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目录学仍是“学中要紧事”

 星河岁月 2018-12-05

中国传统目录学,虽然只是研究传统目录的一门学问,但它依靠分类体系及著录时的取舍方式,承载了中国传统学科体系及其知识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各门传统学术的源流及其传承关系,反映当时学者在经史子集各门学术中学术批评的思想和方法,兼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折衷六艺,宣明大道”,以及“读书治学门径”的功能。

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确立中国古代最早学科分类体系及其知识系统,到清乾隆时期四库修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学科体系及其知识系统发展到顶峰,其间是中国传统目录学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学科体系下,中国的目录学家对一代或一朝、对公家或私家所藏图书的作者、学术传承、学术价值、优劣好恶等论定,也把官方及个人的意志和学术倾向书写其中。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目录学并非简单的账簿式的书目记录,不仅仅是为了“甲乙记数之需”,实可谓一种特殊的思想著作。编撰者们的好恶、喜怒、忧思、渴望无不与其内容应和着,丰富的书目或书目提要在他们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理念,表现出编撰者从自己时代出发作出的对各个时代及其书籍的思考。无论官家目录著作《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崇文总目》《文渊阁书目》《明史·艺文志》,还是私家目录著作《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经义考》等,无一不延续这一传统。到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时,更是发扬光大。

正是因为传统目录学具有上述功用,所以中国古人读书治学有把目录学放在第一位的,所谓“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一览中国古代目录学,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尽收眼底,它是较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问。如《四库全书总目》,基本上涵括了清乾隆以前,特别是明代以前,中国古代主要的著作,也涵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目录学发展到近代,虽然受西方学科和知识体系影响,有所变革,但依然存在。这个时期,既能见到传统目录学的特质,也能见到西方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对中国传统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的影响。在这个传统及履新并存的目录学阶段,是“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诸如此类中西古今之争,以及中西文化何去何从问题,在其中清晰可见。也就是说,晚清中国学术分科,经历了传统四部分类向经世六部,经世六部向近代七科之学,以及七科之学向八科之学,最终在1912年定型为文、理、法、商、医、农、工等七科之学的演变过程。

历史走到今天,我国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业已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传统目录学在新时期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呢?

首先要贯彻“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精神,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在此精神指导下,发掘传统目录学中的文化遗产,比如,针对《四库全书》至今未有人提出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的情况,可以组织力量,就现存四阁《四库全书》申请世界记忆遗产。

《四库全书》不仅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汇结,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瑰宝。它以纸张为载体,体现出丰富的精神性,是最具中国古代官修书籍形制及其特征的代表,它的刊刻、装帧与典藏技艺传承了古代文化艺术。可以说它基本上涵括了乾隆尤其是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其成书之日,便以代表东方文化的资格,取得了世界性的地位。无论兴衰沉浮,《四库全书》始终以“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巨大魅力迎得世界的关注,是世界文化史上了不起的巨大工程。虽然当年修书时,曾删毁了一些书籍,但总体而言,功大于过。并且当年的七阁《四库全书》只剩下文渊、文津、文澜、文溯四阁了,保护弘扬之任刻不容缓。推而广之,则可及于传统目录学的其他保护对象。

其次要发挥传统目录学读书治学门径功能,指导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近代以来,各种复杂的境遇使得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力不那么自信,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一直在不断探索之中。我们迫切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重塑民族之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汲取这个养分,第一要义就是读书。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爱家爱国爱天下自然而生,民族灵魂也会日渐植入每个国人心中。那么,哪些是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这就需要慧眼品定,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当然,读书必然会涉及教师问题。教师的地位本应崇高,但当今有些教师素质下降,为稻粱谋,职业道德有所沦丧,自身修为都不够,更无从谈教育学子。这很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政府应一方面提高教师从业门槛,规范教师行业道德准则,必要时可出法则;另一方面应从经济和声名两方面同时推动教师地位的再提高。这样才能使优秀人群加入教师行业,推动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