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34)石画诗说

 二闲居 2018-12-05

石是地球最早的物质,饱览这颗星球岁月沧桑的变幻和古往今来文化变迁,承受了无尽的磨难和自然授勋洗礼,从而造就了石坚韧、顽强、弥久、凝炼、华彩、包容的品性。

诗是浓缩的语言艺术,也是文化主要形态之一,代表着人类精神与心灵史。诗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注重情景融合,深婉含蓄,又讲究永明声律,音调流畅和谐,融汇着极强的美感和音乐性。

石的凝炼、内敛、华彩、包容和诗的浓缩、含蓄、唯美、和谐,两者间之韵律有着奇妙的合拍共鸣。石配诗的这种融合,使读者产生流畅的愉悦和联想。故而,人们很习惯自然地乐意接受这种文化组合,并且这种文化组合已经形成了赏石文化中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

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诗用传统简洁唯美的语言艺术,把各种文化资源、生活常识和人生哲理呈现给读者。让赏石文化的生活智慧,价值观念,自然观念融进大众文化,成为真正的民众文化需求。并留给读者极其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让读者充分体悟“有余不尽”的文化魅力。

 

锦绣河山


这方嵩山国画石《锦绣河山》,石体高大雄伟,纹理红绿交映,堪称画面石珍品。放眼展望,连绵不绝的群山层峦叠嶂,错落有致;巅峰壑谷,山林绰绰,薄晕雾霭,溪涧隐约;各色植被灌木,给起伏的山峦边缘勾勒出清晰纹络;山岚云翳,青烟缭绕,为远山美景披上五彩霞衣;充分展现出祖国山川雄伟壮丽的气魄。

聚眸细观察,几乎所有中国山水画技法都蕴涵其中:披麻皴,线条简约,侧锋行笔,得山势绵延之起伏;布白和谐,笔法明快,出林隐广袤之德厚;远近高低,俯仰得体,层次分明;丈山尺树,自然天成;枯墨淡彩,过渡有序;设色大胆而巧妙,明暗关系处理也很到位,浑然一幅宋元山水画之意境。著名作家贾平凹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画最擅长山水,可纵观古人和今人,谁能画出如此线条和色彩的作品呢?它是可以搬上讲台来,讲述中国山水画的一切技法的。

欣赏这样美妙的图纹石,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妙作感叹!难怪会有众多石友争相咏之,图纹壮丽的景象使人惊喜、兴奋,也为配诗的抒情创造出气氛,定下了基调。当然,除了激越的诗情、气势外,还要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才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


【吾华天光 诗赏·七绝】

几重山水数千峰,峻岭巍峨彩石中。

似隐苍松霞万里,丹青圣手逊天工。


【玉瑞 雅和·七绝】

水墨重峦施淡彩,着青浅绛千秋载。

皴麻劈破笔锋凝,师造宋元山水脉。


【枫江 雅和·七律】

一座琼瑛作锦屏,画中山水亦撩情。

九朝秋月光犹灿,千载春株花尚荣。

风卷金涛银鲤跃,霞映翠岭玉泉鸣。

问谁借得神仙笔,竟使岩华百媚生。


晚冬画岭


再譬如这方长江石,画面漫坡山石,在已见消融的层层积雪中逐渐露出身影。林隐间似乎酝酿涌动着勃勃生气,呈现一幅很美的冬末春初景象。遂缘画意命名《晚冬画岭》,并予咏之。寄调【沁园春】,采用明朗豪爽的风格,节奏鲜明的语言音调,同时用较强的艺术概括力,寄情写景,奉送在读者面前遐景苍茫,境界开阔的诗意画卷。


【沁园春·晚冬画岭】

岁破冰封,风巡北岭,已是晚冬。

卸银装素裹,景从节序;漫坡残雪,始渐消融。

更递层林,盎然生气,冠搏卿云舞颢穹。

享晴日,看雪衾叠磊,琼玉寒丛。

锦屏意蕴葱茏,款舒笔老天炫画工。

论构图格范,勾皴点染;丹青妙手,敢与争雄!

水墨奇纹,罗涵万象,韵醉图佳遣兴浓。

赞美石,这诗情画意,怎不情钟!



任尔东南西北风


藏羌国画石《任尔东南西北风》,是一方动感十足的画面石。大树被狂风吹得枝干倾斜,树叶翻卷飘零。观之心旌动摇,似觉案头冷风袭来。作者的思绪亦随风而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内心的定力和心境的外化。此诗通过对大树的拟人化,动中取静,用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出不同凡响不屈与倔强!


【诗赏·任尔东南西北风】

根深叶茂铁骨铮,狂飙卷来心不惊;

抖擞精神摇作舞,任尔东南西北风。

 

一树红叶满庭诗


同是以大树命名和引为题材的长江石《一树红叶满庭诗》,这株枫树却是亭亭玉立,静得出奇,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两块石一静一动、景物的形象意境与作者的心境情怀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于是文字上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另一番景致,静中有动。表达出作者豁然旷达的心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执着与追求。 


【七绝·一树红叶满庭诗】

古树丹枫绝代姿,秋光红叶满庭诗。

醉聆夜半萧骚动,韵钓痴人梦藻思。


萧骚者,风吹树木之声音也。宋·欧阳修诗:“披条泫转清晨露,响叶萧骚半夜风。”


云山风度·迎客松

 

长江石《云山风度》和《迎客松》,实际上是一方石,两种阅读。文字上也是采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同是一株松树,既可以拒严寒傲风雪,做出倨傲冷峻之态;又可以探枝条延膀臂,做出热情迎客之状。于是,在赞颂松韵的溢美之词中,巧妙客观映射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世态炎凉。居安思危,供人警醒。

诗赏七绝二首:


《云山风度》

迎风冒雪傲严冬,翠盖云山不老松。

劲节凌寒夸风度,遮天蔽日显英雄。


《迎客松》

久历沧桑阅古今,博云苍翠四时春;

枝延捧臂恭迎客,叶沁清幽奉燕宾。


独钓图


人物画面石是图纹石中不可或缺构成之一。黄河石《独钓图》,一面山水,一面小舟凌波,一翁独钓,悠哉乐哉。清江、扁舟、渔翁、垂钓,虽略有寂寥之感,更显隐士高洁。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朝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恰如其分的道出此石深刻内涵与无尽的意境。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由人到景,寓情于悟,一丝一节,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领悟。也让读者在颇富哲理、意境深邃的诗句中,把思绪延伸到更远。

 

【水调歌头·独钓图】

懂我石中画,名利几时休!

繁华缠裹浮躁。渴仰蓼花洲。

抛却红尘万丈,安做逍遥钓叟,笑看雨初收。

闲曲奉怡乐,款志泛轻舟。

晚霞丽,彤若火,染林丘。

远聆牧笛,斜掠飞鸟和清讴。

盘坐心无旁骛,斗笠渔蓑浊酒,丝线系金钩。

淡水隐高士。独揽一江秋。

南极仙翁


汉江水墨石《南极仙翁》,形象很是到位。石上图纹人物,呈水墨写意技法,白须寿眉,额头隆起,长袍广袖,杖挂葫芦,手捧蟠桃,足踏祥云,寿星形象分明。 

     

【太常引·南极仙翁】

童颜鹤发老仙翁,南岳岁同庚。

白鹿伴遐龄,石屏上,丹青显灵。

慈眉善目,至亲和蔼,福禄寿添增。

天象示苍生,吉星在,寰球太平。


寿星即老人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秦朝统一天下时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认为见到寿星,预示天下太平,见不到则会有战乱发生。作为吉祥人物,在民间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倍受尊崇和喜爱。歌颂和亲近寿星,正是寄托了人们祈望健康长寿与幸福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有男人就得有女人,世界才能平衡。芙蓉石《芙蓉丽人》上的俏佳人图纹,罗衣长袖粉面,雍雅婀娜温婉,蹒跚舞春风,人醉百花苑。好一幅惟妙惟肖的羞花丽人图。

芙蓉丽人 


【眼儿媚·芙蓉丽人】

谁家女子醉花园,模样惹人怜。

一双杏眼,两颊红晕,步履飘然。

春花俏衬芙蓉面,羞蕊愧争妍。

临屏慨叹,丹青石上,空慕婵娟。


有古人自然就有现代人,这样才属圆满。长江石《豆蔻年华》里的美女子倩影,长发遮住半边面颊,只露出一只含情脉脉的杏眼。犹抱琵琶半遮面,星眸乜斜,似乎在偷瞄眄睨着什么人。朱唇轻抿,似笑非笑,透着那么动人。常说“云里江山,雾里美人”。这半遮半掩的俏佳人,不由得让读者浮想联翩,心生怜爱。

豆蔻年华


【诗赏·豆蔻年华】

天真羞涩眼盈盈,豆蔻年华处妙龄;

散发垂眸遮半脸,樱唇轻启吐娇声。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生活中哪能少得了孩子嬉闹与喧嚣。欣赏平谷金海石《童趣》,虎头帽,翘肚皮,小狗伙伴身前依;乡间野趣儿时乐,无忧无虑竹马嬉。形象地显示出一戴虎头帽儿童与宠物小狗在野外亲密玩耍的情景。

童趣


【诗赏·童趣】

把石忆童趣,天真在孩提;

睁眼看世界,啥事都好奇。

发小儿时伴,个顶个顽皮;

草窠捉蟋蟀,稻池钓田鸡。

趴研蚂蚁阵,猫狗当马骑;

上树掏鸟蛋,翻墙偷枣梨。

溜光去凫水,撒尿来和泥;

躺在麦秸垛,侃山吹牛皮。

无邪童年乐,闲来旧话题;

只愿永不老,趣事重温习。


配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通过字里行间,延伸画面,以愉快心情描述乡居乐趣。出语如话家常,却是字字从肺腑镂出,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自然而又深刻。这就是我常说的: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拥有心灵。

说到心灵,我想到长江水墨石《心灵的培育》,这是一方直指人心的禅石。图纹中间佛陀盘坐,周围千丝万缕团团环绕,有如昔日达摩面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于思想深处“苦心练魔”。 

心灵的培育

 

【诗赏·心灵的培育】

闭关入定修禅,逐脱烦恼丝缠。

四梵七觉八正,心灵培育静参。

向善觉悟精进,念无愚痴嗔贪。

开源法戒定慧,笑看水阔云宽。


此石好像告诉我们:我辈修禅,唯有脱俗入世,方能摆脱无尽烦恼,修成正果。“心灵的培育”巴利文意思是禅修,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其实践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学为主,辅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七觉支的念、择法、精进、定等等。配诗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传达其真挚虔诚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长江梵音石《莲纹圣果》亦属禅石系列。青莲是一种睡莲,常用来形容佛的眼睛。《维摩诘所说经》卷上:“目淨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禅是什么?“禅”即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佛家讲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由此看来,心不静,无法参修领悟“禅”意境深邃的哲理与精妙。处处禅机啊!

莲纹圣果


【菩萨蛮·莲纹圣果】

眼前浮幻青莲梦,亭亭玉立心儿净。

翠盖写葱茏,擎荷仰碧空。

处污身不染,高洁水中现。

圣果赉人间,禅机叶上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自然法则,万物规律而已。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法则在运行着。顺道而生,逆道而亡,万事万物运行都遵守着自然规律。这方充满禅机长江文字石《道法自然》也来给人们“上课”了,那让我们静静的欣赏它吧。

道法自然


【诗赏·道法自然】

观图形,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

看文字,笔遒劲,书潇洒,道立乾坤。

却原来,无生有,有归无,自然法遵。

品石悟,顺为人,逆为仙,自在安心。


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无自然而有然。

丹江口石《天意》,就是从无到有的范例。这方石形古朴,青地金纹,对比分明。最妙乃石上纹路,行云流水,九曲盘绕。恰似银河斜倾,天上之水旋流而下,赏心悦目,极为壮观。凝心细品,绵延连贯的纹理,浑似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狂草,有人说是“无量”,也有说是“云童”。

著名赏石家侯康乙先生慧眼识珠,予名“天意”。两字自上而下,一气呵成;飘若浮云,矫似游龙;雄浑遒劲,气势磅礴;笔笔非凡、字字精彩!在饱满的笔墨中,又卓显出疏密、虚灵、疏朗、刚柔的风格,富有耐人寻味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真是难得一见的天书文字石。在这方出自丹江口的石头,似乎在传递着天意瑞兆----盛世之下,政和邦顺,国泰民安。流畅的纹理似乎也在向世人诉说着本地南水北调,惠施于民的善业工程。上善之水,厚德载物;千秋功业,天地有知。

天意

 

【水调歌头·天意】

方载镂金缕,江畔袅轻烟。

行云流水纹路,九曲簇绵延。

奇出丹江口岸,妙笔天书谁撰?

蕴势见毫端。狂草述天意,洪福赉人间。

墨酣咏,中国梦,兆民安。

欣逢盛世,顽石穿越谱新篇。

南水涓涓北调,德惠千秋上善,赤子奉甘泉。

骨肉赞荆楚,功业早雕镌。


赏石文化,妙在含蓄的包容。在利用赏析配文从石的纹、形与质各个角度进行囊括品评的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艺术提炼。最好能留下可以让人们延伸探索咀嚼的更广阔内涵文思。

任何文化艺术形式,直白得没有令人品读回味体悟的“嚼头”,都不是好作品。

一般说来,现实大多文化作品的格调很难达到极高的“精神食粮”水准。所以在尽力做好文章前提下,最起码的,你的作品也要给读者提供一点可圈可点有用的文化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