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云中公子 2018-12-06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痛苦和劳动是人生的两个重要方面。要谋生和乐生,不仅要追寻劳动之美,更要体悟痛苦之美。
  痛苦对人类而言,是一种神圣的锤炼;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现实,成功的关键是接受痛苦并从中成长。没有痛苦,你就一无所获。美是在痛苦的母体中孕育并诞生的,经历痛苦的生命才有悠远的意义,经历痛苦才能把人推向命运的最高峰。因此,我想这样说:痛苦是人生的万美之母。
  若痛苦是一株腊梅苦于寒风中的战栗,那清香便是它流芳十里的美丽;若痛苦是一颗流星划破天际时的陨落,那光彩便是它闪耀黑夜的美丽;若痛苦是一只飞蛾扑向蜡火之际的决绝,那壮烈便是它追求光热的美丽。美丽的人生若是少了痛苦这一味佐料,我们就很难酿出醉人心脾的美丽。痛苦所寄,美之所在。
  自从潘多拉盒子一打开,痛苦就来到人间。生命从呱呱坠地的啼哭开始启程,一路山遥水远、重重险阻。长长的旅途中要经历多少痛苦,谁也无法计数。“心忧炭贱愿天寒”是一番潦倒无奈的痛苦,“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孤独无言的痛苦,“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番依依惜别的痛苦,撞钟人卡西莫多有自卑的痛苦,美丽的皇后帕拉特有被世人冤枉的痛苦。生活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坎坷的小径,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苦难的困扰。人生在世,酸甜苦辣全得尝一尝,无论是谁,要想在世上有点成就,总得打这儿过。生活中,人们对崇高、美丽、飘逸、刚强、幽默等人生美感谈论较多,但总是把痛苦驱逐出美的范畴,很少有人意识到,人生的痛苦也是一股追求美的强大动力,它最具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美的内涵。当痛苦袭来时,别拒绝、别害怕,只要学那珍珠贝,把痛苦紧紧咬住,就能把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被誉为“众香之首”的沉香之所以名贵,不仅在于它的实用价值高,还在于它来之不易的生成过程:沉香树的香脂,往往是在它遭受外伤或真菌侵害的情况下分泌的。沉香在忍受剧痛后,再经过日积月累的痛苦锤炼,不断发生变化,经多年沉积才可以得到馨香纯正的气味。沉香痛苦的生成过程,印证了高尔基的那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痛苦让沉香历久弥香、让它用浓郁的香味博得醉倒人心的嗅觉之美。
  梵·高的一生是痛苦的,他一生穷困潦倒,他的作品尽管在他死后价值连城,在他生前却是不被人认可的。梵·高每天都在孤寂、失意和自我怀疑中度过,痛苦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也许,越是陷在痛苦深处的人,画出的作品越是绚丽。梵·高用痛苦做颜料,画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之美。
  音乐天才贝多芬在爱情失意、双耳失聪的境遇中,创作出了轰动世界的交响曲系列。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让身心的痛苦化成一串串音符在指尖流淌,流进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那跳跃的音符在告诉人们:痛苦只会让强者更强。贝多芬用生命之痛谱出了征服人心的听觉之美。
  当沉香的清香撩人心怀,当梵·高的艺术闪烁明辉,当贝多芬的音乐奏响天籁,你是否知道那是痛苦的生命在释放无与伦比的美丽?我们欣赏美丽,却常常忘了美丽背后的痛苦;我们畏惧痛苦,却常常忘了痛苦携带的美丽。不要因为害怕痛苦而失去美丽,更不要因为失去美丽而痛苦一生,要知道,只有忍受生命的痛苦,才能放飞美丽的人生。
  其实,痛苦之美,对于人们的成长来说,实在是一种财富。君不见,生在温室里不经风吹雨打的小苗,永远是孱弱的;没经过饥饿的人,就不知道填饱肚皮的幸福,更不能体味到农人辛勤劳作之后收获的喜悦;没受过寒冷侵袭的人,永远也不知道温暖的意义。痛苦之中蕴含着一种力量,它能给人以鼓舞,催人奋发,使其精神世界得到特别的美感和愉悦。苦难可以折磨人的意志,享乐,却是懒惰的温床、软弱的土壤;苦难能在脸上刻下沧桑,却不能抹去笑纹里荡漾的温暖。
  《辞海》曰:“苦,大咸也。”苦,是五味中人们最不愿意品尝的一味,但对于生活中的苦与甜,人们却是见仁见智,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不同苦乐观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把读书当成乐趣,有的人则认为是苦差事;有的人生活上自甘清贫犹感快慰,有的人挥霍无度仍觉苦闷;有的人勤恳敬业、自鞠自若感到十分充实,有的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觉得百般虚苦;有的人在烈日下“锄禾”、在寒风里跋涉仍苦中寓乐,有的人在办公室里喝茶,在温室中闲聊却唉声叹气。苦是相对的,一些人认为很苦的东西,另一些人一朝拥有却感到无上的幸福。
  且看古代先贤是怎样论苦的。孔子赞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苏轼说:“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明朝洪应明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清人朱克敬作《雨窗消意录》说:“人生苦乐皆无尽境,人心忧喜亦无定程。”还有名士曹端,他在《书户》里,更是毫不掩饰地直呼:“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
  所有这些都表明,人生苦乐是难以完全预测的,任何人思想上都要有吃苦的打算,痛苦是奋斗的动力,是幸福的源头、是志士的熔炉。
  痛苦是上天送来的一份厚礼,在泥浆中经历的挫折与磨炼,最终都会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让我们回顾一下历代有为者的足迹吧。苦读成才的有:汉代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晋朝车胤囊萤映雪;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发奋图强的有:大禹治水栉风沐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孙膑受刖刑之苦,写出流芳百世的《孙子兵法》;韩信受胯下之辱、饥饿之苦,终成大器;屈原饱受仕途艰辛,发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司马迁殚精竭虑,终于完成《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是个穷困潦倒的文人;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初露天才时是个小县城杂货店的店员。少年毛泽东在雨中散步、到湘江击水,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苦难中发展壮大,终于打败了拥有800万军队的国民党,为何也?前者代表人民具有精卫填海之志,后者倒行逆施奢靡腐化之故也。
  痛苦的核心是一个哲学问题,痛苦是更高的智慧。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当我走过人世间的种种坎坷,当我经历命运漩涡的浮浮沉沉,才明白这是多么重要的一种人生体验的结晶。把痛苦作为一种智慧,而且是更高的智慧,是人性的自然、是人生的必然,更是做人的坦然、智者的超然。
  曾记得有一句谚语:“一个人要在碱水里煮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糖水里泡三次,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本身就说明了痛苦对成熟人生的不可或缺。余秋雨在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深思后认为,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讲,实际是一种“贬官文化”,许许多多的文人总是因官场不得意,被抄家、贬官,才开始真实接触社会,在痛苦中一步一步走过真正的文学或艺术,创造出光耀历史的成就,所以才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有禅语说过,“痛而不言,笑而不语”是人生的两种境界,前者是智慧,后者是豁达。长长的路要从容地走,大大的世界要倾心地感受,难过的话要淡淡地说,疼痛的伤口要慢慢地愈合,流年似水般静静流淌。正是这种痛苦,使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许多许多,使智慧堆积并沉淀在心底。终于明白,所有的痛苦都是过眼烟云,哭或者笑都是无谓的情绪,关键在哭过、笑过之后,你该怎么走下去的问题。有一句歌词写得好:“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这种“根”,我想就应该是一种因痛苦而沉淀下来的信念、勇气,或者说是一种智慧。
  有人曾说过一句非常好的话:“我们必须摆脱那些以痛苦为中心的问题。”既不在痛苦中绝望、沉沦,又不在痛苦中徘徊、停滞,而是在痛苦之后获得人生的快乐,享受到心灵的痛苦和对痛苦的征服,从痛苦之中发现和挖掘藏在其中的美。正因为痛苦不失为一种美,所以,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就为西西弗所享受的痛苦之美大加推崇,而使读者心悦诚服。西西弗推石上山、不畏痛苦的坚强意志,也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欢乐和幸福固然是一种高尚的美,但没有经受痛苦之美,又怎能体会得到这一切呢?人生永远不会抛弃痛苦,这并不必有什么遗憾和畏惧。既然要追求美的生活、既然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均难免“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就没有理由不去迎接痛苦这种独特之美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