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木匠到教授,何夕瑞一辈子只钻乐器这一件事

 细雨青衫 2018-12-04

何夕瑞演奏钟鼎琴



 

 

“现在行动很不方便,每个关节都很痛,病得一塌糊涂。”73岁的何夕瑞身患骨癌,走路都很困难,但是,他仍坚持在工作台前打磨他的乐器。“一摸到琴精神就来了。”

     


提琴制作不是木匠活

   


1945年,何夕瑞出生于四川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任教于四川畜牧学院,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何夕瑞从小深受母亲熏陶,对音乐颇有天赋,稍加指点,便会识谱、拉琴。12岁那年,父母双双被打成右派,刚读初中一年级的他只能辍学在家。迫于生计,何夕瑞学了一门制作农具、家具的手艺,成为一名木匠。


上世纪60年代,小提琴风靡全国,有手艺的何夕瑞萌生了“我能不能制作小提琴”的想法。他找来木料做了一把小提琴,带着自己制作的提琴,何夕瑞坐了一天火车到四川音乐学院,找专家评价。老教授打开看了看,转身从柜子上拿下一把琴,对他说:“你这琴路子不对,不是提琴的音色。”“什么叫提琴的音色?”何夕瑞一懵,羞愧地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认识到制琴是一门综合艺术。此后,他一边继续学习制琴,一边还自学乐理、声学、材料学等。



微生物降解木材内应力

    

1996年,何夕瑞在木工房内制作提琴面板。 


制作提琴的木材很讲究,底板要用质地细腻坚硬、木纹漂亮的枫木,面板要用阿尔卑斯山南坡生长的弹性好、质地较软的云杉或者冷杉。可是,哪里能找到这样的木材?何夕瑞走进深山寻找适合制作提琴的木材。他发现,川渝两地泡桐的质地合适,是做乐器的好材料,只是能不能将泡桐运用到提琴上是个难题。何夕瑞试验了很多次,都难以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材料对了,为何声音还不对?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的父亲提醒他:“娃儿,老子不懂你那个琴,你不能老是在物理声学里头找答案,要到材料学里头找,你要思考什么作用于什么,甚至可以改变你材料的本性。”


“空气、湿度、阳光乃至微生物都会对木料产生影响。”何夕瑞茅塞顿开,他发现,制琴师最大的挑战是木头的内应力。何夕瑞尝试利用微生物降解木材生长过程中的内应力的原理,将菌种作用于木材,使得木材的内应力慢慢释放。何夕瑞把木板内放在酒窖里,木材在水分子、酒精分子和微生物的浸润下,结构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渐改变。用这种木料做出的提琴,音色透亮、醇厚,音质超过了他的预期。后来,他将实践经验总结成完整理论,发表了《利用微生物降解木材在生长过程中的内应力》一文。

 

    

制作“东方维纳斯”

   


2003年,何夕瑞制作出了能够展现高中低音的“何氏三圆琴”。它以中国传统的如意为琴头,琴身由上大下小三个圆弧构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故名“三圆琴”。同年,何夕瑞得到学界的认可,被四川音乐学院聘为提琴制作专业的特聘教授。


如果把小提琴的身形比做少女,那么三圆琴就像少妇,细颈、削肩、丰胸、瘦腰、肥臀。“我知道了,这是你们东方的维纳斯。”2007年,提琴演奏家克莱默听了何夕瑞的制作创意后说。他试奏之后评价道:“我很喜欢这种有东方色彩线条的造型,音色非常适合我。”


与此同时,何夕瑞还用泡桐木制作了民族低音提琴钟鼎琴。琴身上部是商朝的编钟造型,下部分采用的是楚鼎造型,不管到哪里,只要一打开琴盒,人们就知道它来自东方、来自中国。

  


渴望更多人听见

  


从木匠到教授和民族乐器改革家,何夕瑞一生都在为了民族乐器改革孜孜不倦地努力。“乐器改革就像个无底洞,几十年,我两百多万家产全砸到里面,一辈子就钻这一件事。”回忆四十余年乐器改革制作的历程,何夕瑞说,大部分时间是痛苦的,似乎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开荒选种、精心培育、等待开花结果。当然也有开心的时刻,那就是乐器制作出来后,听到满意的声音,得到演奏者的认可。“乐器制作者是为音乐服务的,就像大厨,我们选好料,炒好菜,趁热端上桌,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食客满意。”


何夕瑞希望能开一个何氏提琴的演奏会,让世界上的提琴大师们使用他制作的提琴来演奏。今年7月10日,“木匠教授”三圆琴、钟鼎琴演奏会在何夕瑞的老家荣昌举行。演奏家肯定何氏提琴演奏效果的同时,也对乐器改革提出了宝贵意见。听取了演奏家意见,何夕瑞正在继续完善他的提琴。虽然受到病痛折磨,何夕瑞仍坚持每天坐在工作台前制琴、拉琴,希望再做几只满意的乐器。明年能够在北京举办一场音乐会,让更多的演奏家演奏自己制作的提琴,让更多的观众听到这些乐器的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