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编这套大书,编委得了“红眼病”

 星河岁月 2018-12-05

▲《荆楚文库》首批图书在武汉开印时,《荆楚文库》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张良成(左二)带队在印厂查看图书印刷质量。  《荆楚文库》工作委员会 供图


首批面世图书89种116册,整体工程计划10年完工。


工程共收录历代文献和今人研究专著1372种,约1600册。


20多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审核把关。


13家出版单位全力投入,共同打造精品。


这一串数字说的都是湖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荆楚文库》。


从先秦的屈原、宋玉,到近代的杨守敬、黄侃等,湖北文化巨匠层出不穷,留下了大量典籍。为整理保存荆楚文脉,2013年,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提出实施《荆楚文库》出版工程。


这一提议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多方保障。


专家定体例

编辑部七改篇目


《荆楚文库》的编纂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参与。经过研究,编纂出版委员会总编辑由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冯天瑜担任;著名出版人、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周百义任编辑部主任。此外,编纂出版委员会的20多位编委均为湖北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他们为《荆楚文库》出谋划策,审核把关,保证丛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编纂出版《荆楚文库》是一项重托,也是一种幸福,在充满友情与支持的氛围下,与年轻人一起来做这件事,这是我晚年最大的愉快,也是我最后要做的一件大事情。”接任《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总编辑一职时,章开沅已88岁高龄,在他看来,与一般的著述不同,《荆楚文库》属文献整理工作,可流传千秋万载,有利于后代子孙。彼时,冯天瑜也已73岁,他饱含深情地说,清末民初以来,荆楚前辈学人曾倾尽心力修纂“湖北书徵”“湖北文徵”等鄂省文献集成,但困于时艰,终未成编而抱憾。这一代学人,得新时代赋予的优越条件,有望成就5亿字规模的《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工作,实乃苍生之幸。


在章开沅、冯天瑜等学者的指导下,编辑部经广泛调研和爬梳整理,并反复征求省内外专家的意见,历时一年多,经过七次修改整理,最终决定《荆楚文库》收录历代文献和今人研究专著1372种,约1600册,分为甲乙丙三编,甲编为文献编,乙编为方志编,丙编为研究编。具体而言,“文献编”是从先秦至民国众多典籍中遴选出的代表性著作,收录725种;“方志编”收录396种,包括了现存的绝大部分湖北旧方志;“研究编”收录图书251种,包括研究荆楚史地文化、荆楚人物、荆楚风物的重要现代学术著作和工具书。编纂出版工程预计10年左右完成。


专项规范陆续推出

确保每一个质量环节


精品出版离不开编辑的辛勤付出。参与《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发扬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确保每一个质量环节,力争打造传世精品。


“人生难得几回搏,既然需要我,我还能做点事,那我就做,无非早死两年。”《荆楚文库》编委阳海清以抱病之躯,担任“方志编”编纂小组组长。他与时间赛跑,带领着一批中青年队伍,全力以赴投入到湖北历代旧方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中。阳海清因高血压导致肾病,每当病情加重,就到医院住一阵子,待病情稍有缓解,便又回到家中,继续伏案工作。“每次出版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们希望将瑕疵降到最低。”《荆楚文库》编委刘玉堂说,按照出版进度要求,他曾需在8个月内集中校改、增补自己的5本专著,还需审校老师张正明的2本著作,共计约380万字。那段时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用笔点着逐字看,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因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严重充血,别人还以为他害红眼病。


《荆楚文库》的编辑出版主要由湖北省内13家出版单位承担,各社都挑选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编辑负责。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在该社文史古籍编辑部的基础上,成立《荆楚文库》项目编辑部,专心从事文库项目的编校工作。2015年和2016年,该社又先后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招聘6名古籍整理相关专业毕业生,利用老编辑带年轻编辑的“导师制”等方式,通过业务培训,培养古籍出版人才。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为鼓励旗下出版社做好图书出版,将《荆楚文库》承担数量和完成情况作为各子公司的年度考核目标,并利用精品出版资金对《荆楚文库》图书进行资助,帮助出版社提高编校质量,补充古籍出版人才。


为保证编纂质量,《荆楚文库》制定了《〈荆楚文库〉编辑出版管理规定》《古籍点校条例》《内文版式规范》等编纂工作规定,规范出版流程;推出《〈荆楚文库〉出版资金资助标准及拨付管理办法》《编辑部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财务、人事、档案方面的制度,推进编纂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奖惩与督办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有出版、印制单位参加的生产调度会。


纸书成文化名片

数字化已扬帆起航


自2015年年底编辑部统筹安排出版社启动编辑工作,目前已出版图书89种116册。其中,既有属于文献编的《老子绎读》《鬻子校理》《楚辞》等传世古典文献整理本,《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秦简牍合集》等新近出土古典文献整理本,《吴禄贞集》《张难先集》等湖北近代人物文集(集文截止到1949年);也有属于方志编的《大别山志》《琴台纪略》等专志,以及属于研究编的《楚史》《湖北文学通史》《辛亥首义史》等今人研讨湖北的论著。“《荆楚文库》已成为湖北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也成为荆楚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张良成介绍,这些图书先后在全国图书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主要展会上展示,受到业界和社会的关注与好评。


《荆楚文库》丛书是公益性的文化产品,编纂出版的目的之一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因此所出版的图书都将赠送给国家、省以及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湖北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以及海外华文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在日前举办的首发式上,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省长王晓东向国家图书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8家单位赠送了首批图书。


为扩大文库影响力,《荆楚文库》数字化工作也已启动,将对所有入选图书进行数字化改造,以适应新媒体和网站的数字化传播,提高文库利用率。编辑部还委托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制作《荆楚文库——书人书事》专题片,现已制作播出20集,展示出《荆楚文库》重点书目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