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眼光多高,经典就有多高

 昵称61050396 2018-12-04

张公者/文

《唐诗三百首》收录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平白朴实,情意浓浓,语笑声中却又寓含着感慨,广为流传。数据监控

我们少儿时就可以知晓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当到了20几岁时,我们或者已在外求学、或者在外工作,经历过一些世事,再去读这首诗时,与少儿时我们对它的感受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尤其当我们从他乡回到家乡时,面对家乡的风物人情会颇有感触。

而当我们也到了80几岁与作者年龄相仿时,当我们在外生活工作几十年、白发苍苍回到久别的故乡,当我们见到儿童而不相识,当被笑问“客从何处来”时,想到自已一生在外的艰辛,叹人生既漫长又苦短,种种心绪涌上心头…我们与作者感受可能已经完全一样了。

还是这首诗,不同的阅历,感受与理解却不一样。

诗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读者。

经典就是这样。

一百个人诵《心经》,会有一百种般若。

一百个人读《道德经》,会有一百种无为。

我们的眼光有多高,经典就有多高。

对于经典,我们不要轻易的怀疑甚至指责。尤其是一开始学习时。

一开始就怀疑经典,往往学不到真东西。

但若永远囿于经典中,同样也很难形成自家的面貌。

艺术史是由经典作品及作者书写的。经典必须经过历史检验,得到历代专业人士普遍认可。

经典是山峰、是高峰。而艺术史不只一座山峰。

我们可以登到山顶,但是这座山峰永远属于创造山峰的人。我们登山的目的是学习筑山之法,去创造新的山锋。

学习经典的过程就像登山的过程。登山的过程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

山下,山中、山巅所看到的风景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山下时,我们寻找登山的路径很困难;登到山中时,我们会看到还有另外的登山之路;而当到达山顶时,登山的各条道路一目了然。

有时对经典的“心情投入”比行为的投入更关键。

心没贴近,是得不到真谛的。

在对经典的深入时,思维必须清醒。

(根据讲座整理,200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