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将消失的黄河道昌源里

 汐钰文艺范 2018-12-06

在南开区黄河道青年路与红旗路之间,有几座与周边现代建筑样式不同的三层小楼,其风格是属于建国后六十年代苏联援建时期的建筑。出于好奇,每当路过这里时都不禁多多看几眼的这里的三层尖脊小楼。

**这是地图,如果想到现场,可以按图索骥。


突然某天路过这里时,感到有些异样:这里临街房间的窗户都被拆掉了。开始以为是这里的住户在装修,可仔细一看,整个楼房除了极少几户以外,窗户都拆掉了。这才反应过来:“哦,这里在拆迁!”
一种使命感,促使我像当年追逐马上就要拆掉的老南市一样,拿着相机匆匆忙忙就赶到这里。

** 昌源里的建筑,确实有一种让人回味过去的感觉

**失去窗户的房子,外墙上挂满了标语


昌源里,在北靠西门外大街,南至黄河道,西起文水路,东到临汾路的范围内。同一区域内还有幸福南里和阳城里。幸福南里和阳城里都是新建筑,猜想以前也是像昌源里一样的建筑,或是更老一些的房子。

**从黄河道路口看文水路一侧的昌源里


在昌源里三号楼跟前遇见了正在晒太阳闲聊的几位老师傅。问及这里的房子,几位老人热情解答:这里的建筑是1958年建成的,原来准备给部队使用,结果部队没有接收,最后留给了天津地方。这里的三层建筑的楼板不是后来使用的四孔板,而是由木檩和木板建造的。
这里的建筑经过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整体建筑结构和外墙都没有什么变化,可见当时的建筑质量是不错的。我还想询问更多过去的故事,但急于拍照小区里面的景物,就跟几位告别了。

**老人们讲,如果想知道的更多,可以再来询问。

**尖脊房,可惜房顶的瓦都不见了。

**这些值得纪念的家具也都被扔弃了。

**76年地震后为加固楼体而浇筑的圈梁露出了钢筋。

**据说这是二层与三层之间的楼板,可显得有些单薄。

**夕阳下的小楼山墙,顶部带有通气孔。

**很多住户搬走了,这里显得很冷清。

**楼栋的门厅因为搬走了大部分杂物,显得很宽敞。

**安装这种样式吊灯的主人,年龄或许应该在五十岁以上。

**装饰扇:主人离开,扇子却优雅地留下。

 

**老屋房顶和房顶上的烟道,以及远处的新楼。

**房屋拆迁之日,就是电器家具回收忙碌之时。


位于文水路上的拆迁指挥部,由两排平房组成。昌源里拆迁的政策发布和拆迁动员命令是从这里发出。经过他们的宣传和动员,不少住户高兴地搬走了。同样,也有因各种情况延后搬出这里的。

**征收现场指挥部。

南开区的昌源里、幸福里,还有丁字沽、王串场,这些上个世纪六零年左右建成的工人新村,经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五十个年头的岁月冲刷,一些建筑垮掉了,但还有不少建筑仍然保存完好。正如这里的住户讲的那样:那时的人们还不懂得什么是作假,什么是投机取巧,都是按规矩、按要求施工建房。
在大变革的时代,旧的东西要淘汰,新的东西要占领舞台,这一点无可非议。拆掉老旧建筑,建设新的楼宇,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适当保留传统的东西,保留能体现各个时代的老建筑,是继承传统,不至于发生断代危险的很好方法。
昌源里拆了,在适当的位置保留一、两座这里的老建筑,作为小区活动场所,或是作为这里人文历史的追忆场所,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港澳台地区、在日本韩国,或在其它国家和地区,保留老建筑已经做的很好,我们不妨学习借鉴。
昌源里,还有幸福里、王串场、丁字沽,希望这些地方的建筑,在拆迁时也要留一部分,作为历史见证、作为时代痕迹保留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