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扶贫路上感慨多(扶贫故事)
2018-12-04 | 阅:  转:  |  分享 
  
扶贫路上感慨多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教育战线上的每一名教师都很用心,把扶贫工作看得和给学生上课一样重要,选择周末、课余时间,在不影响给学生上课的情况下,下乡入村,走访贫困户。有时晚上回来已经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有时失约了和朋友们周末的聚会,但是,心里却暖暖的,因为,我们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实践共党员的宗旨,助推精准扶贫,也许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很多种微不足道的力量加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我包联的贫困户在坊镇东蒙村,说实话,在扶贫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村子,也没有来过这里,东蒙村离县城稍微有点远,离公路也稍微有些远,不过在我去村里的路上,看到了通村公交,倒是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也立刻感觉到现在社会的发展,已不会让任何一个地方被遗忘,或者被“孤立”。这样想的时候,我想科技的重要性,再延伸,那就是教育的重要性,而我们是站在教育一线的战士,更是责无旁贷。我突然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没有任何理由,懈怠我的工作,怠慢我的学生,相反,当我们走的越远的时候,就会越明白陶行知说“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的深刻含义。我的包联户,户主叫秦智,1981年出生,比我大了两岁,我一天还像个孩子似的,要父母操心,而他却早早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父亲很早就过世了,留下他们孤儿寡母,母亲还身有残疾,没有劳动能力。自秦智父亲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就全落到了他身上,一切事靠自己,盖房,娶媳妇都是靠自己,真得很不容易。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他和妻子过得很幸福,育有两个女儿,为了能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她远走他乡,经常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照顾母亲和两个女儿。母亲年事已高,手脚不方便,不过好的是可以自理,这让在外打工的秦智放心了很多,也让妻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两个女儿。大女儿上初二,小女儿读四年级,都是城里读书,所以秦智的妻子也相应的和很多农村年轻的妈妈一样,进城,租了房子,管两个孩子。这样看,家里的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要靠秦智在外打工,因为妻子要在城里照顾两个孩子,所以地里只能种一些农村人所说的“懒庄稼”,就是玉米、麦之类,好管理,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的收入相应少了很多。

但是,面对现在教育的格局,农村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未来能够“靠知识”吃饭,不用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却收入甚少,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而在农村人的心里,富和穷大体上还是由知识来决定的,其实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倒也庆幸农村人观念的转变,不会再有为了给家里增添劳力而让孩子辍学的情形,就算以后没有迈入大学的校门,但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就算种地,也应该是科学种地,而那时的收入我想不会比工薪阶层差多少,毕竟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知识是寸步难行的,很多农耕器具都是需要研究一番才能顺利的投入使用中的。

每月两次的扶贫工作一次都不会落下,有同事说:“你那个贫困户的妻子不是在城里管娃呀,你就不用老远的跑村里去,有什么问题或者能帮上什么忙可以直接给她说啊。”我不以为然,依然一趟趟跑村里去,看看秦智的母亲,和大娘说话,听听她给我讲讲过去的事,我想扶贫的意义不完全在于要解决什么,还在于我们带去了多少温暖,端午节前夕,我带着学校的温暖——粽子,来到大娘家,刚上他家那个小坡,大娘就急急地走过来迎我,远远地就打招呼:“闺女,这么热的天,你咋又来了?快进屋歇歇。”我笑着说:“大娘,您别急,小心脚下,不要把您绊倒了。”大娘拉着我就往家里走,边走边寒暄。我说:“大娘,快过端午节了,您孙女回来不?”“不回来,娃娃周末要补课,都忙。”“没关系,我陪您过节,您看,这是我们学校为您准备的粽子,您趁新鲜快吃一个。”也许就是我这一趟趟的跑,让大娘心情愉悦了许多,也把我当成了亲人,也愿意和我说些体己的话。

除此之外,我还是要抽时间和秦智的妻子多沟通,以便了解更多,才能精准扶贫。这样做的时候,刚好了解到她的二女儿是在我所执教的学校读四年级,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辅导作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不太习惯,每次都要我去班里找她,几次之后,她可以主动拿着习题、作业来找我,瞬间,让我感觉自己先找到了可以做的事情。秦智的妻子连连道谢,秦智也通过电话表示了谢意,而大娘知道我有时会给她的小孙女辅导作业,更对我赞不绝口,当然,我,不是来要称赞的,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切切实实的做一些事情。

我心里也明白,扶贫不是一日之功,就像学习一样,循序渐渐,慢慢改变,需要我们的努力。
献花(0)
+1
(本文系陆良兵孔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