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市老城厢的老地名就是一部上海史【圖文】

 還舊樓主. 2018-12-04
 
    上海老城厢位于黄浦区。所谓“城厢”,即城内和城外热闹地方的总称,这个城正是历史上的上海县城。而“南市”则相对于“北市”(原县城以北租界一带)而来。把“南市”和“城厢”合称清末已有,民国初年拆城之后,城内城外连为一体,自此形成了现代人概念中“南市”的轮廓。作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之根”,南市孕育了上海大都会,众多旧时留传下来的地名都集中在这里呈现,而显得与周边与众不同,耐人寻味。今天“图溯”带您逛一逛老城厢,品味老上海。
 
    一、城门
 
    小东门
 
    位于黄浦区东部,中华路、人民路与东门路交会口一带。大致范围为东到人民路东门路口,南到中华路东刘家弄口,西到方浜中路光启路口,北到人民路龙潭路口。
 

    因原上海县城城门宝带门(俗称小东门)而得名。宝带门旧址在今方浜中路东首人民路口,辟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建,1913年拆除。小东门与城外的十六铺紧相毗连,向有内外小东门之称,且西与城隍庙、豫园商城相邻,历来为商业繁华之地,早年各种商店尤其集中于小东门、十六铺和方浜中路一带。民国初年,华商有轨电车开辟线路也多以此处为起讫站。
 
 
    1949年后,小东门的商业主要集中在东门路、中山南路、外咸瓜街一带和城内的方浜中路东段。现随旧区改造后,东门路和外咸瓜街商务楼宇林立,已不复当年繁华。今人民路方浜路口有童涵春堂国药号;方浜中路上海老街有万有全腌腊商店、协大祥绸布店等特色老店。
 
 
    大东门
 
    在区境东部,复兴东路、中华路东口一带(复兴路与中华路有两处相交,老西门处为西口)。大致范围东至悦来街,南至白渡路,西至巡道街,北至盐码头街。旧城垣的朝宗门,原址即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交叉口处,因位于县城正东,故又俗称大东门。拆城后群众仍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大东门。现周边属居民区,为居民服务的各种商店较齐全。著名的南市螺丝商店位于中华路白渡路口;面筋弄处还有现今市区内仅存的传呼电话亭。此处西通老西门,东经复兴东路轮渡站可通浦东杨家渡,南、北是环城圆路(即人民路和中华路),11、24、64等路公交车经过设站,一向在交通上占有重要位置。
 
    小南门
 
 
    位于中华路、董家渡路、黄家路交会处一带。范围大致东至董家渡路府谷街,南至中华路糖坊弄,西至黄家路永泰街,北至中华路乔家路。旧城东南朝阳门,在今中华路、黄家路处,因城垣正南有大南门,故新开的城门俗呼为小南门。拆城后,居民仍把原城门一带地区称为小南门。如今的小南门一带多为旧式里弄住宅,商业仍较繁荣,设有食品、饮食、百货、绸布呢绒、五金、医药、家具洗染等各种商店。小南门警钟楼坐落于清代粮仓废址上,遇火灾时可迅速鸣钟报警,召集各方迅急赶往施救,在辛亥革命时曾作为起义信号楼,今仍完好,自成一景。除原有的11路环城公交车外,轨道交通9号线在中华路乔家路口设有小南门站,出行极为便利。
 
 
    大南门
 
    位于区境中部,中华路、跨龙路、光启南路交会处及周边一带。大致范围为东至中华路跨龙路,南至江阴街,西至中华路原马路桥北街(近河南南路),北至光启南路黄家路。旧县城的跨龙门在今中华路光启南路,位于正南,故又俗称大南门。拆城后,当地人们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大南门。如今这一带主要为居民住宅区,有大南门邮政所、中国电信上海中区局中华世博分局(系优秀历史建筑),附近有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原中华路沿线旧式里弄大多已拆建为成片的高层建筑。向南沿跨龙路可通陆家浜路市八中学、市南中学以及基督新教清心堂等地,出行称便。著名的梦花街馄饨店设在大南门公交站处。
 
 
    小西门
 
    在区境中部,中华路尚文路口,地当原上海县城小西门(尚文门)城门口。大致范围为北到中华路永宁街口,东到尚文路学前街口,东南到中华路学前街口,西到黄家阙路大兴街口。系上海旧城最后辟筑的城门之一。清末,旧上海县城绅民深感出城交通不便,遂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城垣西南部开辟新门,名尚文门,因当时已有老西门,遂俗呼为小西门。这里是南市区环城西南面的交通要道,东通原蓬莱市场(即今蓬莱路学前街口一带)。因北近老西门,南邻大兴街,商业都集中在以上两处,所以商店不多,设有烟糖、果品、家具、服装、皮鞋等商店,主要是居民区。附近原有著名的蓬莱电影院,现已拆除建成高档住宅区。或许因小西门最为“年轻”,11路环城公交车设站名为中华路尚文路,而不同于其他各城门地名设站。
 
 
    老西门
 
    位于区境中部,中华路、复兴东路、方斜路交会处六岔路口一带。大致范围东至复兴东路曹家街,南至中华路梦花街,西至复兴东路西藏南路,北至中华路方浜中路。
 
 
    原为旧县城城门仪凤门,旧址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口(西口)。因位于城垣正西,故民间俗称老西门。填浜筑路门废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为老西门。1914年至1918年南北两半城先后通行有轨电车,老西门交通地位日益重要,新建筑不断兴建,如1914年建共和大戏院(后为中华大戏院、中华剧场)。各种商店也先后开办,有著名的大富贵酒楼、乔家栅点心店、冠生园食品店、老同盛南货店、全泰服装店、第八百货商店等,商品种类齐全,是原南市区内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近年新建有老西门古玩茶城,较具规模。沿中华路向南不远即文庙,每逢周日旧书交易兴旺,为淘书胜地。11路环城公交的内外圈终点设在此。复兴东路、西藏南路交会处设有轨交老西门站,8号线和10号线在此交会,是一处交通枢纽。
 
 
    小北门
 
    位于区境中部,人民路、大境路、云南南路交会处一带。清末旧县城绅民深感出城交通不便,遂于1909年在城西北角增开拱辰门,因当时已有老北门,故新开的城门称小北门。拆城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小北门。原境内商业网点密布,设有医药、百货、饮食、烟糖、果品、家具、书籍、文具等商店及织袜皮革等工厂,现境内多为居民区和商务楼。人民路上有四明公所旧址,系上海民众两次爆发抗法斗争所在地。大境路口为留存至今的两段上海古城墙之一——大境阁所在,旧时“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描绘的就是此处的美景。沿大境路往东有近年迁建的海上白云观。西侧的寿宁路为著名的以烧烤和小龙虾为主的美食街。
 
 
    老北门
 
    在区境中部,人民路与河南南路交会路口一带。旧县城城垣晏海门位置在今河南南路人民路口,以位于城池正北,故俗称北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此处以东城墙上新辟障川门,俗称新北门,故北门处改称为老北门。拆城填浜筑路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为老北门。20世纪20年代起,此地逐渐成为华洋百货店的集中地。建国初期,由于商业网点的调整,曾一度冷落。80年代以来,由于豫园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各类中小百货、饮食店相继开设,这里又是商业兴旺的景象,当时有人民绸布商店、市公用设备公司机械配件厂门市部、市日用杂品公司家用电器炊事机械经营部等。后随旧城改造后沿人民路南侧旧房悉数拆迁,往东南方向不远即著名的豫园旅游商城、城隍庙、上海老街等,故鲜有商业网点。人民路旧仓街西侧有天意婚庆广场,较有规模。轨交10号线豫园站设在人民路河南南路口,人民路隧道浦西出入口也在路口以东,交通极为方便。
 
 
    新北门
 
    在区境东部,人民路、丽水路、四川南路交会处路口一带。大致范围东到人民路福民街口,南至丽水路福佑路口,西至人民路江西南路口,北至四川南路新永安路口。
 
 
    新北门原名障川门,位于今丽水路人民路口,清咸丰十年(1860年)辟筑,因辟筑前已设有北门(晏海门),故俗称障川门为新北门。城垣拆除后,新北门作为习称地名仍沿用至今。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类商铺相继开设,尤以香烛、中药、豆粮业为多。20年代后,又增设五金、颜料商店,营业兴旺,其中以出产“六神丸”的雷允上(诵芬堂)中药店驰名中外,顾客盈门。建国后,仍是商业兴旺地段。1961年豫园经过修缮开放,促使这一带的饮食、食品、百货以及各类专业商店进一步发展。为便利交通,拓宽丽水路,并在近处,设有停车场。80年代境内有大华百货公司、佳美装潢五金商店、新兴日用材料商店等。90年代后,沿人民路有上海滩商厦、福都商厦等,丽水路两侧商店密集,东侧有福民街小商品市场,都以各类小商品礼品等为经营特色。此处紧邻豫园商城,市面极为热闹,主要商店都集中在丽水路和人民路两侧。除小商品市场外,现境内还有城隍珠宝总汇、东华美钻金饰广场等,也在全市较为有名。
 
    新东门
 
    位于区境东部,即人民路、福佑路交会处一带。原为1909年增辟的三座城门之一——福佑门,俗称新东门,是旧县城中最年轻的城门之一,故后人所知不多,现地名基本趋于消失。古城公园的东门位于路口西北角。
 
    二、城内
 
    城隍庙
 
 
    位于区境中部,范围为东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达旧校场路。城隍庙系上海名胜和历史古庙,系明永乐年间(15世纪初)知县张守约就金山神庙(又名霍光行祠)改建而成。上海从宋朝开始有城隍庙,庙址在今永嘉路上,名为淡井庙,又称华亭县城隍行殿。当时上海为华亭县所辖的一个镇,故淡井庙实是华亭县的城隍。元至元廿九年(1292年),上海置县后将金山神庙改建为城隍庙,于是始有上海的城隍庙(据《吴越备史》所载,金山神庙是吴王孙皓所建)。刚改建时,规模并不宏大。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邑人集资于庙左造起东园(后又称内园,时庙基扩大为12.6亩),由于来往游人日多,庙成了城中的名胜处所。乾隆中叶,潘氏豫园售归城隍庙作为西园(时庙基扩大为37亩)并重加修葺后,商人在园中竞设店铺,于是又出现了市集。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由于商贾辐辏,百业荟萃,城隍庙遂成了著名的小商品、土特产和特色商品市场。城隍庙除以庙宇的精湛建筑艺术、冠绝一时的园林布局结构和应有尽有的特色小商品、土特产和美味食品驰誉遐迩外,还有着每年一度的各种庙会。如农历正月初三,内园例开的梅花会,会上各种名贵品种的梅花竞相争妍。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会,到处火树银花,管弦若沸,呈现一片热闹的灯市。此外像农历二月二十一日的城隍神诞辰,农历三月廿八日的城隍奶奶生日,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的三巡会,四月下旬的兰花会,九月中旬的菊花会等等,这些庙会都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抗战爆发后,南市为日寇占领,景物全非,庙会始全部陷于停顿。城隍庙于民国前,曾先后遭受二次大火及三次兵劫,庙宇时毁时复,但庙基仍有增无减,一度达70余亩之多。民国后又遭三次火焚,至1926年始建修成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庙宇。大殿于1926年重建后,秦锡田有记云:“殿高四丈八尺,深六丈三尺三寸,以水泥为材料,不用一砖一木,而彩椽画栋、翠瓦朱檐,仍沿古神庙之仪制……”,建筑壮观。抗战后,为了有别于当时租界内所建的新城隍庙(位于金陵西路连云路口,今废),城隍庙又称老城隍庙。
 
 
    1949年后,庙屋又遭破坏。庙废后,城隍庙商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成了大型的综合性商场。1966年后,庙屋毁弃,后正名为豫园商场。1980年庙屋开始修复,1981年竣工后改辟为工艺品商店。至今仍为商业繁盛和游览名胜之地,沪人习惯上仍总称整个豫园地区为老城隍庙或城隍庙。
 
    小世界
 
    位于区境中部,原旧城北部。1918年在今福佑路、豫园商场西侧建一游乐场,初名劝业场,不久毁于大火。后由一李姓重建为钢筋水泥的三层楼建筑,仍为游乐场,底楼唱京戏,二楼唱绍兴戏,三楼是夜花园(喝茶兼听戏)。因延安东路西藏路口有个大世界,这里规模较小,故称小世界。抗战后成为倾销美国“剩余物资”的商场,称“世界商场”。1949年后曾封闭多年,至1956年改为邑庙区文化馆,除演戏外,底楼还放映新闻科教片。1960年因区县撤并,与蓬莱区文化馆(在文庙路)合并,这里改建为文化电影院及市百货公司小商品批发部。如今已成为豫园商城的一部分。现部分老年居民仍称这一带为小世界。
 
 
    虹桥头
 
    位于区境中部,地当旧城内中心区域。在复兴东路、望云路一带。因在填浜筑路前,这里有一座桥称虹桥,因地处桥头,故称。虹桥又名望云桥,原城内跨肇嘉浜的桥梁,在今复兴东路望云路口。这里曾是旧县城中最繁华的地方,故旧书中经常有提及此名,今有一小街巷,名为虹桥弄,在复兴东路南侧与之并行,为旧名遗存。现周边一带为居民区,多旧式里弄和传统中式民宅。
 
 
    小桥头
 
    位于区境中部,旧城内中心区域。在凝和路、蓬莱路、望云路交叉口一带。因原中心河和薛家浜交汇口有一座小桥,这里地处桥头,故称小桥头。周围一带属居民区,多为旧式里弄。
 
 
    露香园
 
    位于区境中部。系历史名园,亦称顾氏别业,今废。旧址在原南市区西北角,今大境路、露香园路一带,东临九亩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顾名世修建私园,得石一方,石上刻有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写的“露香池”字,遂以名园。园大数十亩,内有碧漪堂、阜春山庄、积翠岗、露香阁、独莞轩、分鸥亭诸胜景。其中露香池广十亩,植红莲,开时池水欲赤,称一邑之胜。顾氏衰落后,园渐荒塌,园内青莲座改建为青莲禅院。道光中叶,露香园园址改为社仓及火药局。未几,火药焚,各建筑物俱毁。后设演武厅于其东偏,俗称九亩地。1949年前这里是旧社会藏污纳垢之处,流氓地痞活动猖獗,1949年后才改变了面貌。露香园曾产水蜜桃,甘而多汁,远近闻名,惜园废后桃亦不存。相传顾名世孙媳韩希孟工于刺绣,有名的“顾绣”即源于此。乾隆《上海县志》卷一载:“顾氏露香园组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无。小民也可以糊口,略于纺织等。其法劈丝为之,针细如毫米,半多男工。匠绣素绫作屏障,值甚贵,各方争购之”。
 
    九亩地
 
    位于区境中部,在旧城厢的西北,原为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露香园荒塌后,园内的青莲座改为青莲庵。清嘉庆年间,青莲庵左前辟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俗称九亩地。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今旧仓街东青莲街间建积谷仓,廿二年(1842年)毁于火药爆炸,仓废,以后在旧址设硝磺局。同治年间,演武场东侧建有火药局、改过局等,人们亦习称为九亩地。嗣后习俗所称的九亩地范围扩展到东至旧仓街,南至上海市实验小学,西至青莲街,北至高墩街以南。宣统元年(1909年)清厘查丈,实计地为65.98亩。
 
 
    辛亥革命后,裁撤火药、硝磺等局,改过局原址变为杀人场。1915年在今大境路露香园路处设有新舞台,数年后新舞台遭火焚毁,嗣后开明公司于此造房称开明里,为旧式里弄。抗战爆发后,南市为日寇占领,九亩地一带赌台、烟馆林立,成为藏垢纳污之地。1949年后人民政府荡涤污垢,才使九亩地出现了新貌。目前九亩地仍是大境路及露香园路一带的统称,主要为居民区,多旧式里弄。内有著名的上海市实验小学和十余家零售商店及一所菜场。现随旧区改造后,除实验小学和开明里外已悉数拆迁。
 

    蓬莱市场
 
    位于区境中部,在旧城厢西南,座落于小西门内学前街,北临蓬莱路,南靠永宁街。抗日战争前因经营国货著名,又称国货商场。1927年由无锡资本家匡仲谋出资建造,占地10亩左右,建成后分屋出租,供人开设商店。市场呈长方形,南北较东西略宽,四周围以商店,四面各有牌楼门一座。场内、外路路相通,设有绸缎、布匹、服装、鞋帽、文具、百货、电器、西药、糖果、饮食、自行车、搪瓷玻璃器皿等商店,以及售报处、画室、蓬莱银行和天乐窝剧场,是上海唯一的国货市场,声誉远播南洋。1928年后至抗日战争前夕,匡氏又先后于东、南两侧建造起蓬莱大戏院、南方剧场(后为南市区少年图书馆)和蓬莱夜花园(后为永宁街小学),于是蓬莱市场又成为居民娱游之地,视前更为热闹,“蓬莱市场”一词也渐渐成为市场周围一带地区的习称地名。抗战爆发后,蓬莱市场为日寇战火所毁,成为一片废墟。直至解放前仍为小商贩、书摊、说书、竹棚剧场、溜冰等活动场所。解放后经改造扩建,分为云南中学、市十中学、区少年图书馆、南市区体育俱乐部和一些商店的新屋,成为原南市区文化、教育和商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后周边旧区改造,蓬莱电影院已拆除,现境内多高层住宅。
 
    黄泥墙
 
    位于区境中部,旧城内临西南城墙处。背临半段泾(今蓬莱路),在今蓬莱路原蓬莱市场,即学前街口一带。清咸丰至光绪年间,这里原是旷地,有卫姓桃园一座,以盛产名种水蜜桃驰誉遐迩。当时上海的水蜜桃以龙华和黄泥墙两地所产者为佳,而黄泥墙水蜜桃尤为精品。卫氏桃园种有桃树300多棵,以园主人培植有方,灌溉得法,故每届桃熟时节,结实累累,桃大而有红色斑点,味甜美又富于汁水,远近采购,供不应求。光绪年间园之左右,房屋渐密,空气窒塞,桃树结实日稀,然味则不变。不久渐集成市,地价日增,园主种桃所入渐少,且桃树也难复盛,结实将失本真,遂将桃树伐去,改建民房。自此,黄泥墙水密桃佳种遂绝。今地名已鲜为人知。
 
    三、城外
 
    新开河


    位于区境东部,大致范围在人民路、新开河路、中山东二路沿黄浦江一带。新开河原为天后宫旧基。清同治年间,由外商开凿,西名洋泾浜,即新开河。东引浦水,西达城濠(今人民路),北通洋径浜(今延安东路),连接法租界的周泾等水,在当时陆上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有利于水上运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填河筑路,名新开河路。1911年在马路中间造房后(西为救火会,东为招商局车库),路分为二,名新开河北路、新开河南路。抗日战争前,此处是海味行、北货行的集中地。1945年日寇侵占期间,日军封锁南市,此处从此商业冷落。1949年后成为居民、少数商店和仓库混杂区,直至80年代,这一带仍多为工厂、居民住宅、码头仓库,沿黄浦江还有粪码头、垃圾码头。20世纪末经旧城改造,南北二路已合并为一,沿江与外滩景观带连成一片。现境内有古城公园、黄浦江游览十六铺码头等,西近豫园商城。
 
 
    十六铺
 
    位于区境东部,在小东门外东门路的南北两侧。原是清朝后期上海城厢内外十六个铺中的一铺。“铺”是区域名称,当时城内有一、二、北三、南三、四、七、八、九、十、十二、十五、十九、二十、廿二等十四个铺,城外有十六、廿三、廿七等三个铺,后廿三、廿七两铺合为一段,算作一铺,故合之为十六个铺。当时十六铺范围为东到黄浦,北到方浜(今东门路),西至城濠(今中华路),南至万豫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路。在清道光廿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前,十六铺已是商业繁盛的地区,当时商业主要集中在它南首的大东门及廿三铺的小南门一带。到了清末民初,原大东门及小南门一带的商业逐渐北移,于是十六铺北首的小东门外后来居上,遂成为南市商业最繁荣的地区。民国后其他十五铺的名称都无形取消,唯十六铺因商业上习称已久,故独保留至今。
 
 
    民国年间人们习称的十六铺范围已稍有改变,为以东门路为中心,北至今龙潭路一带,南至外马路和今中山南路的北段以及里、外咸瓜街的北段。当时这里是南市商业的中心。沿浦江码头一带都是批发商的库房;东门路和方浜东路周围是银楼、皮货、海味、鲜咸鱼、腌腊、水果、地货、棉布、绸缎、参茸、药材、苎麻和桐油等业商号集中的地区;银楼、皮货行集中在东门路和小东门口;南北货、海味行集中在原阳朔路;地货行集中在东门路口;鲜咸鱼行集中在今中山东二路;闻名全沪的棉布、绸缎业“三大祥”(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都开设在原方浜东路;水果批发行集中在今龙潭路;参茸、药材行集中在里、外咸瓜街;腌腊、苎麻和桐油商号集中在老太平弄和今中山南路。以上各业均分批发和零售商,也有两者兼营的。1949年后,因十六铺和小东门实相毗连,故又统称为小东门。内、外小东门的商业主要集中在东门路、中山南路北段和方浜东路东段。在小东门外的外成瓜街北段,设有”十六铺集市贸易”和国营副食品交易市场。小东门、老西门和豫园商场(城隍庙)是原南市区的三大商业网点。1980年代改建客运码头。1991年中山南路拓宽后,此处成为连接外滩与南浦大桥的交通枢纽。经历旧区改造后,原阳朔路已撤销,东门路、外咸瓜街一带已建起新的商务楼宇,有著名的十六铺轻纺面料城。老太平弄上有十六铺粮油食品交易市场。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十六铺除地下工程外,地面在位于新开河以南、东门路轮渡站以北、东临黄浦江、西至中山东二路的占地3.04公顷区域造绿约1.36万平方米,江边建12个大型游船泊位,从而将原有规模最大的十六铺客运站,改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和文化娱乐功能一体的现代化水上旅游中心。
 
    关桥
 
    位于区境东部,范围包括白渡路、外马路一带。清光绪廿三年(1898年)马路工程局筑外马路的同时,在肇嘉浜上近黄浦江处,修筑一座长达7.8米的木桥,因南海关(原称大关,在小东门外)位于不远处郎家桥救生公局处,始称大关桥。光绪廿七年(1902年)海关移址老白渡外马路,桥称关桥,江边的码头也称关桥码头。次年,关桥由木结构改建为水泥结构,1915年后填肇嘉浜(近黄浦江处)筑白渡路时桥废,因有关桥码头,居民习惯上称这一带为“关桥”。
 
 
    以后这里是上港十二区的码头,专门装运蔬菜,有上海副食品农贸市场关桥分场,还有全市著名的关桥水果交易市场。现为居民区,为居民服务的各种商店齐全,沿江复兴东路码头改造为滨江商业圈,其中有3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仓库改建成精品酒店、音乐酒吧、高级会所等。
 
    王家码头
 
 
    位于区境东部,大致范围是指中山南路、王家码头路一带。一百多年前,这一带曾是黄浦江的岸线,建有一座码头供客商木帆船停靠,是当时浦江一带一个重要的商船码头。当时,该码头由一个王姓(家住王家码头路237弄内)所垄断,遂称王家码头。随着浦滩岸线不断向外扩伸,码头废。当时的码头岸边即今天的中山南路。这一带是原为居民区,多旧式里弄,还有一些零星的小商店和一所王家码头地段医院。现随旧区改造后将成为商务区。
 
    董家渡
 
 
     位于区境东部,在董家渡路、外马路口及周围一带地区。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初为北仓渡,明代郑洛书在此设船渡。后浦东有一董姓,改进为双桨船,可一次载客23人,每次每人收费三个铜板,在此来回摆渡,遂改称董家渡。清代,董家渡一带帆樯林立,货栈作坊栉比,商业繁荣。小刀会起义时遭法军排炮轰击,建筑物大都毁坏。居民仍习称此处为董家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辟路,以渡口董家渡命名。沿路往西有董家渡天主堂。黄浦江边有市轮渡通往浦东塘桥。今董家渡路的中华路至外仓桥街一段曾叫小南门(大)街。
 
     陈家桥
 
    位于区境东南部,大致范围在苗江路、半淞园路一带。苗江路原是一条通河的小浜,据传,靠近苗江路的原半淞园路212弄一带土地,当时属一陈姓所有。他为了便于通行,在小浜上架了一座宽约80厘米、长约3米的小石桥,于是周围方里都称之为陈家桥。桥的位置约在后来的南车站路消防队至半淞园路第一小学处,1927年填浜拆桥后,百姓仍习称这一带为陈家桥。1960年成立街道办事处,即以陈家桥命名。2010年世博会前,这一带居民区全部东迁,改建为园区一部分。
 
    斜桥
 

    位于区境中部,原南市区与卢湾区毗邻处。泛指今陆家浜路、方斜路、肇周路、徐家汇路、制造局路五条道路交汇处一带地区。因已废的斜桥得名。斜桥斜跨在肇嘉浜上,呈东南——西北向。明弘治《上海志》已有斜桥的记载,这里很早就是船舶的停靠地。开埠后,西人开新濠河(即陆家浜西段)通斜桥连肇嘉浜,斜桥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这里水路是肇嘉浜、陆家浜的交汇点;陆路有方斜路,车马往来,行人拥挤,是当时西城外通城厢的要道。制造局路通江边码头连接浦东周家渡,沿浜尚有便道小路,交通繁忙,市面繁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人在徐家汇路、方斜路上修建有轨电车道,遭肇嘉浜上另建新桥,不久国人填桥北的肇嘉浜筑肇周路,新桥废。原桥身历年曾有修建,1908年重修桥栏,1926年填陆家浜筑陆家浜路时桥废。因桥的历史悠久,地处交通要道,群众仍习称这一带地区为斜桥。建国前桥南多殡仪馆,附近为商业区。北面有著名的沪南体育场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俗称红房子医院)。

 
    唐家湾
 
 
    位于区境中部。泛指肇周路、唐家湾路一带。唐家湾原是一条弯曲的小河浜,宽十米,通肇嘉浜和陆家浜,通行柴船,浜名起于何时无考。据传说因浜两边居住菜农,多数姓唐,故称唐家湾。以后唐姓的居民陆续他迁,浜边逐渐造起了住房,这时居民中吴姓居多,唐家湾口肇嘉浜上的一座石桥称为吴家宅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填筑肇嘉浜,唐家湾也填筑为路,名唐家湾路。填浜后,居民仍称这一带为唐家湾。现为住宅区,多为旧式里弄,正处于拆迁中。在肇周路、唐家湾路转湾角上有唐家湾菜场。肇周路上通行公交车,是一处交通要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