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清盘的情况有四种:
小贴士 买基金时,《基金合同》中基金的清盘方式也是个重要讯息。 从以上四种方式可以看到,基金清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合同到期,有些基金在设立时就说明了到期的时间;还有很多是因为规模低于法定标准,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因为基金运作不佳,所以少有人买以致规模不足,但过去5年的基金清盘数据显示,近80%因规模不足被清盘的基金是盈利的,只是因为持有人赚了钱就赎回了,而这些基金的收益率又不比市场上其他基金突出很多,导致无法吸引新的资金而被迫清盘;还有原因是持有人主动选择清盘,或因不符合监管或政策要求而被迫清盘,如一些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等。 基金清盘会给投资者产生什么影响? 基金清盘并不会使投资者血本无归,钱也不会不翼而飞,因为基金公司会根据最后1天的基金净值退回给投资者。那么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基金净值比买入时高,比如你在净值1块钱时买,清盘时的净值是1块2,这样你的账面是盈利的,不过这种情况较少。通常情况是第二种,基金净值比买入时低,这个时候被强制赎回,就只能接受亏损的现状。 投资者在面对基金清盘时,有三种行动可供选择。 一是转投其他产品。基金清盘需要一定的清算时间,你的钱并不能立马到手,一旦开始清盘,你的资金流动性就被锁死,而转投其他产品可以回避等待资金到手的时间,另外,如果是转换该公司旗下的基金产品,一般没有额外的申购费。 二是提前赎回。从基金公司发布清盘公告,到基金公司正式开始清盘并停止赎回,一般间隔30天以上。只要基金开放赎回业务,这期间的任意交易日是可以赎回基金的。如果基金是因为运作不佳被迫清盘,提前赎回不失为一种痛快地止损方式。 三是乖乖等待,清盘结束后拿回自己的那部分钱。基金清盘需要时间,从历史情况看,最短的也要一个月。基金清盘期间你的钱只能享受0.35%的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且还要承担清算期间的清算费用。相比较而言,前两种方式更佳。 小贴士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式基金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不满200或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因此买了基金之后要关注基金的定期报告,可以在基金公司的最新季报(半年报、年报)的“管理人报告”中的“报告期内管理人对本基金持有人数或基金资产净值预警情形的说明” 查看基金是否有面临清盘的风险,从而提前采取行动。 那么如何避免选到清盘风险很大的基金? 第一是避免规模较小的基金。从触发清盘的“红线”可以看到,规模5000万以下的基金就千万不要碰了。 第二是关注持有人结构。小额散户过多会有清盘风险,因为散户不像机构投资者,他们投资额小、资金稳定性差,风险承受低,很容易影响基金的规模。但是,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太大也不好,比如一个机构投资者持有基金规模的95%,如果机构将资金一次过抽走,基金清盘风险就大了。 第三是关注所属的基金公司。若基金公司资产规模较大,市场认可度较高,客户粘性较好,则基金的清盘风险相对较小。因为一旦基金出现清盘的可能,他们拥有及时补救的能力,以防止出现清盘,给公司商誉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是在股市大涨大跌时要警惕。当股市大跌时,可能会有很多投资者信心受挫,大受打击后割肉赎回,导致基金规模迅速缩减。当股市大涨时,债券基金就有危险了,因为股票与债券负相关,一旦股市表现较好,债券型基金往往表现不佳。 第五是谨慎投资一些特殊类的基金。如分级基金、保本基金、定增基金,这些特种基金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未来不确定性较大。另外,打新基金也要谨慎投资,底仓股票表现不佳拖累打新基金成绩,未来若不能及时转型,被清盘的风险也会很大。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基金清盘会越来越普遍。对市场而言,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表现优秀的基金会生存下去,并且规模持续增大,而表现糟糕的基金则陆续淘汰出局,因此要理性看待基金清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