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年后的初冬,636岁南京鼓楼公园美如画

 夕阳红老来少啦 2018-12-05

历时5年修葺后的第一个初冬,银杏金黄、红墙黑瓦、檐角高翘,焕然一新的鼓楼公园再次撑起金陵城的壮美有序、和谐庄严。

登上城墙,它与紫峰大厦近在咫尺。当代与传统遥相呼应,深藏身与名。

鼓楼这个词,不是南京独有的,比如北京和西安就有。在中国古代府、州、县治所在的城里,一般都建有鼓楼和钟楼。鼓楼,用作平时报时,催促文武百官勤于政务,提醒百姓辛勤劳作;钟楼,用作战时报警。

南京傍晚的鼓声响了几百个春秋,虽然鼓楼不是南京特有的,但南京鼓楼却是特别的。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按照“左列鼓架,右建钟楼”的布局,朱元璋下令在黄泥岗上修建钟鼓楼。因为它是明朝都城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洪武二十八年修撰的《洪武京城图志》记载:“鼓楼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名黄泥岗。钟楼在鼓楼西。”

北京东路与北京西路、中山路与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条主干道交汇点西偏的山岗上,就是鼓楼岗的本名,高耸于城中。在此建钟鼓楼,居高临下,晨钟暮鼓,钟声远播,昭示南京迎来新的一天。

史料记载,明代南京鼓楼空间形态复杂。分上下两层:上层的木结构殿宇中摆放有大鼓、小鼓、云板、点钟、牙杖四、铜壶滴漏、三眼画角等,用来昼夜报时和迎王、选妃、接诏等,极尽奢华。下层为城阙式台座,中间并列辟券门3道,前后贯通,供人们行走;台座前壁左、右两端各筑券顶石级台阶一条,供人上下,台面梯空之上各建歇山檐棚顶梯亭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各开两口漏窗,用来自然采光和通风。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后,鼓楼在连年的战火中已成一片废墟。

现存台座顶上正中三开间重檐歇山顶的木构建筑,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建。

清康熙年间钟楼被毁,只留卧钟,后被迁至大钟亭,同时鼓楼城楼不存,只剩城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十一月初一,康熙皇帝为根治黄河、整顿吏治来到江宁,初二登上鼓楼城台凭高远眺,纵览金陵风貌。次年,两江总督王新命等将圣谕刻石,在鼓楼城台正中树“戒碑”,为了保护碑,又在它上面建楼,因此,清代南京鼓楼又称碑楼。由于康熙曾登鼓楼城台,重建后的鼓楼名为“畅观楼”。

清代重建的南京鼓楼沿用明代砖砌城台。上部城楼为单层重檐歇山(重檐就是两重屋顶)顶殿堂式建筑,殿身三间三进,使用通柱造做法,墙体三面围合,柱、墙均有收分。

碑楼规模与明代城楼相比大大缩小,使城台顶部由原先的全部为室内和廊下空间,转变为露天平台正中设重檐歇山建筑的形式。

19世纪初,凡出入南京,必在南京门户--下关,下船或下车,且只有通过一条北南干路进入市区。鼓楼,正位于南京市中心。

192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了鼓楼公园。这与一个人有关系--中国近代水利之父李仪祉先生。

1915年,李仪祉学成归国。是年北方大旱,南方大涝,国内急需水利人才。清末状元张謇在南京开办河海专门学校,收到邀请后,李仪祉欣然应允,任教务长、教授一职。

南京城,从北边下关到南边雨花台这一条主干道基本平坦顺畅,唯独鼓楼处地势突然高起。有关部门听说河海专门学校有个懂土木工程的李教授,便寻上门来。李仪祉顾及民生,欣然揽下这桩“闲事”,设计了鼓楼公园。

根据设计,南京鼓楼公园周围设置木椿铁网作为围墙,并种树一圈,以此划出了公园界限。公园里还栽种冬青和红枫,径路为平整的青石平台,以及青石平台和鹅卵石组成的冰纹石小径。公园周边还建有多处花台、音乐亭、露天桌椅板凳。擅长用水的李仪祉还设计了一台喷水机,可以在公园里养鱼,超前的现代设计理念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千禧年跨年时候,鼓楼广场还制造了人工降雪,几乎全南京的人都涌到了鼓楼,满街的人水泄不通。

2008年,鼓楼公园成为奥运圣火传递在南京的最后一站,南京人里三层外三层把这里围起来,共同见证圣火在南京被点燃的时刻。

时光流淌,岁月如歌。关于鼓楼、关于金陵的故事,还在未完待续中……

来源:南京发布

编辑:付鑫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