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长沙晚报
2018-12-03 21:30
湘西永顺有个芙蓉镇,过去叫王村,两千年前是酉阳县治所。那里有大瀑布,有吊脚楼,有青石板街,还有土司王城,土家民风十分淳厚。
几年前,我与同事去那游玩,到处转了转,累了,就在街边上一家小店吃米豆腐。据店家说,她家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地,就是在这里拍摄了卖米豆腐的戏。
店家骄傲地说着,而我的心思却全在小说里,这米豆腐,洁白细嫩,真像芙蓉姐的肉色一样。
吃一口,软滑清香,有股豆香味。问店家,她笑道:“湘西米豆腐都用本地高寒山区的稻米来做,加点黄豆,用山泉水或者井水浸泡,没有污染。配上辣椒粉、姜末、葱花、蒜蓉、西红柿酱、其他配菜,所以味道好。”
又吃两口,觉着有点淡,碱味上来了。一位同事说:“有料啊,你自己去加吧。”
我看了他一眼,觉得他的话别有深意。想想也是,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你要觉得无味就加点盐,加点料,丰富一下就好了。
吃着吃着,想起弘一法师。有一天,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吃饭的时候,桌上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忍不住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弘一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饭,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么?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法师笑了:“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夏丏尊知道,弘一法师年轻时也有过歌舞繁华,所以这样问他,他们的谈话颇有道锋禅机。
生活有咸有淡,淡的时候,也得坦然面对,随遇而安。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恬淡无味,就像我们平时喝的白开水,其实这才是大味、至味、真味。
老子是中国最有哲学思想的美食家,他的很多道理,都是从饮食中感悟得来的。老子追求食物的清淡之美,这不仅是老子对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更寄寓着他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情趣,融入了他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和切己的生命体悟。
老子的智慧,很朴素,朴素得就像老百姓过的日子,平平淡淡。
殊不知,我也是一个家庭“煮男”,常要逛菜市场。时间一长,就发现年轻人买菜,总喜欢拣大的、反季的、看上去漂亮的。而上了点年纪的人不一样,他们喜欢买长得小的、当季的,看上去有虫眼、摸上去软软的青菜,更是抢着要。
土豆要小个的,西红柿太红太大的不要;胡萝卜颜色要暗一点,个要小点;白菜要经霜的象牙白;老南瓜最好是扁圆开瓣的;淮山要长得细长才好;豆腐要有豆香,颜色太白了反而不好;鸡脚要小,鸭蹼要大,鱼要外表白的;蛋要土生,酒要家酿,猪要农家喂的……
买菜时,我与一个小贩聊了起来。他是市郊的老农,有自己的菜地。我问:“老人家,这是你自己种的吗?”他回答:“我种了自己吃,吃不完才拿来卖……老祖宗顺应自然种地几千年了,粮食菜蔬不是一样长得好,吃起来香吗?我这蔬菜保证原汁原味!”
老农的话虽朴素,但有道理。我们抛弃了传统,所以种出来的东西才味道不同。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有时我们看上去很强大,能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但往往在最简单的事情上无能为力。大道至简,恬淡自然,多好啊,日子本来就应该这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