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岱:我这样教《雷雨》(郑桂华点评)

 山湖微波 2018-12-05


我这样教《雷雨》


执教:王  岱    点评:郑桂华


(1.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北京 100102;

2.上海师范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234


[本文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17年第11期]


摘  要:在《雷雨》教学中,教师力图引导学生拒绝程式化阅读,从而使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贴近文学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与学生和文本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主体,敬畏文本主体。显示了一种将文本类型的相关知识、阅读技能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的阅读教学追求。

关键词:文学阅读教学  贴近文学  贴近人性  平等对话


王岱老师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看过话剧吗?

生:看过《哈姆雷特》。

生:看过《雷雨》。

师: 还有什么?

我们可能经常会看电影,但真正接触话剧的机会不算太多。中国过去是没有话剧的,我们有的是戏曲。比如说《三堂会审》《霸王别姬》。话剧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文学体裁的成熟,一般会在几个人,甚或是一个人的手里成熟起来。

中国话剧就是从曹禺手中成熟的。有了曹禺,中国的话剧就有了与小说、散文、诗歌比肩的地位。《雷雨》这部剧,到今天八十多年了,长演不衰。可见《雷雨》和曹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请一个同学复述剧情,学生、教师补充。(略)

展示PPT简介曹禺。

主要人物关系:

侍萍      蘩漪     四凤

 

鲁贵   周朴园    周萍   周冲   鲁大海

师:大家看一看他们有什么关系?能讲清楚吗?我一点这个鼠标你会大吃一惊。(点鼠标)什么啊?

  侍萍      蘩漪       四凤

鲁贵      周朴园    周萍    周冲     鲁大海

生:三角恋。

师:几个三角?

生:五个。

师:嗯,五个三角。咱们同学读文学作品读得相对来说比较多,最起码看肥皂剧看得不太少了,对吧?肥皂剧,最重要的你知道靠什么来往下演绎吗?

生:爱情。

师:对,靠爱情。有的同学说靠三角关系进行演绎。一般情况下,二流作家写一个三角就会写得精疲力尽,你看看曹禺,八个人竟构成五组三角。还写得那么如鱼得水,可见他笔力,不服不行啊,至今还没看到能写五组三角写得这么漂亮的人。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文学作品要去写爱情?

生:我觉得他想用爱情来体现那个社会的原貌,就是用爱情的变化来展现出他的社会。

师:对,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他的爱情会折射社会,会折射人性。咱们的课本选的是第二幕,写了两个大的场面。

生:第一场写了鲁侍萍和周朴园三十年的恩恩怨怨,第二幕是写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斗争。

师:你们最喜欢看哪一场?

生:第一场,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关系显露了,然后带动了情节的发展。

生:我比较喜欢看第二幕。因为就是在鲁大海去找周朴园讨说法的时候,才能完全体现出周朴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这位同学是说第二场更能展示周朴园的本质。大家考虑下,第一幕主要是他的家庭生活;第二幕实际上它不只是一个父子之间的斗争,更重要的是?

生:资本家和工人阶级。

师:嗯,对。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更重要的是把斗争推向了社会。从社会这个领域去写周朴园。当然,我们在欣赏话剧的时候可能更喜欢欣赏什么?你看这两场的时候,你最纠结的是哪一场?

生:第一场。

师:嗯,是第一场。所谓“纠结”在戏剧中实际上就是矛盾冲突。剧要想吸引人,必须要靠矛盾冲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戏”,剧要有戏,没有了戏,剧就完了。看这两场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第一场更纠结。

我就提一个问题,周朴园和鲁侍萍到底是咋回事儿呢?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咱别着急,先来读一读剧,然后一定要从文本中去分析。戏剧的语言很有琢磨头,我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略)

(全体鼓掌。)

教师请学生点评同学的朗读。(略)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生(侍萍的朗读者):我觉得他并不爱鲁侍萍,因为所谓爱情,一定要有衡量的标准。他们的爱情可能只是年轻时的冲动,可能就只是恋人间所谓的山盟海誓空对月而已。我觉得爱情应该是相濡以沫至终老。他抛弃了鲁侍萍,他们并没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以这根本就不能说是爱情。(台下鼓掌。)

师:好,那你来讲一讲。

生:我觉得他在之前是爱的。

师:剧本的哪处能表现出来。

生:在第55页。

生:“我要我的旧雨衣”,他的旧雨衣就是三十年前的那个雨衣,还有那件旧衬衫。

师:他要旧的,你就觉得爱?

生:他是回忆过去与侍萍的接触。

师:还有吗?

生:还有第61页。中间部分,“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表示当时因为爱情,他把这些事情记得非常清楚;他现在是没有爱情了,但是他在之前是有爱情的,就是因为当时是封建社会,要讲究门当户对,他们这种爱情是门不当户不对,所以是要受他的父母的管制的,然后再过了三十年就已经是磨平了棱角。

师:你说他现在不爱她了?不爱她,为什么他现在还要旧衬衣?

生:因为他是后悔,也是为了补偿自己内心的缺憾。

师:哦,补偿内心的缺憾,所以要用旧衬衣。请坐。侍萍,你来说(指着侍萍的朗读者)。

生:我觉得他并不是为了怀念鲁侍萍。他只是告诉自己让自己心理安慰。一直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我是把你看得很重的人,但实际上他只是对自己的一个暗示而已。

师:好,(指着一男生)你是爱的还是不爱的?

生:爱的。我觉得他爱鲁侍萍。如果不爱她,他也不会去寻找打听她的下落。当时社会的那种黑暗,不允许他那么爱。当时他的爸爸可能就是周朴园这种类型,也就是反对他们的婚姻。是受封建社会和黑暗社会的影响。

师:哦,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我发现咱们同学,阶级观念很强啊,时刻牢记着封建社会。好,还有吗?谁再来说?好,这位女同学。

生:原文提到了两次,一个是61页,一个是63页,都提到了“是为了弥补我的罪过”。我觉得,朴园应该是爱过鲁侍萍,那天晚上他追到河边看到了绝命书。

师:看到了绝命书,大家想一下,周朴园听说鲁侍萍投河了,他怀着一种什么心情到河边,你能想象出来吗?

生:我觉得他那个时候可能有点绝望。

师:他为什么绝望?

生:其实我觉得他是真的爱过她的,因为……怎么说呢?他是一个贵家公子,当鲁侍萍被赶出家门的时候,其实我觉得不是他亲手赶出去的,只是他的家里人赶侍萍时,他没有阻止。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他的家人把她赶出去的?

生:在60页下面有,就是说“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他说的是“你们周家”,在周家,那个时候周朴园只是个少爷,在周家地位最高的应该是周家的老爷。

师:哦,周家的老爷。你注意到这个“你们”了。大家一起来看,在这之前,侍萍是怎样称呼周朴园的?”

生:“你”或者是“老爷”。

师:为什么到了这里被赶出去的时候说的是“你们”?

生:因为她知道她现在的恨是对周朴园当时并没有阻止他家里人这么做,因为毕竟是他们两个之间的恩怨,他们两个之间的感情,但是他却没有主权,没法选择。

师:没有主动权。

生:对对,没有主动权。

师:呵呵,你别让老师一忽悠都忽悠跑了。(走向另一个女生。)

生:他当时肯定是爱过侍萍的,但是因为他只是一个少爷,他没有办法去阻止他的父亲把侍萍赶出家门,所以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侍萍被赶出家门而无法挽留。

师:嗯,无法挽留住她。还有一个要说的,来——

生:我觉得他去找侍萍的心情其实是有一些庆幸的。

师:哦,有一些庆幸。

生:因为我觉得毕竟周朴园他是一个富家的大少爷嘛,但是那个鲁侍萍却是一个女仆,就是一个比较低微的人。因为当时从那个环境来看,他是很在乎颜面的,如果把这件事情传出去的话,那一定会对他整个家族都有影响的,当他知道她死了,他去确认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是很悲痛,但是绝对是有庆幸:“这件事情,如果她死了应该就不会再让他颜面扫地”。

师:哎吆,小小的孩儿,真狠。哈哈!(台下笑)真狠,真狠,诛心之论啊。(走向一个女生。)

生:我认为那个老爷是不爱鲁侍萍的。因为我们人谁没有年轻过,谁年轻过没有一些追求呢?

(台下大笑。)

师:呵呵,对。

生:毕竟年轻的时候也会爱上几个人的。

(台下大笑。)

师:呵呵,要求蛮高!我想问一个小问题,年轻时候的爱不是爱吗?

生:我觉得这是一些儿戏而已。

师(扶额):我崩溃了啊。(全体大笑)哎吆,你们是零零后是吧?零零后已经发展到这地步啦?太快了。跟不上了啊,跟不上了,真跟不上了。(走向一个男生。)

生:我也觉得周朴园其实是不爱鲁侍萍的,因为,在60页,她说“你为了赶紧娶那个小姐”,就是“赶紧”这个词,我觉得他如果要是真的爱她的话,怎么可能会赶紧。

师:非常棒,这位同学对语言很敏感,我们一定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去咂磨语言,品味语言的丰富意蕴。

师:来,这位同学。

生:我觉得是爱的。因为当时他很年轻,没有家里的一些利益的牵制,所以他对侍萍当时是真感情,他去河边找她的时候,应该是悲痛的那种心情。

师:嗯,悲痛的心情。

生:因为他当时是没有利益嘛!他就是特别真的那种,对她特别好。

师:你说年轻时候的爱情还是真的对吗?你总得给我一点安慰吧(台下大笑)。(走向另一个女生。)

生:我觉得他到河边去找侍萍的时候,没有找到侍萍心里是遗憾的。

师:遗憾的?

生:对。从他后面,就是还留着三十年之前的那个摆设,就是家里的那个摆设,所以说他心里还是想着侍萍的。

师:嗯,对。他这个摆设如果咱们看整个剧本就知道,他在这三十年中搬过了很多次家,从南搬到北一直是这样的摆设,是不是?

生:对。

师:这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呢?

生:爱吧。

师:你也拿不准了哈。

生:嗯,对。

师:好,请坐。就是周朴园啊,咱们好多同学还在不停地思考这个问题。我再找侍萍(侍萍的朗读者)吧,还是给侍萍吧,我看看侍萍有变化了吗?

生(侍萍的朗读者):我坚持我刚才的意见,他绝对不爱她。我同意刚才我们班同学说的观点,他去河边找,找的只是他的孩子,虎毒还不食子呢,他带着他最后的一点点良知来确认一下这个事。我们再来看三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在这三十年对你是真的有那么思念或者有一点点的思念,我见了你我肯定会问,你这三十年来过得怎么样?你到底经历了什么?而不是说钱、钱、钱,我给你钱。我认为,能用钱来解决的事儿都不是事儿。(全体大笑)他一直想用金钱,用支票来摆脱这个问题,而且侍萍说“我不会留在你这儿”,周朴园说“那是最好的”——他还是非常排斥她的,所以他感觉侍萍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事儿,跟他的名利,跟他的地位,跟他的金钱相比这些事儿都不是事儿。

(台下鼓掌。)

师:嗯,好!这位女同学讲和金钱和利益相比,在周朴园的心中,爱情不是事儿。(走向一个男生)来,你怎么看?

生(脸红):我觉着是不对的,他一定爱她。

就是说如果你不爱一个人,感觉很讨厌他,你连钱都不会给她。(全体大笑。)他和当时那个大户人家的小姐,以及现在的蘩漪,他们都是政治的联姻,他们都是为了当时的名声,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他和侍萍,现在如果你很讨厌她的话,不想见她的话,就是钱都不会给她。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觉得是爱过的,是吗?

生:嗯。

师:好,爱过的。咱们同学这样想一想,不爱的同学有这样的理由,怎么见了面就变成那样了,光剩钱了。大家可以考虑周朴园为什么要把那家具一直摆着,三十年了,连四月十八日她的生日也记得,连夏天不要开窗也记得。爱过吗?爱过吗?

生:我觉得是爱过。因为明明这三十年来她已经不在了,但是他还是按照以前她的老习惯,一直这样摆放家具。他也许是有愧疚,也许是一种纪念,但是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即使她不在了,他这样摆放就好像她还在一样,自我安慰。

师:自我安慰,很好,请坐。是种自我的安慰。有的同学会说这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吗?

生:他在自己家里他能给谁看啊?

师:就是,他在自己家能给谁看啊,除了给儿子看,给夫人看。而且,想一想,这一做做了多少年?

生:三十年。

师:挺累呀,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很难?装一天容易,装三十年难不难?

生:我认为他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在因为课文中提到,在57页,他说那个时候知道这件事的人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所以说基本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在他自己家里,他装的话别人也不知道,所以说我感觉他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是对梅侍萍有过真实的感情的,但是后来因为种种的,包括当时的一些封建思想和利益的驱使,他最后改变了自己的心。可以从后面的文章中他说过的一句话看出,就是在62页,他说“好,痛痛快快的,你想要多少钱吧?”他把这件事跟金钱放在一起,他认为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事是金钱解决不了的。就感觉,他后来就是因为利益的关系,以前的那种感情就没有了。

师:嗯,就是说他原来是有感情的,只不过现在已经——

生:现在没有了。

师:现在没有了?大家想一想,在侍萍说周朴园的时候,在说她后来的生活的时候,你看一看周朴园有一个举动,我不知道你们仔细看没看,说是“汗涔涔”,有吗?还有什么啊?望着相片,望着侍萍。原来的剧本中,还有两个字。这里给删掉了,叫“半晌”他说:“你怎么来了?谁指使你来的?”“汗涔涔”这是什么呢?来。

生:首先这是一个雷雨天的前夕,马上要下雨了,所以说这个天气首先是非常闷热的,另外——而且在这个鲁侍萍叙述当时的情形,触到伤心的地方,从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紧张,然后他内心有一种愧疚和紧张,有不安,所以说他才会汗涔涔的,十分的紧张。

师:分析得很好。哦,你觉得朴园怎么样啊?

师:(走到周朴园的朗读者旁)三十年了,你们俩相见了,为什么不能相认呢?为什么不能破镜重圆呢?

生(周朴园的朗读者):因为他就是迫于社会的舆论吧。

师:如果是你,你会认吗?(台下大笑。)

生:呵呵,那得看——

师:看什么?

生:就是跟社会的形势有关吧。

师:有什么关啊?认了有什么呀?

生:因为这个社会它有一种封建的理论。

师:咱不说那个社会,咱说今天这个社会。你和侍萍三十年了,你们两个相逢了,你会认吗?你现在有夫人,有孩子,你会认吗?

生:那肯定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台下大笑。)

生:……

师:咱别老拿社会说事儿,咱们就说现在,你会认吗?

生:因为当时他已经娶了蘩漪大小姐,他肯定是不能选择再去和侍萍一起的。

师:为什么?

生:这个——

师:很难回答吗?

生:肯定是跟他当时的思想有关。

师:我说你现在会认吗?读文学作品啊,怎么去读?我们在指责周朴园的时候很容易,“你三十年你都应该坚持的”,“三十年你也要一直爱着的”,不爱着,这就不叫爱过,那是年轻的冲动。但是如果落到你,你会吗?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让心沉浸到作品中去。好的文学作品,它肯定是直指人性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读《雷雨》?(板书:人性)它肯定是直指人性的,如果他仅仅是写了那个社会,和我们现在这时候无关了,我们大可把它当做一个古物来把玩,而不要我们现在这么去读。现在舞台还在演它,为什么还要再演它?我们不用心去触摸这个作品的话,那这种阅读,我觉得要打折扣了。所以我再问你,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生:是会承认这一切。

师:哦,你会承认?

生:因为以前的一切必须要有一个结果。

师:那蘩漪怎么办?

生(紧张思索):……

师(指着这个学生说):汗涔涔。(全体大笑)大家想想,刚才那个汗涔涔的时候,是不是愧疚?嗯,对了,一定要注意我们读文学作品,千万不要把剧中的人物,理解成新闻联播上感动中国的人物。你看现在多少贪官,上百个情妇他都不汗涔涔。我们必须要把它放到人的本位上去讨论。还有想说的,来。

生: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说过他的两个观点,就汗涔涔这三个字。一个就是天气的原因,二就是他对鲁侍萍的旧情,就是他可能有点紧张。但是我认为呢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这个汗涔涔啊,因为这个周朴园,在当时就已经比较有身份,算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了,他害怕鲁侍萍这次来,是来揭发他的,是来把他这些过去做错的事情,这些老底儿都给他翻出来,公开于世人,他就害怕别人知道,他非常在乎自己的名誉,所以说我觉得他这个汗涔涔也有这层意思。

师:对,很好,这里也有一种紧张,因为正像咱们同学所讲的,周朴园是现在社会中的好人物,这直接威胁到他的家庭和利益。来,侍萍还有要说的。

生(侍萍的朗读者):先请同学们看61页,就是鲁侍萍说的,刚刚老师也提到了,“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是社会上的好人物”。这句话说明了他现在的社会地位关系,我觉得周朴园他代表的不是他个人,从《雷雨》流传至今,周朴园代表的是金钱至上,名誉至上,利益至上的这一类人。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对现在的我们有一种呼吁作用,就是呼吁我们应该——

师:警戒作用,是吧?

生:对,警戒,就是讲人性本善,要善良一些,不能一切都以金钱至上,还是要有一些真感情的。

师:我想问侍萍啊,你是一开始就认出周朴园来了对吗?那你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离开?或者为什么不当场就揭穿他?为什么你还要……哎,就是你的事,要不然你早就下去了,这个戏就没了。你老是在这里。(全体大笑。)

生:我也是想看一下他到底对我还有没有那一点怀念之情,和当时对我的感情是一种真感情,还是一种欺骗,一种年少时的冲动而已?

师:你看,呵呵,你也很厉害。(台下鼓掌大笑。)这种小姑娘很厉害,哈哈!注意啊,你是想看一看三十年了,周朴园对你的爱是不是真的,是吗?

生:对,我觉得周朴园,无论他的陈设还是他的旧习惯,都是为了追忆自己的年少时期,为了追忆自己的青春,而不是追忆那一个人。

师:不是追忆侍萍?

生:对。

师:好,还有,你要注意啊,还有一句我记得你读的时候很有感情,当认出来的时候,你说 “朴园,侍萍在这儿”,泪要涌了出来是吗?是不是有这一句?

生:对。

师:你为什么叫“朴园”啊?你为什么不说“周朴园”!而且泪要涌了出来,“朴园,侍萍在这儿”。

生:我觉得我是对他有一种提醒的作用。

师:那不用流眼泪呀。

生:就是你还能想到三十年前我们在周公馆的那些美好的回忆吗?我以前都是这么叫你的,我现在还是这么叫你,你还是原来那个你吗?

师:原来哪个你?

生:没有这么看重社会的名利,没有这么看重金钱的——

师:那他那时候看重的是什么?

生:年少时光。

(台下大笑。)




王岱老师

师:哈哈,看重的年少时光,年少时光的什么?年少时光写作业?

生:年少时光的种种感情,不只是对她的这种感情,我觉得还有很多,他可能就只是回忆自己的青春而已。

师:肯定是回忆青春,但是他肯定有最在意的东西,什么啊?(问另一个女生。)

生:周朴园和她的感情。

师:一针见血。你们不要不好意思说,我知道的。嗯,好。是不是看一下你还是不是三十年前那个你?好,请坐。咱们如果读过整个剧了,你再想一想其中第三幕有一句话,就是侍萍对她女儿说的一句话,她的女儿也步了她的后尘。她说:“孩子啊,我爱你,我太怕你走错了路。我恨,恨人,人是最不可靠的,人心是不可靠的。不是说人心坏,是我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这是第三幕,同学们!第三幕她已经见过周朴园了,已经经历过这一段,她是归结于说是人心坏吗?不,是人性的软弱!人性的软弱,人性的易变,她这指的是谁呀?

生:周朴园。

师:周朴园。什么叫变?至少在侍萍眼中,周朴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爱她的?只不过太软弱。什么使他软弱了?

生:家庭环境。

师:嗯,家庭环境使他软弱了,社会使他软弱了。实际上我们可以再去挖一挖,就是我们读作品,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去看那个社会。一部作品反映的人的爱情观,折射了社会的观念。是当时那个社会使他软弱,他自己做不了主,那种懦弱。他不像你们熟悉的,比如西方的王子,宁可不爱江山,也要爱美人。为什么?这里就有个性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男生举手)好,这位同学。

生:周朴园他的儿子周萍,可以在请他母亲吃药那段看出来,在他父亲的严厉管教下,已经在他父亲面前就像一个仆人似的那种感觉,就是深深受他父亲的这种影响。我们都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儿子身上一些事情也可以反映出他父亲当时的事情。就是说周朴园他年轻的时候,肯定也是深受他家庭的影响,所以说当时赶鲁侍萍走,他就是因为受这个封建家庭的管教,服从他的家里,没有自己的主见。

师:这个同学非常棒,他马上就联想到了周萍,他跪下来请他母亲吃药?为什么?他愿意不愿意?他不愿意,但是迫于什么啊?迫于他父亲的这种淫威!跪下,中国一代一代的男人都是这样子。(台下大笑。)当然了,这就说明了这个社会的确是不正常的。古语说“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其实是相近的,但在社会规范面前又是脆弱的,容易被扭曲的。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公平、正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人在多大程度上能把人性中最美好的成分释放出来。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必须靠道德、良心的约束,更重要的是靠社会规范的约束。靠两千二百个小工的生命发财致富,杀人越货的周朴园成了“社会上的好人物”社会上的精英,说明这个社会是鼓励恶而不是鼓励善的,也说明这个社会没有良好的秩序。

大家想一下周朴园,我们说周朴园最后不也是一个悲剧结局吗?

生:这部剧实际上整个就是一个悲剧,不该死的死了,不该疯的疯了。周朴园,这一个实际上活得最没意思的人,成天靠回忆过去生活的人,却让他活着,不能让他死,这是上天对他的折磨。

师:对的。

大家要知道,曹禺写这部剧把周朴园塑造成这个样子,就是说既有真情,也有冷酷,他觉得钱可以玩转一切。不过你想一想,周朴园不给侍萍钱能给侍萍什么呢?侍萍一安定了,整个家庭就不安定了。蘩漪是不是就不安定了?周朴园也就不安定了?是不是处于一个两难境界?《雷雨》这部剧,整个就是一场纠接连着一场纠结。到了下一轮,就是周萍和蘩漪之间,和四凤之间,是不是又在演绎着他父亲的故事?它一场剧实际上是两场戏,整个戏剧就有了张力。周萍跟周朴园是不是重复的戏?四凤与侍萍这是不是一个轮回呀?作者是不是通过这种方式直指普遍的人性?

我们希望的那种爱情,那种历久不衰的爱情有没有?有,同学们,不光年轻的时候有真情,年老了也希望他能有。再有,大家想,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塑造,给我们一种感觉,就是说你恨他恨得那么彻彻底底吗,侍萍(老师指着侍萍的朗读者)?

生:不是。

师:对,不是。正像曹禺他曾经讲过,周朴园也是个人,资本家也是有人性的。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的是他的人生,同样爱他所爱的人,需要感情的温暖,也是他的人性。只不过他的软弱,人性的软弱,当然了,软弱的不仅是周朴园。这里就要注意我刚才一开头的时候跟大家讲,我说中国的现代话剧,是从曹禺的手中成熟的,为什么要讲这些?是因为我们古典的戏曲,比如说像《三堂会审》啊,像《霸王别姬》啊,像《窦娥冤》啊。你看一看,它写的人物,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当然有悲欢离愁,但是它绝对没有这种纠结,没有纠结的人物。而在《雷雨》中你能感觉到,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在控制着剧中的人物,对不对?想过没有,怎么四凤那么巧就来到周朴园家了呢?又重复着过去的老故事呢?买的是同一张旧船票呢?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西方戏剧,就是写一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一种精神艺术,它直接触及的是人性。我们过去的戏曲基本上都是写好人、坏人的纠结,很少有这种对命运的关注。因为在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只有圣人、贤士才能对社会做出一种阐释。《雷雨》就不同了,所以曹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怀着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的,我也期望着,看戏的人怀着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不知道同学们能理解吗?整个命运是不按照他的能力来运行的,他希望做的事情最终都没有出现,而他不希望的事情最后都出现了,只有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才看到人性的悲剧性。人性越丰富,感情越细腻,我们性格当中的悲剧性的因素就越多。人真的是很渺小的,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面前,是脆弱的。《雷雨》的悲剧不仅是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人性,是复杂的,就像周朴园一样。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的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它既有现实的社会冲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两性感情,男女的真挚的爱情,这些都非常丰富地交织在一起,这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当然,我很希望你们个个“三观”都好,希望你们遇到真正爱情的时候,男同学们比周朴园要坚强,女同学们不要有侍萍这种命运。人心是靠不住的,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要注意啊,我们读文学作品一定要从我们自身的角度,从人的角度,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读,千万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否则的话,没有人值得你去同情。你审美的眼光就会出问题。要从人性出发,孩子们你们还小,希望你们有一场自己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千万不要当儿戏啊!好,下课!


教学反思

经典关注人性的根本,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永恒的思想与语言魅力。在《雷雨》的教学上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拒绝程式化阅读——贴近文学与人性的复杂性

如果我们教师仅停留在贴标签式的分析上,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也就读不出文本的真意,只不过是从一个套子进入另一个套子,我们的套子又套住了我们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是由读进入文学鉴赏的。鉴赏又是紧紧围绕文本,品味语言,抓住人物的对话,甚至舞台说明去走入人物周朴园的内心世界的。这样就避免了空对空走马观花式地直奔主题。

在鉴赏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时,我有意避开了简单的人物形象分析,而是用“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这一问题来展开。这节课就是用这一问题对文本实现了较为深入地鉴赏和解读。拒绝了对周朴园贴标签式的分析,而是切入到人性的层面,理解这一人物。

二、拒绝霸权,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主体,敬畏文本主体

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

“尊重”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初读权”。尽管有的学生的初读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元认识的创造性可能就产生于这种不完美的初读之中。阅读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所以尊重学生的初读过程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这节课是借班上课,学生是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我始终牢记一点就是教学的节奏要以学生学习的节奏为标准来“对表”,而不能抛开学生“裸奔”。

当然尊重学生主体性并不是无条件的,在尊重学生主体性时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文本主体对阅读主体的制约。不能仅满足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作品,而应在对学生的“初读权”给予富有智慧的呵护的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多元解读,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应该以一元为基础,以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即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周朴园,那这一千个周朴园也必定是对曹禺创造的周朴园这唯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因此在尊重学生阅读主体的同时敬畏文本主体,引导学生去靠近曹禺笔下的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

      这节课的不足表现在:引导学生时,因缺乏足够的智慧,而有些拖沓;教学语言不够凝练,过于随意。虽然自然、大气是我追求的教学风格,但“随意”还是我要努力克服的。


名家点评

郑桂华老师


现场听过王岱老师教《项链》,为她珍视学生点点滴滴的现场反应感动,也为她抓住“十年前”与“十年后”的马蒂尔德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马蒂尔德的形象的整体设计而惊叹。这一次读她教《雷雨》的实录,也同样有许多欣喜与感动。且不说她对学生的及时点拨,也不说她在语文学科知识上的落实,只从她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理解说两点。


一、教阅读剧本的知识与技能


借助必要的文体知识进行教学,对有效理解文本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建构阅读该文体的技能、提高阅读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王老师对话剧剧本阅读基本知识的自觉落实。譬如对“戏剧冲突”知识的运用。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表达“纠结”,引出专业表达“戏剧冲突”,再回到熟语表达“戏”,让学生很快理解戏剧冲突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为把握课文(《雷雨》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搭建了很好的概念支架。随后,是比较两场戏的矛盾冲突,体会好的矛盾冲突的特点,这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戏剧冲突”的理解。此外,“话剧”“中国话剧发展的关键人物——曹禺”“话剧语言”等知识,王老师都信手拈来,这些知识在教学中引入自然、介绍清晰、作用实在,既不生硬也不拖沓。


语言也是戏剧的核心要素,这堂课中,除了引导学生把握矛盾冲突、理解人物形象之外,王岱老师还随时引导学生品味话剧语言的精妙。印象最突出的一处就是让学生在“汗涔涔”这个词语上反复咀嚼、深入玩味,分析“汗涔涔”背后的天气情况、人物心理等丰富内涵。在这里,王老师调用了多种学习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去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建构各自阅读话剧的经验,发展阅读话剧的技能。


二、教阅读文学的立场与姿态


文学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分享他人的人生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反思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文学阅读的经验?语文教师首先要教学生拥有基本的阅读立场与阅读姿态。有了这种立场和姿态,就比较容易沉浸到文本中,倾听文字背后人物的声音,揣摩人物复杂的心灵世界,把自己的心灵世界与人物的心灵世界连接。此时,比较忌讳站在道德审判的立场去简单化地给人物贴上标签,不能以简单的社会反映论的姿态去概括人物的品质,去判断作品主题。


在课上,王老师反复追问“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并与学生一起从周朴园的角度、从鲁侍萍的角度,从前后的矛盾冲突中、从话剧台词中反复探讨“爱与不爱”以及为什么“爱”为什么“不爱”,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拷问自己“如果你,你会认她吗”,提醒学生不要把人物的行为简单归结于“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等宏大背景,借助曹禺的创作谈等唤醒学生认识到经典作品在探索人性的杰出追求。最终,这一重点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人性,是复杂的”这一命题的理解与感受。这也恰是读懂《雷雨》的关键之一。


 王老师最后嘱咐学生,“我们读作品一定要从自身的角度,从人的角度,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读,千万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这恰是阅读文学经典的关键之一。


近年来,不少学者与老师特别强调文本类型的价值,主张“把小说当作小说教”“把剧本当作剧本教”,这当然有道理,但是,如果过于关注文本的相关知识术语而忽视文本内容,本末倒置,也会让文学阅读的根本意义落空。细读王岱老师的这则课例,从中借鉴她如何将文本类型的相关知识、阅读技能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的做法,可以利于我们做一个自觉的阅读指导者。



执教者简介


   

王 岱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材审核专家、教育部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教育部国培专家、山师大硕士生导师、首都师大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培讲师,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第一届明远教育奖、全国校园文学大课堂实验优质课一等奖、全国首届文学课堂教学一等奖,曾荣获全国文学教学名师、全国写作教学名师全国十佳文学校园首席导师、全国示范文学校园模范教师等称号。


微信号:ywjxtxa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学术支持期刊《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A刊)

邮发代号:22-46

订阅办法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