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汉字与书法艺术

 偷得浮生半曰闲 2018-12-05
摘要:文字的基本作用是它的记录语言的交际功能。也就是说,文字是语言社会的成员在相互交往、传递信息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交际工具。然而,汉字还有她独特的美学功能,即汉字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供人们欣赏,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这是其它民族的文字所不具有的。汉字的这种作用是由汉字的基本特征决定的:汉字它是形、音、义统一的,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文字符号,或者说表意符号。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我们概括说来:中国书法艺术就是汉字的艺术造型
  关键词:汉字、书法、艺术、演变、特点。
  正文: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它与绘画想通,因为有“书画同源”。虽然汉字绝大部分是由图画发展演变而来的,但是,汉字与画画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汉字不仅有一定的形体,还有明确的意义和固定的读音。当人们在运用汉字进行书写时,实际是在向他人表述一种思想、情感,或陈述一个事件。伴随这个过程的,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组词造句。这是画画所不具有的。鲁迅先生在《汉文学纲要》中又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正因为汉字源于画画而又取得了独立发展的特性,所以汉字在脱离绘画的畛域之后,“更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比彩陶纹饰的抽象几何纹还要更为自由和更为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出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一、书体演变中的书法世界:
  汉字从原始的图画、符号脱胎出来后到创造、定型,逐渐演变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种字体。
  (一)、甲骨文与金文。
  甲骨文是人们在占卜和祷告时,刻在龟背和兽背上的符号和标记,其笔形为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由于甲骨文多为从图画中演变而形成的象形字,许多字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形体不定。金文,即秦汉以前刻在钟、鼎、盘、彝等铜器上的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些铭文笔画深沉、浑厚、圆润、饱满,对汉字的改善和改革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殷代甲骨文、金文,字体苍劲凝重,形态丰富多样,笔画的线条化亦渐趋成熟。由于要因物取势,所以布局上也开始考虑到有一定的装饰效果。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的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的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与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便多少有它们各自的规律。”所以说: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了(即净化)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二)、篆书与隶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通常以籀文、石鼓文和秦公文为代表大篆较之金文只是做了些减省或改变,笔画更加线条化,形态更加均匀。小篆,由大篆简化而成的,在汉字发展史上,为大篆到隶、楷之间的国度。篆书讲究横平竖直,多半为圆或圆形的笔画,需善于画圆。篆字一方面以其实用价值传布于中国,另一方面又以其全新的美感——圆弧形的线条和柔美的体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越发展现其艺术性。这样,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实用性。于是,从它诞生不久,就有人开始对它进行改造,用以增强它的实用价值。于是,为“篆书之捷”的隶书便得以形成。
  隶书的产生,是古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隶书简易,优化与篆书,它实现了汉字笔画化,即把小篆不规则的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了平直方折的笔画;摆脱了汉字象形的特点,是汉字成为符号化的的方块字,奠定了近两千年来今文字的基本形体,删除繁冗,利于书写。
  (三)、楷书、草书、行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其用笔录活多变,讲究藏露悬垂,结构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追求一种豪放奇传的美。楷书与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在形体和笔画方面存在着区别:隶书成“八”字扁方形,楷书成“永”字长方形;隶书笔画有波势,楷书笔画平稳、尖细,或停顿回旋,带有硬钩。从楷书的笔画形式和方块字形,均以基本定型,真正成为了汉字的楷模。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草书产生于汉初。广义的草书包括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等。狭义的草书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草书把方块字的结构和笔画高度简化,因为草书的这一特点,所以草书难学难认,逐渐失去了其实用价值,而仅仅作为了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的存在。
  行书始于汉末,盛行于晋代。行书切合实用,兼有楷书的长处:既具备楷书的工整,清晰可认,又存在草书的飞动,活泼可现。所以古人说行书“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得草法,部分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
  二、汉字中书法艺术与传播
  尽管汉字的发展由于人为的力量不断地突出其实用价值,然而,其“线的艺术”的功能并未发生动摇。所以,郭沫若说:“篆书隶书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而走下舞台,不为一般所用,但如果作为艺术品,它们依然具有生命力。今天的书家照旧可以写篆书隶书,或者临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章草,狂草,历代碑帖,只要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便可以受到欣赏,发挥使人从疲劳中恢复的作用。”
  正因为汉字以它自身独特的线条在造型和表现艺术方面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追求和美的创造,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相继产生了像晋代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欧阳洵、张旭、贺知章、李阳冰、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邓石如、吴昌硕等一系列书法大家,并有像《兰亭序》、《藏真自序》(怀素自序)那样的书法珍品和“颜筋柳骨”的技艺,从而构成了中国独有的艺术种类。
  中国的书法艺术还随着汉字的文化输出,远播重洋,驰誉海外。首先大受其惠的是东瀛岛国日本。日本从唐代开始从中国输入汉字,并在其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假名。同时,中国的书法艺术和古典诗歌等也一起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种类——书道。其次,是其它东亚、东南亚国家。今天,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别具一格,放射着奇异夺目的光彩。
  中国书法艺术的多姿多彩,我们要懂得欣赏。书法艺术的欣赏应借助于视觉,览其表象,深入内核。欣赏时,要有一定的艺术想像力,要大胆地张开艺术想像的翅膀,在作品中自由翱翔,透过外形质朴、自然,毫无雕饰的一个个汉字,观察到其内在蕴藉的美。
  书法是传统文化中最精微的部分,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书法与汉字联系在一起,是汉字的书写方法,汉字又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书法艺术是我们需要做的。(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
  [2]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
  [3]鲁迅:《汉文学纲要》《中华汉字智慧经典》《汉字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