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园生态圈的构想由此提出, 其目的是从区域角度整合现有各种发展理念, 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复合构建新型城镇乡村网络, 实现宏观区域的协同联动, 完善和拓展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此构想提出的田园综合体规划策略将会更加全面, 能有效避免规划同质化和盲目化。 
1 田园综合体的产生背景与现状特征 1.1 田园综合体的产生背景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田园社区等产业于一体的新型的综合发展模式。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此概念的提出, 恰逢我国城镇发展转型期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契机, 时代特色鲜明, 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战略重点, 田园综合体作为关注城乡和人的发展、能够整合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必将成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一方面田园综合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途径, 可以促进农业就地产业化与农民就近城镇化;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剩余劳动力就近转化, 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缩小城乡差距, 也为田园综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三是投资方向与模式的多元化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随着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终结, 在政府政策引导下, 投资方向逐步由城市向乡村和农业转移, 投资模式开始向“互联网+农业”、PPP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以农业为基础、三产并重的田园综合体不仅为投资主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也为其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四是田园价值的提升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带来了基础保障。田园综合体能够极大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更好地展现田园价值, 而田园价值的日益提升也为田园综合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1.2 田园综合体的现状特征 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表现形式多样, 特色各有不同, 但通过对全国已建、在建、待建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总结与分析, 可以发现其共同特点:一是田园综合体发展核心理念相同。不论各地项目表现形式如何, 均是以现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地域特色为主导、以农耕民俗文化为补充、以休闲康体旅游为触媒带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全面发展。二是文化主题定位和运营创意是项目的灵魂。良好的创意与主题能够提高项目吸引力, 科学的运营和策划是田园综合体持续发展的关键。三是田园综合体发展不受地域限制。由于各地条件不同、特色不同, 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在发展田园综合体上同样具有巨大潜力。 1.3 田园综合体面临问题及发展趋势 田园综合体立足于农业,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的导入与延伸, 着重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田园社区三大产业。围绕这个发展核心, 现有田园综合体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步推广。但试点发展与推广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 试点发展往往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的地区, 推广发展则要面临更多问题和困难, 投资风险更大, 盲目跟风和东施效颦的现象也会出现。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应从更高层面出发, 顺应发展趋势, 拓展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根据田园综合体现状及政策背景, 可以预测未来的田园综合体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从独立发展向集群发展转变。目前的田园综合体数量少、分布广, 在每个地区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 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但要实现乡村振兴、多元产业共同发展, 就必须走集群化发展路线, 构建点多、线长、面广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这样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二是从线性发展向网络发展转变。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突出了单一产业向产业链延伸的理念, 但随着田园综合体的增多及集群的发展, 产业链将逐步向产业网发展, 形成城乡经济共同体及自我循环的生态网络。 三是从资源整合向资源共享转变。田园综合体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挖掘和整合现有资源, 发挥最大效率。但未来的田园综合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随着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与信息一体化等进程的不断推进, 需将整合后的资源进行共享利用, 提升效率。 从上述发展趋势看, 未来的田园综合体必将突破现有的小范围自我循环机制的发展模式, 置身于区域的大背景下, 更好地协调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宏观调控, 实现内容与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发展后劲不足等现象。在此趋势下,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必将进一步拓展, 田园生态圈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 从田园综合体到田园生态圈的思路拓展 2.1 田园生态圈概念的提出 所谓的“田园生态圈”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田园综合体集群为表现形式、以多元产业网络为支撑、以不同功能网络圈层为骨架形成的对内自我循环、对外衔接有序, 融合城、镇、乡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即发展平台) 。与田园综合体相比, 田园生态圈中的田园综合体彼此之间仍存在竞争性, 但避免了盲目的同质性竞争, 增加了彼此间的联动性和资源共享, 同时也将发展重点从单纯的农村向城乡共荣转变 (表1) 。具体而言, 就是将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和共享农庄等作为其中的拼图板块, 在建设之初留有与外界平台衔接的不同接口, 以便连接到产业、生活、文化、物流与信息等不同的网络体系, 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我生长的田园生态圈, 其范围可大可小, 是一个具有分形结构的有机体。 2.2 田园综合体思路拓展解析 田园生态圈的提出是对田园综合体理念的拓展, 是顺应田园综合体发展趋势, 实现从独立到集群、从线性到网络、从资源整合到资源共享过程的必然。从田园综合体到田园生态圈的思路拓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图1) :
表1 田园综合体与田园生态圈的对比 3.田园生态圈构想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对策 (1) 从产业链到产业体系的拓展。田园综合体强调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导入与延伸, 产业从点到线形成产业链条, 实现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自我循环。田园生态圈将现有的思路拓展, 把田园综合体的产业链条作为基本结构, 有效利用顶层设计, 建立多层次的产业需求, 从宏观层面将不同的产业链条以相同的产业节点为交集相互连接,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网络体系, 即从产业链到产业网的拓展。田园综合体突出产业的内向循环, 田园生态圈强调与外部的衔接。 (2) 从功能体到功能网的拓展。如果说田园综合体是将农业、生产与居住、服务等多个功能有机结合的功能模块, 那么田园生态圈就是要将诸多模块通过支撑体系和网络链接形成功能网, 从宏观层面上对功能体中的每一个功能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定, 使其相互联系与促进。合理确定和统筹各模块职能, 建立模块的支撑平台和链接体系, 是田园生态圈关注的重点。当然每一个模块不仅仅是田园综合体, 也包含其他功能体。 (3) 从乡村单元到城乡共同体的拓展。田园综合体立足于农业和乡村, 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单元。田园生态圈则是立足宏观和区域层面, 通过政策引导、统一规划及构建支撑体系和管理平台, 加强市、镇、乡、村各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统筹谋划多级发展, 建立网络化的城乡共同体。 
4.田园生态圈构想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对策 一个平台: (1) 政府主导, 一是要提供政策支撑, 整合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与共享农庄等一系列概念, 统一制定公共政策, 为城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由政府牵头组织平台建设, 设立管理机构。田园生态圈的形成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不是企业独立可以完成的, 需要公共资源的配给, 需要管理机构的协调。政府主导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政策型、管理机构型或政府部门指导型都可以起到引领和主导的作用。 (2) 众筹机制, 就是企业或个人投资和管理的运营模式。这里的众筹不仅仅是资金众筹, 也包括资源众筹, 各功能单元可相对独立运营, 可众筹资金和资源, 共享政策、共享资源和共享基础设施等。 (3) 联盟互动, 就是建立公共资源系统, 通过与协作企业的互动 (如区域交通企业、网络信息企业及物流运输企业等) 及在政府引导支持下与生态圈内的企业形成联盟, 减少圈内企业成本, 共建支撑系统。 “六大圈层”:
“六大圈层”是田园生态圈内各单元有机循环的土壤, 每个圈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 且各圈层预留了对接更大区域范围网络系统的重要接口, 与运营网络相衔接, 形成区域系统发展的网络化机制。 (1) 以现代农业为特征的生产生活圈层。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以田园综合体为基本单元的农业产业及旅游发展模式, 必将改变区域居民传统的以农耕为主体的生活方式。田园生态圈要预留或引导居民构建新型生产生活圈层, 如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居民点的重构, 以适应农民向产业工人和服务从业人员的转变。这个圈层不单独服务于某一功能单元, 而是适应区域发展的生活圈。 (2) 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本土文化圈层。基于不同地理气候、民族习俗、饮食习惯或宗教信仰所衍生出的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和民间传统, 是田园生态圈的特色和灵魂。它既是非物质的精神体现, 又可转化和融入物质层面, 形成独立产业或成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宏观层面合理配置特色文化, 在中观、微观层面构筑特色文化功能体, 以此形成具有辐射力的文化圈层, 增强田园生态圈的内生活力和特色。 (3) 以田园产业为核心的多元产业圈层。以当地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 协同发展相关联的第二、第三产业, 拓宽产业链条, 并与区域一体化产业相衔接, 衍生特色产业体系, 打造多元化的产业圈层。产业圈层的构想是对田园综合体产业体系特色的延伸, 强调对外产业网络的联动。 (4) 以科普研发为主体的科研教育圈层。引入多元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效科研教育机构, 开展针对地区特色田园的科普研发, 有机协调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 打造集科研、实践、生产、教育、体验和推广等于一体的田园产业孵化器, 完善多元科研教育体系, 打造基于田园资源的科研教育圈层。 (5) 以多网融合为支撑的智慧物流圈层。具有持续活力的田园生态圈与综合体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智慧物流的优势, 如利用各地区现有的交通体系、网络体系和设施体系, 完善海、陆、空多元化的物流网络, 实现信息共享服务, 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圈层。 (6) 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网络信息圈层。将信息网络平台融入各功能体中, 为生产发展提供方向, 为生活环境提供服务, 为自由贸易提供选择, 促进田园产业多元化发展, 提高田园生活质量, 打造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圈层。 
5.构建以田园综合体为单元的特色镇村体系 上述“一个平台、六个圈层”的构建重点在于运营管理模式和功能体系构成, 这些内容是相互融合、互相依托的, 有些内容亦有重叠。要实现这个平台和各个圈层的有效运转, 需要与城乡规划相衔接并落实在空间载体上。这个载体也可以说是生态圈的表现形式, 即以田园综合体为单元的特色镇村体系, 包括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两部分 (图4) 。 基本单元: 田园是生态基底也是发展基础, 其价值体现的方式是多样的, 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及共享农庄等概念都是体现田园价值的方式, 只是关注点各不相同。农业主题公园更多强调的是景观性及其延伸的旅游休闲服务业, 共享农庄更多是关注运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相对而言,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较为综合。因此, 可以将田园综合体作为田园生态群构成的基本单元, 其内部可以建设农业主题公园, 也可以建设共享农庄。这样多重概念的统一使其发展方式灵活多变, 有利于实现田园价值的最大化。 主要载体: 在体现田园价值的基本单元—田园综合体之上, 还要以特色镇村体系为载体构建平台和圈层, 实现城、镇、乡、村的衔接。特色镇村体系就是规划建设以“特色小镇+特色村落”为重点的空间网络, 将“一个平台、六大圈层”的基本需求落实在空间上。通过统筹规划生活、生产、网络与物流等圈层职能, 可集中于镇, 也可分散在村, 且各镇、村可因产业分布与文化构成的各不相同而形成区域特色, 实现互补、差异化发展。同时, 特色镇村体系作为镇村体系的网络, 可以有效与城镇体系衔接,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 田园生态圈构想的提出是对田园综合体理论的延展, 是对现有诸多农业和乡村发展模式的整合。田园生态圈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田园综合体规划, 以政府主导搭建平台的方式统筹区域发展, 一方面适应田园综合体发展趋势, 衔接城乡与区域;另一方面以防止各类发展模式“运动化趋势”, 避免盲目照抄、恶性竞争及变相地产开发等现象出现。当然该理念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参与, 多方协调, 且理论仍处在构想阶段, 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本文对田园生态圈构想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策略进行探索, 但愿能够对乡村振兴发展有所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