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疑青藏高原4万年前人类遗址?因为你不知道那时候地球多暖和!

 Sedentarius 2018-12-04

今天白天,一则考古消息刷了屏,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中科院公布,在海拔4600米的藏北羌塘高原上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Nwya Devu)。这个遗址位于藏北那曲申扎县以北,西藏最大的湖泊色林错附近。

​尼阿底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记录。这一发现,还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这一消息也发布在《科学》杂志上。

​按新闻稿所言,4万年是目前所知人类踏足青藏高原的最早时间,4600米是迄今为止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记录。这一发现刷新了人们对青藏高原历史的认识。

​而网友们最大的质疑,也事出有因。

海拔4000米基本是现代人类聚落的高度限制,生产力极端低下,抗御能力更差的古人类,怎么可能跑到4600米处生存呢

​但是,挖掘出来的大量尖锐石器,产品规范、精致、锋利,证据清晰、坚实,地层依据、年代明确,无可否认。

​还有的网友说,4万年前青藏高原没那么高,也就2、3000米吧!所以有可能!——但这是不对的,青藏高原测得的近世平均隆升速度为每年0.6厘米,每1万年60米,4万年也就240米。

所以,4万年前,这个遗址海拔高度也在4350米以上,跟今天差不了多少。

​那么,真的是史前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能力无与伦比么?也不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动植物,光有人行,长期生存也不成啊

​这个问题就不是考古人员自己本专业能回答得了的(事实上考古队也没有给出直接解释),这就需要地质学家、古气候学家、古植物学家来回答。

​早在20年前,中国的古气候研究人员就发现,4万年青藏高原的状况与今天截然不同。只是作为专业科学研究,公众从未了解到过(甚至很可能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怕也多不了解)。

我也是在半年前,才通过阅读论文,偶然得知此事的——所以我听说这个4600米高处、4万年前的人类遗址就毫不惊奇了,而是感慨——终于可算发现了!

那我就来个现学现卖,给大家来科普一下3、4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个啥样。

【古代大湖揭示的秘密】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分布区, 湖泊演化是高原环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雅风先生(1919-2011年),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冻土、寒区旱区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先驱之一、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施雅风院士
施雅风院士

​以施雅风院士为首的地理地质工作者发现,青藏高原的湖岸高处,由残留的砾石、蚀崖坎构成的古湖岸线分布明显、广泛。

而且最高的古湖岸线,比现代湖面普遍高出3、40米。最高的有高出160、甚至200米的(现今干旱的西北部阿里地区)。

​由此确定的古湖泊面积,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几倍,最大可接近14倍。也就是说,相对于当年的广阔面积,今天的这个湖泊几乎算是干涸了——这就是有名的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中国的“天空之镜”
察尔汗盐湖,中国的“天空之镜”

​最著名的、体量庞大的青海湖,古代湖泊面积也是如今的1.7倍,古湖面海拔比今天高140米。这个“高湖面事件”也引发了古气候学家的关注。

​而根据地质沉积测年数据分析,这个大湖期的出现年代大致相近, 在 4万年前至 3万年前居多。由此,科研工作者命名了一个“青藏高原大湖期”。

李炳元:青藏高原大湖期 地理学报2000.3
李炳元:青藏高原大湖期 地理学报2000.3

​青藏高原大湖期的普遍存在, 表明作为末次冰期间冰段,这时的青藏高原水份丰富,气候普遍湿润。降水量比现代高出40%乃至一倍以上。

而沉积物中的孢粉记录和冰芯记录还揭示,当时气候不仅湿润,而且温度也较现在高,高出现代 4℃!

【气候成因?】

当时青藏高原已经接近现代高度,也就比现代低200米左右,短时期内如此大的气候变化不可能与高原隆升有关系

根据研究,是这一时期太阳入射辐射大幅增加,尤其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地球进入暖期。这不仅提升了高原的温度,还增强了印度洋夏季风的强度。

热带洋面的旺盛蒸发,助长了西南季风吹越过喜马拉雅山,携带丰富水汽,输送到青藏高原。

这一时期,青藏高原温暖湿润。根据降水量-蒸发量的平衡重建计算,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比今天高70%,大部分地区达到2倍,阿里地区更是达到4倍、5倍

​很多现代分离的湖泊,当时形成了统一的大湖,就连云南滇池的面积也是现代的3倍。至于中国中东部,那时候基本就是个热带雨林,太湖及以东都是海湾。

根据古孢粉资料,针叶林带向西北延伸到高原中部,也就是今天的青藏线附近。高原的东部、南部更是针叶阔叶混交林带。西北部则为草原-荒漠草原区。

柴达木盆地内发育了草原草甸植被,而非现代的荒漠植被,周围山地发育有森林。而青海湖四周的高山上,那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

因此,海拔降低为4400米,然后温度再比当今高 4℃,相当于海拔再下降600~800米,等同拉萨的海拔高度;然后又因为降水量高一倍以上,地处草原,原始人类是可以存活的

​事实上,尼阿底遗址古人类生存的年代也被测定为4—3万年前。

【后来呢?】

大家自然关心,后来呢?

很不幸,随着地球进入末次冰期盛冰期段(人类史前最后一次冰期),从2.8万年前之后,直到近1.5万年前,青藏高原随着整个地球出现了严重的降温,平均温度比现代低 7℃,更比“大湖期”低了 11℃。至于降水量,也只有现代的一半

这一时期,高原冰川面积是现代的7.5倍。河湟谷地的西宁市一带已在冻土下界之上。青藏高原进入了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时期

至于很多人想知道的,这个遗址的古人类究竟是藏族还是汉族的祖先。根据其他遗址的发展基本可以肯定,这些最早登上世界屋脊的古人类,都被恶劣的气候灭绝了。

直到1.4万年前,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才重新出现较小的人类遗址。

在1.4万年前到距今4000年前,随着温度提升,青藏高原又出现了一次暖湿期,只是强度不如3万年前

侯光良等: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全新世中期人类扩张的时空模拟 第四纪研究 2017.4
侯光良等: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全新世中期人类扩张的时空模拟 第四纪研究 2017.4

​这次鼎盛期(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7000年前,比现代高 2.6℃,青海湖面积是现在的1.5倍。整个高原东缘区呈现出勃勃生机,青海湖区呈现为疏林草原。

人类活动迅速扩张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其中许多区域现今为无人区,都发现了石器遗址

而根据分子遗传学的证据,这一批迁入高原的古人类,才是现代藏族的先祖

与此同时,在地球其他地方,人类趁着这个温暖期,才驯化了植物,出现了文明。

近4000年来,气温有所降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青藏高原高寒干旱的气候、稀疏脆弱的荒漠草原植被。藏族先祖重新定居到海拔 3000米以上地区

【打破砂锅问到底】

地球出现如此重大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太阳岁差的影响。在日、月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并不固定,呈现为绕一条轴线缓慢而连续地运动,大约25800年旋转一周,描绘出一个圆锥面。

施雅风等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最盛时的冰川与环境 冰川冻土 1997.2
施雅风等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最盛时的冰川与环境 冰川冻土 1997.2

​这就使得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有一个2.5万年的变动周期。这导致地球温度波动量达10~12℃。

冰芯信息的记录温度也正是如此:距今4000~1.5万年前暖,1.5~2.8万年前冷,2.8~4万年前暖,大约1.2万年为半个冷暖周期。

当然还有其他天文周期影响的叠加。也就是说,本来地球现在其实正处于太阳辐射周期的冷期,甚至还远未达到最低点(还要持续8000年)。但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却有可能改变或者减缓这一基本特征。

所以说,所谓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也真算不了什么。

​————————————​

补充一点,大家对这些3、4、7℃的平均气温变化看着没啥感觉。举例子吧,所谓著名的明清小冰期指1550~1850年之间全球气温偏低的时期,至于有多冷?比20世纪偏低1℃,最冷的时候低2℃。

​但这不到2℃的变化已经足以让海南北部冬天下雪,接连不断的灾荒也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清朝也受重大打击。在古代,0.5℃的均温下降已经足够制造大饥荒。10~12℃的波动,想想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