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和治疗

 德寿堂图书馆 2018-12-06

流行性感冒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针对流感,西医学除了早期给予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古代中医学在流感防治中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中西医学病名诊断的不同,导致了古代很多经验不能直接拿来使用。

1.中医如何认识流行性感冒?

从《黄帝内经》时起,中医就开始记载和治疗感冒。感冒这个词本身也来源于中医典籍,感就是指感受外邪,冒则指感冒时出现的咳嗽、流涕、嗓子疼等症状,就像是在人体内向上冒一样,所以称为感冒。您看,仅仅两个字,即指明了发病原因,又概括了发病特征,这也就难怪感冒这个词深入人心,以至连西医也不得不沿用至今了。

①感冒的外因感受外邪

其实,在引发感冒的病因上,中医和西医的许多看法是相似的。中医所说的感冒也有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的区分,只不过把流行性感冒叫做时行感冒、时行病或瘟疫,中医还认为,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其外因都是感受外邪,这与西医普通感冒和流感主要都是由病毒引发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普通感冒患者和时行感冒患者所感受到的外邪也是不尽相同的。中医认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寒热变化。如果寒热变化适度、正常,与当时节气相符,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体就不容易得病;但如果寒热变化过度、反常、与当时的节气不符,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非其时有其气,这种气候就是邪气,人体感受了这种邪气就很容易得感冒。如果邪气中夹杂了感染性很强的时行疫毒,就会引起时行感冒,使患者相互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

②感冒的内因内有火毒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不仅认识到了感冒外因,还看到了人体自身因素在感冒发病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试想,同一个地区的人们,所处的环境、气候都差不多,可为什么有的人就常年不患感冒,有的人就一年到头感冒不断,这说明感受外邪只是引发感冒的诱因,人体自身的内因才是引发感冒的决定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内因引发了感冒呢?

经常感冒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冒之前常会出现嗓子疼、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上火的症状,然后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才出现。民间也有许多俗语,如内火盛,感冒生、寒包火等,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人体内的内火。

2.流感的中医分型治疗

①风寒感冒

表现为发热(或不发热),恶寒重,流清涕,痰稀色白,无咽痛,舌淡红苔白,脉浮紧为特征,但无需所有表现俱全,以无咽痛、恶寒重为辨证要点。

治则:发散风寒,解表祛湿。治疗代表方荆防败毒散,宜每天2剂煎服。

②风热感冒

表现为发热(或不发热),恶寒轻或不恶寒,流浓黄涕,痰黄稠,咽痛,舌淡红苔白,脉浮紧为特征。无需所有症状俱全,以咽痛,恶寒轻为辨证要点。

治则: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疗代表方剂为银翘散,宜每天2剂煎服。

③表寒里热

风寒和风热表现混杂互有,难以区分单一性质,在岭南地区此型常见,辩证要点在咽痛和明显恶寒并存,治疗比较棘手。

治则:发汗解表,清热解毒,宜寒温并用。治疗代表方为羌银解热汤、防风通圣散,宜每天2剂煎服。

暑湿感冒

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头痛、头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但是江南湿重,冬季湿热感冒也不少见

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可选用藿香正气汤,宜每天2剂煎服。

肺炎性流感

实质上是并发了流感病毒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或脓性痰、呼吸急促、发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治则: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治疗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宜每天2剂煎服。

⑥中毒型流感

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疗代表方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此型属危重症,须中西医结合治疗。


按语: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急性高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其发病率高、易暴发流行。自从抗菌素广泛应用以来,细菌性感染已得到基本控制,而对病毒却没有抑制作用,其他化学药物对病毒也尚无确切疗效。近百年来,由于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害使人们对其异常关注,许多国家政府在流感流行期间纷纷采取关闭幼儿园、学校及公共活动场所等应急措施,以防止或减少流感的流行。早在公元 610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提出“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合,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明清时期中医温病学理论与实践逐渐成熟,其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病变规律、诊断方法与系统防治知识,使得中医药学对流感的诊治不断充实、完善。公元 1798年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书中创立的辛凉平剂“银翘散”, 成为近代治疗流感的主要方剂,疗效显著而在临床广泛应用,解放后被收入国家药典。近50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药抗流感病毒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中医药对病毒性疾患、特别是流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板蓝根、大青叶、虎杖、双花、连翘、黄芩、牛蒡子、贯众、柴胡、鱼腥草、羌活、射干、七叶一枝花等中药,对流感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医生只要合理使用,常可使很多病人免于输液等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