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见!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石头?

 天童老僧 2018-12-04

第一次见!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石头?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清·郑板桥曾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

君子比德于石,谓是取其坚,即坚贞不屈、坚定不移之高尚品格。中国文人风骨历来讲究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以中国人的美是含蓄、隐晦的,其风骨精神尤其注重内在思想并兼顾在外在风貌,这恰也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传统赏石理念“瘦、皱、透、漏”的文化根源。人们在对传统石的审美鉴赏中运用得最多的,不是现代赏石提出的“质、色、形、纹”,而是传统的“瘦、皱、透、漏”。作为赏石界新贵的织金洞石,在审美上兼具古今赏石要点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传统石审美特点,即织金洞石审美的内在精神无不体现着“瘦、皱、透、漏”的风骨文化。可以说,织金洞石的美来自枯寒冷寂,绝非娇艳肥美,与传统文人风骨精神一脉相承。古语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便可启示我们,风骨美之外,赏织金洞石,其美的价值重点不在象形状物,而在大象无形,即从石头上去寻求一种空灵洞察的视觉美感和心灵归宿,推崇追求一种自然和谐之美。赏织金洞石,若真要分得高下,借用傅雷先生画评语录概之: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若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余以为久而渐领,领的是品,是织金洞石内在存续的风骨精神,是贯穿历史文化脉络骨子里的傲骨和自然之美,这也便是品赏织金洞石韵味要点之一!

第一次见!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石头?

艳为虚幻,枯为胜境

织金洞石多胜境,风骨意在瘦中来,中国人在艺术意境中倡导抱朴、老拙、天趣、淳厚的枯拙味道,在瘦枯中透出韶秀、洞明中拥有智慧、简约中蕴含大美。撇开迎合时代需要、玩家需求不说,古代传统赏石观念提出的“瘦、皱、透、漏”首先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其理论意义可以看为“尚瘦”、“洞明”思想。瘦、皱写实,为风骨,古人常以梅、兰、竹、菊等自比,借物喻人,抒发内心感慨,东坡居士尚且有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唯有瘦竹可托物言志;漏、透为虚,为通达,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看得开何尝不为一件美事。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织金洞石之“瘦、皱、透、漏”便是于枯寂空灵中见精神,于石类娇艳肥美中拒奢靡,去娇艳而取枯寂,得山水云崖空灵真趣,于山川岁月,松柏增寿,其志不改。这何尝不是织金洞石醇香馥郁、美轮美奂的枯瘦精神体现。

第一次见!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石头?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肥辛甘甜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如织金洞石之深沉寂寥,浓淡相宜。品洞石真味,如饮兰香,“雪尽深林出异芬,枯松槁槲乱纷纷。此中恐是兰花处,未许行人着意闻。”淡淡幽香,沁人心脾,浓与淡,不过相对之间。浓处,常拾味短。淡中,常有味来。得清香明心智,寻得淡中趣长。其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得干啜菽饮水。沐斋在《滋兰笔记》中说,儒家之仁,沙门之空,道教之隐,尽现一花一世界;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闾巷之迩,可读一叶一精神。中国人的草木情怀淡为胜境,淡是真,为大道,是品格。织金洞石之味,体现人情愫惆怅之怀,体现清风明月中枯寂淡然之味。织金洞石之美,生于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出尚虚心的坚韧;生于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幽花接续香的传承,洞石清瘦抱朴,常怀高洁,凌凌风骨,暗香自来,如文人之画意,常怀清爽高洁之傲气,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来亦独真。

第一次见!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石头?

图文:张展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