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为期10天的吴江主题周展示演出、“乐居吴江”上海世博文化广场周周演活动,以及上海世博“吴江日”活动演出等。

木偶昆剧团演职人员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人,积极参加吴江市组织的各项文艺比赛,不断展示她们的艺术才华。4月,他们参加了“吴江市第三届全市职工文艺大赛”,在南京参加江苏卫视演出,表演的木偶昆曲节目《游园》为吴江赢得了“震撼一条龙——社区乐翻天”总决赛总冠军的荣誉。9月,参加“联通杯吴江市第六届戏曲艺术节”比赛,施锦芳表演的越剧《梁祝·英台祷墓》,获票友大赛二等奖,施锦芳表演的越剧《情探·送别》获折子戏优秀剧目奖,施晓明、孙菁表演的昆曲《牡丹亭·惊梦》获折子戏剧目奖。

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在积极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演出的同时,还经常下社区、进校园进行汇报演出。6月,他们在七都中心小学举行了为期10 天的首期木偶昆曲培训,男生学习了《佳期》,女生学习了《游园》。(沈金虎 金 燕)

 

吴江也有越剧团

 

2004年成立的吴江友谊越剧团,是原吴江越剧团老团长章丽娟一手创办的。看到原越剧团的青年演员在剧团转制下岗后自谋生路的窘迫,年逾古稀的章团长毅然登记注册了友谊越剧团,把那些她看着长大又痴迷越剧的演员们召集到了一起。听说又可以演出了,四处零星演出的孙爱娟回来了,改行当会计的钱丽霞回来了,改唱流行歌曲的吕苗茜回来了,站柜台卖服装的周东环也回来了……

因为是民营剧团,没有任何经费,章团长和另外两位发起人自掏5000元作为流动资金,预先垫付工资、购置音响等。为了照顾演员们的生存,剧团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方式,演员个人有演出邀请了,剧团也不阻拦。舞台上她们是才子佳人,舞台下她们是情深意重的姐妹,生活上互相体贴,排练中相互教学。

几年来,友谊越剧团的演员们跟随文化馆送戏下乡、“十镇联动”巡回演出,已发展成为吴江群众文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今年,章团长与吴江市同里镇签订了协议,每周在同里镇古戏台演出两天。她保持专业剧团的风格,对演出的艺术质量毫不含糊。最终,越剧《珍珠塔》让听腻了锡剧《珍珠塔》的同里老百姓耳目一新,清丽的扮相、青春的活力,让同里的戏迷们拄着拐杖、推着轮椅、打着雨伞久久地站在古戏台前过瘾,演出结束了他们还会说:“下次再来!下次再来!”(杨筱东)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012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