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开封:清代开封武状元(上)作者:李开周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公司总裁 2018-12-04

兰考状元杨廷弼的传说

很多朋友都知道,现在的兰考县,是清朝中后期由兰阳县和仪封县合并而成的,当时叫做“兰仪县”。

兰仪县有一个三义寨乡,三义寨乡有一个梁圪垱村,梁圪垱村出了一个武状元。此人姓杨,名廷弼,在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武科殿试,名列武进士一甲第一,俗称“武状元”。

读者朋友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百度一下,应该能在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和兰考近现代人物专题这三个网页当中找到杨廷弼的相关介绍。

网页里说,杨廷弼生于1855年,死于1922年,在光绪五年(1879年)得中武状元。但我查考清末民初史学家朱彭寿《旧典备征》一书,光绪五年武科金榜名单里根本没有杨廷弼的名字,倒是在光绪九年武科榜单里找到了杨廷弼。榜记原文写道:“第一名杨廷弼,河南兰仪县武举列字围。”意思是说杨廷弼在光绪九年以武举身份进京会试,考中武状元,籍贯是河南省兰仪县。

我还查了《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一书,该书第704页有杨廷弼的履历和光绪皇帝的批文:

“杨廷弼,现年三十岁,系河南开封府兰仪县人,由癸未科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授为头等侍卫,在大门当差行走。三年期满,于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由兵部带领引见,奉朱笔圈出,着以参将用,钦此。”

上述履历写于杨廷弼三十岁那年。癸未科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说明他是在癸未年才考中状元,而光绪年间只有光绪九年才是癸未年,光绪五年是己卯年。假如杨廷弼在光绪五年中状元,履历应该写“己卯科武进士”才对。

根据履历可以得知,杨廷弼中状元后,被授予一等侍卫头衔,度过了三年实习期(按清朝官场术语,“行走”就是“实习”的意思),光绪十三年七月实习期满,与其他武进士一起由兵部官员率领进宫面见皇帝,皇帝在觐见名单上圈出杨廷弼的名字,授予他参将的职衔。

清朝武科殿试一般在农历九月或十月举行,十一月前张贴榜单,公布武进士名次。假如杨廷弼在光绪九年十一月获得状元身份,到光绪十三年农历七月,中间恰好是三年实习期和半年候补期,时间上非常合理。假如他是光绪五年就中了状元,那么实习期加上候补期足足有七年多,完全不符合清朝官制。

综上所述,杨廷弼中状元的确切时间是光绪九年,而不是网上以及方志史料中宣称的光绪五年。

我知道,大多数读者对历史考证都不感兴趣,认为太枯燥。那么好,咱们下面聊点儿不太枯燥的故事。

我在兰考听朋友说过,杨廷弼出身于平民家庭,家里很穷,平日种田,农闲拾粪,靠着同乡资助才得以拜师学艺。拜师之后,他日夜苦练,坚持不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凭着一身精湛的功夫,前去参加武科考试,竟然连中三元。

杨廷弼进京赶考,考官让他舞刀,他一个失手,大刀落到地上。这要换旁人,肯定是没戏了,但杨廷弼技高一筹,在大刀落地之前,飞起一脚,将刀勾起,顺着刀起之势继续献艺,丝毫没有露出破绽。围观者见状,大声喝彩,考官也非常满意,给了杨廷弼满分,使他顺顺利利考中状元。

中了状元的杨廷弼在北京当了三年侍卫,因为保驾有功被皇帝封以侯爵,被派到陕西当参将,后来又调到甘肃当总兵。他带兵妥当,仕途顺遂,居官长达三十年。民国建立后,他辞去官职,隐居开封,民国十一年(1922年)去世。

杨廷弼没有连中三元

我必须说明,这些故事有真有假,有的符合历史,有的严重背离史实。

杨廷弼出身是否贫寒,目前难以查考,但说他连中三元,未免有些离谱。

啥是“连中三元”?清朝科举考试,无论文武,都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六个环节。院试得中,可以得到秀才的身份;乡试得中,可以得到举人的身份;会试得中,可以得到会士的身份;殿试得中,可以得到进士的身份。假如一个人能连续考中秀才第一、举人第一、会士第一、进士第一,叫作“连中四元”;假如在秀才、举人、进士中考了三个第一,叫作“连中三元”。

杨廷弼中武状元,说明他是进士第一,这个没有问题,但他有没有考中秀才第一和举人第一呢?应该没有。按《清稗类钞》统计,清朝两百多年,武科考试中只有一人连中三元,他是浙江人王玉壁。

传说中杨廷弼进京赶考,舞刀失手,飞脚将大刀勾起来,这恐怕也是民间虚构。在民间传说中,前述连中三元的浙江武状元王玉壁以及乾隆三十七年的广东武状元李威光,还有嘉庆元年的另一位广东武状元黄仁勇,据说都失过手——李威光是舞石狮子的时候失手,飞脚踢起石狮子;王玉壁和黄仁勇是耍大刀的时候失手,飞脚踢起大刀。他们一时失手又转败为胜的传奇经历,竟然都跟杨廷弼一模一样,说明武状元的故事在口口相传和文人的杜撰当中演变成了同一个套路。

传说杨廷弼十八般兵刃样样精通,这其实也是民间传说的套路。满清两百多年,武进士考了一百多场,没有一场让考生去比划十八般兵刃,那时候的考试项目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了让人乏味的地步。

清代武科共考两场,内场是笔试,外场是实操,而实操只考三个项目:马射、步射、技勇。

以光绪年间的武科会试为例,考生先比拉弓,每人可选八力、十力和十二力的弓。一“力”将近十斤,八力即八十斤,十力即一百斤。考生搭弓射箭之前,先要拉满三次。如果你选的是十力弓,前两次拉满,第三次没拉满,立即淘汰。

如果三次拉满,可以参加马射和步射。考生翻身上马,在跑道上纵马两个来回,在距离箭靶三十五步开外的地方停住,搭箭弯弓,连射九次,中靶四次以上算及格。步射则需要站在距离箭靶五十步开外的地方,连射六次,中靶两次以上算及格。

清朝的“斤”比现在的“市斤”稍大,当时一斤将近六百克。“步”也有固定标准,一步为五尺,一尺大约三十二厘米(比现在“市尺”稍短),所谓五十步开外,就是八十米以外。

步射之后,是技勇项目,具体又分为大刀和石锁。

大刀是大关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种。选一把大刀,完成“雪花盖顶”和“前后刀花”两个基本动作,即可及格。我们听起来简单,其实对普通人来说,能提起这么重的刀就不容易了,再来一个雪花盖顶,可能会砍伤自己的脑袋。

石锁项目更不用说,对体力的要求更高,三百斤重的大石锁,需要提到胸口,再左右翻转各一次。一般人能做到吗?恐怕很难。

当然,体力不占优势的考生可以选择二百斤的石锁,但是考官打分的时候,考生选择的石锁越重、关刀越重、弓力越大,越容易得高分。别人用十力弓射箭,你用八力弓射箭,虽说都中了靶,你的得分肯定没人家高,怎么可能中状元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