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鸣】《大辞海》“十年一修订”刍议

 星河岁月 2018-12-05

摘要 特大型辞书不断修订乃至定期修订,业已成为全球出版界的惯例,如今坚持“十年一修订”的《辞海》是个中翘楚。本文围绕特大型辞书的内容特点、编纂要求、生产流程及其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编辑和作者队伍建设的影响与制约等,阐述应该从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及出版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建议在得到政府有力扶持的基础上,对与《辞海》配套的38卷《大辞海》也确立“十年一修订”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 大型辞书;定期修订;专业出版;经营管理

按照业内通常的标准,超过500万字的辞书可以称为大型辞书,1000万字以上的辞书可以称为特大型辞书。我国的《辞海》达2000余万字,《大辞海》更是多达5000万字,都是属于特大型辞书。举目全球,特大型辞书不断乃至定期修订,已经成为惯例。文章围绕特大型辞书的内容特点、编纂要求、生产流程及其对出版单位经营管理的影响与制约等,结合笔者所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具体工作实践和思考,阐述应该从国家文化战略及出版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确立《大辞海》实施“十年一修订”举措的建议。

1 特大型辞书必须定期修订

1.1 特大型辞书需要“与时俱进”

任何一部特大型辞书,其定位和价值必定体现在规模性、完整性和权威性。由此决定了其编撰要求极高、著作队伍庞大,尤其是编纂、出版的生产周期漫长,十余年乃至几十年才能打造出一部特大型辞书的案例绝非鲜见。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限于人力、财力和时间,许多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成果难以及时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特大型辞书问世之时,就已经显得相对落伍了。因此,不断地定期修订就成为一些著名大型、特大型辞书的国际惯例。如《大英百科全书》1771年推出首版,1784年至2010年的二百多年间,连续修订出版了16种新版;《美国百科全书》初版于1833年,历经多次修订,1920年推出新版后,采取连续修订制,每年约修订10%的内容。

1.2 《辞海》是“十年一修订”的成功范例

《辞海》是我国著名特大型综合性辞书。1936年由中华书局编纂出版,1965年出版第二版“未定稿”。1979年至2009年间,上海辞书出版社和《辞海》编纂处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坚持做到足以称雄当代全球辞书界的“十年一修订”。2013年起,主事者又未雨绸缪,启动了2019年第七版《辞海》的修订工作。“十年一修订”的制度安排,保证了《辞海》的与时俱进和精益求精,品牌的光芒历久弥新,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大事记、档案馆和里程碑。

2 《大辞海》也必须“十年一修订”

2.1 《大辞海》与《辞海》是“双子星”

《大辞海》是与《辞海》配套的、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和《辞海》编纂处承担的一项跨世纪国家重大出版工程。考虑到《辞海》2000余万字、12余万条词目的规模仍然难以充分满足中高端读者的需求,拟在《辞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规模,按照各学科设置列卷,共有38卷、5000万字、25万条词目,规模比《辞海》整整增加一倍多。《大辞海》是以《辞海》为基础的原创性文化精品工程,它的出版将填补我国特大型综合性辞书的空白。《大辞海》项目从立项到推动,始终得到国家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得到来自全国各个学科领域成百上千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从199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立项,2002年正式启动,截至2014年底可以完成35卷,2015年全部出齐。从《辞海》和《大辞海》的篇幅规模以及排列方式的差异可以断定,这两部辞书是我国特大型综合性辞书高度关联并且各有所长、充分互补的“双子星”。如今《辞海》业已确立了“十年一修订”的战略,《大辞海》也相应确立“十年一修订”的战略是理所应当、势所必然的。

2.2 《大辞海》实施“十年一修订”的六大优势

2.2.1 有利于“辞海系列”产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尽管《辞海》早已实施当下举世罕见的“十年一修订”的先进举措,相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总会让人生出“慢一拍”的无奈遗憾,社会专家学者也屡有呼声。这些年来,网络资讯搜寻的引擎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类似“维基百度”“自编撰”平台的崛起与风行,倒逼我们必须把加快修订节奏的工作尽早排上议事日程,否则前景堪忧。现在《辞海》是“逢九出版”,《大辞海》是于2015年出齐,如果《大辞海》日后“十年一修订”,时间设置在“逢四/五出版”,那么这两部在收词标准、编纂体例乃至行文规范诸方面高度合拍的特大型综合性辞书,在每十年里就能两度面世,从而使得《辞海》原先的修订速度几乎可以加快一倍。

2.2.2 有利于有效提高《辞海》等相关产品的修订质量和出版进度

如前所述,《大辞海》是在《辞海》的基础上扩充而形成的,相当数量的条目两书必然有所重叠。而每次修订新版《辞海》,增加新条目,调整旧条目,纳入新学科,增补新资料,乃至必要的纠错正讹,几上几下,反复斟酌,工作量非常繁重,时间非常紧张。如果“十年一修订”《大辞海》,就意味着相当数量的《辞海》条目提前得到了修订,包括新补条目在内的成果甚至可以直接吸收进《辞海》的修订,就会大大减轻《辞海》修订、出版的压力。此外,除了《辞海》《大辞海》和《汉语大词典》这三个拳头产品,上海辞书出版社还具有一批同样享有社会声誉的专科工具书辞典的产品群。在《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中,除《大辞海》《辞海》高居榜首之外,还有《字海》《全媒体现代汉语大词典》等14个重要项目。《辞海》《大辞海》的定期持续修订,其成果对于这些专科工具书的开发、编纂和修订完善,作用也不言而喻。

2.2.3 有利于稳定和扩大作者队伍

当下,特大型辞书作者队伍的自然老化和青黄不接的现象非常严重。参与2009年第六版《辞海》修订工作的各学科主编、副主编,平均年龄已超过70岁。再则,《辞海》的“十年一修订”,一般是在出版的四五年前开始启动,客观上难免形成出版后四五年间联络作者队伍的“真空期”,导致作者群的疏离和“流失”。如果《大辞海》确立“十年一修订”战略,《辞海》“逢九出版”之后,作者和编辑立马转移战场,边总结经验教训,边投入《大辞海》的修订工作。“逢四/五出版”《大辞海》后,也立马投入《辞海》的修订工作,无缝链接,高效运转,这样就能做到队伍不散,精神不怠,思路连贯,经验累积,为“辞海系列”产品的高水准、高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2.4 有利于强化出版社的专业定位和品牌认识度

按照以往的修订、出版周期,新版《辞海》出版以后直到下次修订启动的四五年里,为了维持出版社的业务运转,除了为数相对不多的专科工具书,势必需要做一大批各种领域内容的非专业、泛专业的一般图书。而对一家以工具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来说,数量庞大的一般图书势必造成对其专业程度的“稀释”以及专业品牌的“消解”。而且,以专业工具书的编辑出版为业务根底的编辑队伍,一般很难把一般图书的品质及效益做到社会平均水准之上,往往是疲于奔命,费心费力,事倍功半。如果《大辞海》能够实现“十年一修订”,在每十年的一个周期里,将《辞海》《大辞海》的修订作为工作主体,加上业已启动的皇皇25卷、6000万字的第二版《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出版,辅以其他大中型专科工具书、语文工具书以及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文学、社科类鉴赏辞典系列维护与拓展的编辑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就可以更加凸显专业定位,心无旁骛地实施精品战略,完善支柱性拳头产品的结构与稳定,全力打造大小型结合、高中端并举的辞书群,借以形成产品林立、质量超群的辞书高地。

2.2.5 有利于专业编辑队伍的打造

《辞海》《大辞海》是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特大型综合性辞书,与之相关配套的编辑团队就涉及社科、文学、历史、地理、科技、艺术、语词等部门。在内容的具体编辑过程中,需要深入考量林林总总的问题,比如整体框架的设置是否完备平衡,收词是否合理精当,释文表述是否准确精练,每项内容、每个环节都包含着大量的、专业的斟酌、论证甚至挑剔。几经审读、修改进入发稿阶段之后,除了责任编辑通读校样,还要出四轮校样,每轮两个校次,最后对红付印,总校次为“八校一对红”。这些工作还远远不是全部,在校读的同时,专门的审读组和专项检查组还需要介入,依靠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手段,着重解决学科交叉、参见落实、条目重复(包括“明交叉”和“暗交叉”)、古今地名、引书格式、外文标注、历史纪年等问题,弥补在编辑加工及读样中的疏漏。消灭这些隐蔽问题的程度如何,更能体现一部辞书质量的内在功底,没有一支专业扎实、业务精湛、训练有素的编辑队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大辞海》实施“十年一修订”,就能与《辞海》的修订自然连接,轮换作业,使编辑团队常年摸爬滚打于高端辞书、工具书的打造之中,专业态度日益牢固,专业精神日益昂扬,专业技术日益精湛,专业功底日益厚实,最终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善于攻坚能打硬仗的专业编辑队伍。

2.2.6 有利于有效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状况

作为一家出版企业,必须考虑生产规模以及经营管理状况,其中主要包括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产品结构、规模与产品线建设,资金规划与使用,产品销售与利润,以及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安排等。对上海辞书出版社来说,拳头产品《辞海》的销售占比的曲线变化,对该社的生产计划与经营状况影响很大。修订新版各个系列一旦推出,头一两年里的销售权重为50%~60%,1999版《辞海》甚至为70%~80%,2009版《辞海》仅彩图本一个品种,一年里就销售约一个亿的码洋。其后就逐年下滑,四到五年时间里,从40%~50%跌到20%左右,这种很不均衡的、带有强烈周期性的产销“怪圈”特点,给出版社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了极大压力和困扰。为了维持经营,只能勉强开发一些非专业、泛专业的一般图书选题,开拓社会合作图书的渠道,而这些所用非长的图书,往往不是蝇头微利就是“血本无归”。为了有效扭转这种局面,另外打造出一个能与《辞海》媲美、能量相当的拳头产品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产品的品质、规模及潜在的市场效应,到推出系列产品等生产运作思路,《大辞海》堪当此任。出版社一旦使《辞海》和《大辞海》的修订工作齐头并进,就能有效改变生产经营的失衡状态。

3 实施《大辞海》“十年一修订”战略的关键支撑点

3.1 国家财政继续给予有力扶持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出版精品力作的扶持资助力度。作为国家最高端辞书成就的《辞海》《大辞海》,迄今已经分别得到了1300万元和3000万元的出版资助。3000万元的巨额资助,对于作者和编辑安心、用心编撰出版好《大辞海》居功至伟。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花费巨资、呕心沥血编辑的《大辞海》推出之后,如果不像《辞海》一样定期修订和维护,而是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那在八年十年以后就很可能“老化”得没法有效使用了,先前投入巨资的效用也会大打折扣,而且《辞海》“十年一修订”节奏仍嫌偏缓的“软肋”还是得不到有效弥补。如果上下齐心合力,坚定地确立并实施《大辞海》也“十年一修订”的战略,国家对《大辞海》的修订出版,每十年里继续给予不低于2000万元的资助,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助,就能有效保证《大辞海》“生命之树常青”,与《辞海》一起撑起我国特大型综合性辞书的一片蓝天。

3.2 各级政府从上到下,对“十年一修订”战略举措形成正确的共识

毋庸讳言,国家资助《大辞海》“十年一修订”,当然会给出版企业带来如前所述的种种益处,但是,实施这一举措的影响所至,绝非仅仅是一家出版企业而已。应该从体现国家文化形象、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政策、展示国家高端辞书出版实力,打造图书出版的“国家名片”,切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层面和高度来充分认识。只有这样,才会聚焦形成国家意志并大力推动,继而贯穿于出版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具体工作中。

4 结语

眼下已经启动“十三五”图书出版规划的制订,如果有幸确定《大辞海》实施“十年一修订”,那么在“十三五”规划末年的2020年,第七版《辞海》面世之后,就应该立即做好各种准备,正式启动修订《大辞海》这项工作。“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基于对辞书出版事业的热爱和一些粗浅的思考,笔者对“十年一修订”《大辞海》略抒管见。限于个人的识见和能力,不足欠妥之处,盼望得到主管部门和出版同行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巢峰.巢峰辞书学论稿[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池边.关于辞书的修订[M]//辞书编纂经验荟萃.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彭敬,雍和明.英语用法词典的源发及其近三十年的最新进展[J].辞书研究,2014(1).

作者任职于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