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古镇

 老人家1948 2018-12-06
龙门古镇
    在我家乡有一处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且极为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龙门古镇。走进古镇,看不到皖南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也体会不到在拱桥下泛舟的水乡幽情。到处是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以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暴露原木本色的宽阔的厅堂,处处散发着山村的粗犷与清新。这里的古建筑类型是非常齐全的,不仅有民宅,还有明代的砖砌牌楼,有塔、寺,有祠堂和数十座厅堂……这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在历经沧桑和战乱之后,至今保存完好,伴随着古樟,小桥,溪流与古街,构成了古镇独特的风景。
    龙门古镇范围很大,这里聚集了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古镇有名有姓的厅堂建筑就有许多座,厅堂相连,小巷相通,穿堂过户,如入迷宫,外地游客单独行动很容易迷路。一旦迷路就转不了来了。
    1、古镇概况
    龙门古镇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一级景点,地处富春江南岸,距富阳市区16公里,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是江南第一大山乡古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这里蕴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众传统内涵。今天我们能感受到的是龙门孙氏历代精英的动人事迹,以及为纪念他们的功绩而建立的厅堂建筑,还有这里浓厚而淳朴的民俗文化。
    2、思源堂
    思源堂,顾名思义,这是孙氏后裔饮水思源、思念祖先的意思。它始建于明朝时期,现其整体风格上都是明朝时典型的抬梁式构造。其特点是:简洁明快,敞亮大气。
    3、旧厅
    旧厅,又叫“子孙厅”。这是一座明代建筑,它是龙门最早的一个厅,因时间早,已说不出厅名,所以叫它旧厅。这也是老人消遣、聚会的场所。
    4、工部
    工部。工部是明朝的六部之一,居第六位,所以叫门匾上刻有“冬官第”字号。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孙坤画像两侧是造船任务完成之后皇帝嘉奖孙坤、孙坤父母及其妻子的圣旨。承恩堂是传承皇恩的意思。工部也是为了纪念孙坤的功绩,经皇帝特批恩准,由孙坤后人所建的纪念性建筑。
    工部有根柱子特别奇怪,下边半根柱子扭过来了.椐说当时有个大力士为了显示他的力气之大,一扫地把这根柱子给扫扭了过来,连这个石樽也扭了过来。而科学的解释,这根柱子用的木材是枫树,上面的柱头是被梁所固定住的,又因木材潮湿,因此,就形成上面正、下面弯的特殊形状。
    5、关帝庙
    关帝庙。大家都知道,关帝庙是纪念三国蜀将关羽的,据史料记载,关羽是被孙权大将吕蒙设计捕杀的,怎么孙权后裔也给他立庙纪念呢?其实,关公在传统人民心中已是忠和义的化身,亦称关公为武财神,在民间广为流传着“单刀赴会”、“人在曹营心在汉”等佳话。
    6、诚德堂、迎曦堂
    诚德堂建于清初,厅堂与老街由门廊相连,门廊有长凳,这一人性化的构造就是供行人休憩聊天用的。
    7、石扶梯
    石扶梯,其实为廊楼,两边可住人,中间为过道,左右也有长凳。这里可是老人们联欢聚会的场所,上方“钦褒纯孝”,俗称“孝子牌”,为纪念孙铜所立。此匾立于清雍正八年。
    8、老街
    古镇老街,古镇老街长约一千米,旧时商贾云集,甚为繁华。明清时期,陆路交通还不发达,古镇是沟通浙东与浙西,浙南与浙北、苏南、皖南的陆路交通重镇。明嘉靖年间至清康乾盛世,就是龙门孙氏子孙“半列儒林,咸饶富有”的鼎盛时期,后来因浙赣铁路的开通,公路贯通各市县,商业中心逐渐北移,古镇开始衰落。但世代经营的古建筑群,象暮年的老人,仍苍劲硬朗地矗立着。这段古街,曾经被许多著名导演选中,《济公》、《流亡大学》、《书剑恩仇录》等许多影片都在这里拍摄外景。
    9、龙门溪
    龙门溪,是一条纵横古镇的小溪.历史上龙门溪是东西流向的。后来,耕读世家祖先孙权第42代孙孟骞即孙伯玉,改龙门溪南北流向入剡溪。古镇百姓以溪为轴,傍溪而居。随着年代延续,孙氏的兴旺发达,最终形成街巷狭小,廊房相连的千年古镇。
溪水是从龙门山瀑布流下来的,水质很好,清澈见底。龙门溪穿镇而过,将古镇一分为二,不仅为百姓的生活起居、农田灌溉带来方便,更重要的还有两个好外,大家猜猜看?
    10、子孙厅、旧厅
    在上半村也有一个旧厅,已毁。这里有一件有趣的事,此厅建于明代,那时也要缴房产税,以厅堂中的柱子多少来定,为了减轻税赋,旧厅中的柱子就尽量减少,但为了看起来不止显得单薄和寒酸,又在两边墙壁上逼真地画出柱、梁,现在还能依稀可见。
    下半村的旧厅也叫“子孙村”。由于龙门镇子大,孙氏后裔人多,出生男丁也多,一个“子孙厅”灯笼挂不下,故上半村另有一下“子孙厅”。不同的是,下半村旧厅、子孙厅同为一个厅堂,上半村旧厅、子孙厅分属不同的二个厅堂。
    11、咸正堂、百步厅
    “咸正堂”,十多年前火灾几乎使它毁于一旦,现在残存断壁颓垣,所幸的是两边高耸的马头墙,使火势没有蔓延到边上的民居。.
    百步厅,叫“光裕堂”,据说从前门到后门有一百步,故名“百步厅”,百步厅的结构在龙门所有厅堂中算是独特的,它的正厅与后面的咸正堂面阔一样,但正厅前檐为九间长廊,长廊也有面阔九间的天井,卵石铺就,气派宽宏,故又叫敞厅。
    12、太婆桥
    太婆桥是龙门溪由南向北六座桥的第二座。其桥名来历有个传说:上官山里有个新娘出嫁,送亲队伍来到龙门溪东边,这时太婆桥正在修建,还有最后一块石块没有铺上,工匠和村民们拦住了送亲队伍要新娘子说一句吉祥的话,好在新娘聪明,脑筋一动就说出一句话“新新娘子新新桥,千年太婆万年桥。”众人拍手称快,工匠连忙铺上最后一块石块,送新娘过桥。从此这桥也就被叫做“太婆桥”,而且新娘出嫁从太婆桥上经过也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
    13、百狮厅
    百狮厅又叫慎修堂,百狮厅的雀替、梁柱的木雕,都为狮子,有的咆哮,有的威严,有的和蔼,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百狮厅”一名由此得来。百狮厅前的天井也很宽阔,也叫敞厅。一般百狮厅叫前敞厅,百步厅叫后敞厅。百狮厅连同我们参观过的百步厅、百花厅,俗称“龙门三百”。与附近的咸正堂、瑞微堂、道丰堂、神主堂构成典型的井字形结构的建筑群,为龙门古镇最大的建筑群。可惜道丰堂、神主堂已毁,否则从咸正堂到百狮厅一路走来都在屋檐下,真正“雨天可以不打伞,晴天可以免晒日头”。
    14、义门、积善堂
    义门,这是明嘉靖年间的一座砖砌门楼。主人孙潮,称他为“左脚踏银,右脚踏金”的人,义门前面的鹅卵石图案,就是这一寓意。
    15、世德堂
    世德堂建于明末清初,堂主人是孙念阳,号绿叶,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商人,出资举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如建同兴塔、句留亭、名宦祠、文昌阁,挖掘尚古堂深井,解决村民饮水用水,改道龙门溪,都是以他的财力作为后盾而办成的。
    16、明哲堂
    明哲堂,占地面积940平方米。明哲堂梁柱结实,几乎无雕饰,原木本色,体现出朴实敦厚的风格。这里不仅是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更是逢年过节迎龙灯、跳竹马、跳狮子的场所。正边两厅及后堂,环以本房成员住宅,是典型的厅屋组合院落,穿堂过户下雨天跑遍各家不湿鞋,外地人进入户内如同如入迷宫,东西不辨。
    17、砚池
    砚池形如一方砚台故而叫“砚池”。明哲堂原为龙门孙氏最兴盛的一房,子孙繁衍,且多为青壮年,考取功名,外出做官的人不少。“耕读传家”一直是明哲堂的农训,明哲堂内早就办有书塾,读书的人较多,常常是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课余休息,砚池就成为了孩子玩耍嬉戏的好场处。
    18、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还有一个名称叫余庆堂。孙氏宗祠是祭祖和议事的主要场所,整座宗祠战友地面积2570平方米。门前所立的旗杆,是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拔贡孙秉元所立。左边古樽上刻有“选拔贡举秉元立”,右边有“大清道光已酉科”。
    孙氏宗祠的大门,古时候也叫“正大门”,而旁边两扇就是偏门了。只有那些地位显赫的人才能走正大门,而那些小官只能走偏门了。整座宗祠分门厅、正厅、后堂,旁边两间为偏堂,门厅里有一个戏台,可见这个戏台是可拆可叠的组合型的,所谓戏台也是祭祖、演戏用的。
    正厅。古时候这里是祭祖的主要场所,祭祖人春秋两季,春季为二月初二,秋季为十月十九,每当这个时候都要在这里摆上全鸡全鸭,供祖宗享用。
    19、庆锡堂
    庆锡堂建于清潮嘉庆年间,门外有开阔的道地,用墙围成封闭式的庭院,这一带是龙门古厅堂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而且大多数厅堂,现在还留存,庆锡堂后面空地原为怀珍堂,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
    庆锡堂内的“叔侄联科”匾耐人寻味,为民国时该房的孙秉寿和侄子孙鼎存同科考取法官所制匾额。
    20、龙门弄堂
    数百座的明清古建筑分布于龙门古镇各处,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弄巷连着厅堂、民居,整个龙门古镇就如一张庞大的蜘蛛网,难怪来过龙门的游客,最大的感叹就是走入龙门犹如走进迷宫一般,没有和导,确实无法找到出口,所以各位游客你们可得跟紧了。
    21、余荫堂
    余荫堂又叫官房厅,其主人为孙濡。孙濡明朝嘉靖年间选贡,经河南长葛县县令。长葛县是风沙盐碱之地,常遇旱灾,民无以为生,孙濡回乡倾其家产购置捍作物荞麦籽,运到长葛赈灾,并亲自传授播种技术。但天旱无雨,播下的荞麦籽就是不出芽。于是他对天长跪,以“宁可来我子孙,不可灭我子民”的震撼人心的祈句,上苍为之动容,普降甘霖,荞麦丰收,救民于灾难中,当地人都把这种荞麦叫作“孙公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