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穴】肩髃穴: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沧海一滴水8uba 2018-12-06

上期穴位是肩髃穴


都有谁答对了呢



肩髃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


【腧穴释义】


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同,扁同偏。


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取穴位置】


此腧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功能主治】


功能: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主治: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穴位配伍】


肩髃穴配肩髎穴治肩臂疼痛。


肩髃穴配天宗穴、肩髎穴治肩周炎。


肩髃穴配阳溪穴、曲池穴治瘰疬。


肩髃穴配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列缺穴,治半身不遂。


肩髃穴配条口穴透承山穴,治肩凝症。


肩髃穴配风门穴、中渚穴、大杼穴,治肩背红肿疼痛。


【刺灸法】


刺法


透极泉穴,直刺,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治冈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内。


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髎、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针,深2~3寸,臂部酸胀。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肩髃对食道癌手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对血液循环系统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在针麻手术中,可稳定血压,促进循环。


每日一猜:


在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处”猜一穴位。


请在留言处写下您的答案~

每日早上十点左右在留言处

或看第二天的每日一穴文章中

为您揭秘~


欢迎大家在留言处留下评论,一起讨论~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