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脊兽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现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土桥子)和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乡柴家河村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 据甘谷脊兽传人王海林先生介绍:“甘谷脊兽”工艺美观大方、庄重典雅、光泽晶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古建艺术中的奇葩。王海林制作的蛟龙踏云、二龙戏珠、孔雀戏牡丹、鸳鸯闹莲等工艺品深受用房喜爱,畅销陕、甘、宁等地。 脊兽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西汉时已有明确纪年的脊兽,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檐角屋脊上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清朝时,已十分繁荣,形成了“仙人骑凤”的壮观形态。而今,建筑屋顶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龙翔凤舞到飞禽走兽,从神佛仙道到凡夫俗子,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日月星辰到山川万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在悠悠岁月里,那些玲珑雅致的脊兽,给辛劳的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 “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在数量上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组成脊兽的祥瑞动物,每一个形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比如,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这些统称“兽头”。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脊兽当初只是为保护屋脊而设计的一个建筑构件,后来逐渐被美化成各种动物形象”。 王海林先生如是说。 甘谷脊兽材料取自后山的黄土,土里边要和一些头发,其捏制技艺居甘肃之首,远高于北京官式。2004年“甘谷脊兽”被甘肃省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